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美学——关于建筑艺术交融与中西方建筑美学的

建筑美学——关于建筑艺术交融与中西方建筑美学的

173浅谈建筑美学——关于建筑艺术交融与中西方建筑美学的探讨云意茹 西南科技大学摘 要:建筑是一种大地营造,借用梁思成先生的一句话:“建筑是人类所创造的一种展示于广阔地平线上的空间文化形态。

是人类按照一定目的,运用一定材料,把握一定技术和美学智慧的大地营造。

”一个好的作品不能只看外观是否漂亮,设计是否前卫、独特,而是建筑可以使所在区域乃至整个城市变得更有机,人们愿意身处其中,并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关键词: 建筑美学;音乐 空间;当代建筑美学;古代东方建筑建筑是一种艺术,既然谈艺术,这里先从另一极其相似的艺术说起。

理学家莱辛(Lessing.1729-1781)在美学论著《拉奥孔》(1766)中探讨了画和诗两种艺术在本体上的存在方式之不同——雕塑、绘画之类空间艺术表达的是最精彩的“固定的一瞬间”,而诗则模拟在时间上连续不断的行动,因此画属于空间艺术,而诗属于时间艺术。

按照这种将艺术划分为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本体论模式,建筑和音乐分居空间与时间两头,是对比与类比的关系。

难怪现代主义大师勒.柯布西耶说过:“我们当中有多少人知道,在视觉领域里,我们的文明还没有达到它在音乐里所达到的水平?没有一座分解为长度、宽度或者体积的构筑物,利用了音乐所拥有的那种量度。

这种量度,是为音乐思维服务的工具。

自从尼采宣称“上帝死了”以来,西方人已经经历了无数次文化终结乃至于主体终结的体验。

而在建筑领域,继詹克斯宣称现代主义建筑死了之后,艾森曼又宣称现代主义建筑死了。

西方学界更多的是从造型的、审美的角度去研究建筑,着眼于形式,这从西方建筑史学和创作上可见端倪。

西方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造型、风格更迭相当清晰,而 20 世纪初的德国的表现主义建筑、美国的功能主义建筑、荷兰的风格主义建筑、苏联的构成主义建筑等更是以建筑本身所具备的功能、材料和结构去表现客观世界、甚至就是其本身。

现代主义建筑美学已经习惯于根据合理性事物的最平庸的形式来定向,并将审美的东西以非审美的形式来表现,从而虽然不是有计划地,但却是系统地使我们的审美感知能力全面钝化,审美创造力全面退化。

而相比于现代主义美学的沦陷,古典主义却备受好评,作为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师,思恩特说:“作为一个现代人,我相信古典建筑语言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我相信古典主义可以很好地协调地方特色与从不同人群中获得的雄伟、高贵和持久的价值之间的关系。

”古代建筑精神性存在于超越性意义实质是人性本质的升华,具体表现为以古典建筑作为对象或者场所的各类行为的过程化,内化为心理体验,通过自我确证古代建筑的意义。

主张“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思辨哲学家黑格尔为例,他将人类艺术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其判别的标准是艺术的普遍理念与感性形象的关系,其中象征型艺术的典型代表是古代东方建筑。

它们是崇高风格的,具有物质形式压倒心灵内容的总体特征。

恩格斯那段关于建筑的描绘,即“希腊式的建筑使人感到明快,摩尔式的建筑使人觉得犹豫,哥特式的建筑神圣地令人心醉神迷;希腊式的建筑风格像艳阳天,摩尔式的建筑像星光闪烁的黄昏,哥特式的建筑像朝霞”,这实际上是对建筑形式的审美感受。

如此这般,现在的我们该何去何从?有一种版本的空间的概念描述如下:空间是一种超越了可描述概念的一年。

它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

朱迪恩.郝茨伯格有言:“未被定义的保持了莫可名状的美。

”建筑艺术的处理重点,不仅表现在建筑结构本身的美化,建筑的造型以及少量的附加装饰上,而更强调建筑空间的艺术效果。

更精心地追求一种按预定的空间序列层次发展所获得的总体感受。

可预测的空间形态和不可预测的空间效果最终在并列的体块和互动中显示丰富的细节和材质。

建筑美在一种细腻,细腻是相对于欧几里得和笛卡尔所定义的时间和空间的多层次而言。

建筑造型的对比调和着内外空间的转换,构成了建筑的节奏感,或许音乐的感觉大概如此吧。

卡尔维诺讲了希腊神话里帕尔修斯(Perseus )斩杀蛇发女妖美杜莎(Medusa )的故事:“有时候我觉得世界正变成石头。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都缓慢地石头化,仿佛谁都没能躲开美杜莎那残酷的目光……帕尔修斯是成功砍下美杜莎脑袋的唯一英雄,他穿着飞行的鞋,不直视那个戈尔女妖的面孔,而是通过铜盾的反映看着她的形象。

为了割下美杜莎的头颅,避免自己变成石头,他依靠的是世界上最轻的物质——风和云。

” (下转第176页)176若提出修改,那就会影响施工。

b) 缺乏管理人才。

酒店装修需要涉及到选材、设备、用工等等各方面的问题,而且由于数量非常大,每一种用料都要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而装修涉及的专业繁多,一个人根本无法满足所有的要求,所以管理非常繁复,经常会出现管理疏漏问题。

c) 统筹计划不到位。

酒店的装修管理工作包含酒店的整体规划、酒店设计、酒店内外的景观园林的工程管理、室内的装修管理等。

有的工程并不是由一个装修公司完成,而是由几个公司分包,然后再包给几个建筑单位,这样就导致施工过程缺乏统筹安排,无法进行有效的协调,这样就严重影响了酒店的整体装修进程。

造成这样的现象,主要是我国目前的装修企业能力不足。

4 总结酒店装修走向精细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未来装修市场将会有更加激烈的竞争。

酒店装修的成败,主要取决于装修管理团队能不能建设一个由自己统一调配的施工队伍。

在装修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质量精良,还要尽可能地从酒店方的角度出发,让自己的工程能够满足酒店方得感受,这样就需要即把握好总体的效果,还要做好一些细节工作,为酒店管理者多考虑一些工程中的功能问题。

这样的思路若是贯穿在整个装修过程中,势必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1] 陈瑞军,高峰.装饰工程中的施工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7)[2] 樊友煌.浅谈酒店装修工程项目施工管理[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06(7)[3] 任建国.怎样破解酒店装修改造中的施工管理难题NJ].中国旅游报,2008—02—22[4] 深度.精品酒店装修的细节工艺[N].中国建设报2009—03—09个人简介:李乐 就职于长春如家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工程部项目经理,2001年毕业于吉林建筑工程学院,至今从事装饰装修行业十余年,对装饰装修行业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见解。

通过建筑认识实习、古建测绘实习、建筑师业务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学术报告活动,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当地的建筑文化与地域特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院每年分别组织学生前往青木川古镇以及安康周边进行古建测绘实习,并且与青木川古镇合作将其建设成为实习基地。

定期带领学生利用假期和实习周边民居聚落进行测绘,收集了大量资料,研究陕南民居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3.3 结合相关专业,向跨学科发展3.1.1 校内学科间的跨学科合作模在校内,与土木工程专业合作,可以从建筑结构的角度出发,正好补充当前建筑学专业的弱势。

与工程造价专业合作,可以从工程量与造价的角度出发,弥补建筑学学生在某些设计上的华而不实。

与艺术学院相关专业合作,可以培养理科学生的审美和艺术修为。

这样就可以做到相近学科的互为支撑就能推动学科的共同发展。

3.1.2 与设计院跨学科合作在校外与设计院密切合作,在校教师与校外设计院共同组成“工作室”,期间高低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在这里学习工作,互相交流。

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团队的协作能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4 结语建筑学的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各种教育并不是孤立的,只是根据各自的侧重不同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关于建筑学的教育模式还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与验证。

对于不同背景的建筑学专业而言,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取长补短,探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模式,而不能一味的照搬其他院校的发展模式。

对于普通院校的建筑学专业教育来说们需要每个建筑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创新,共同努力,为中国的建筑也培养更多的优秀建筑人才。

陕西理工学院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码:XJG1109 名称:我校五年制建筑学专业特色培育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1]刘抚英,金秋野.国内高校建筑教育发展现状探析[J].华中建筑, 2009(7)[2]刘延川,蔡一正,吴建志.开放的建筑学教学大纲[J].世界建筑导报, 2004(Z1)总感觉这个故事也许是跟建筑有关,避免世界建筑石化是所有建筑师肩上重任。

克服重力,弱化厚实沉重的实体感,其实现代建筑从没停止过对“轻质”状态的追求。

英文中”LIGHT ”有“轻”和“光”的双重含义。

建筑里“光”与“轻质”总是相伴而行。

一栋简单轻便时尚的几何形态建筑可给城市规划带来新鲜的活力。

语言的单纯赋予了设计最大的情感表达的自由和力量,唤醒了理性表象下的非物质的无序和超越感官的表现。

正如马列维奇在《非客观世界》中所言:“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东西是感觉,……造型是与环境完全隔绝的,要使之唤起感觉。

”就是说其实很多情况下,建筑美感源自于很纯粹的设计。

而世界最为纯粹的大概就是自然了吧。

建筑是一种大地营造,借用梁思成先生的一句话:“建筑师人类所创造的一种展示于广阔地平线上的空间文化形态。

是人类按照一定目的,运用一定材料,把握一定技术和美学智慧的大地营造。

”一个好的作品不能只看外观是否漂亮,设计是否前卫、独特,而是建筑可以使所在区域乃至整个城市变得更有机,人们愿意身处其中,并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这里则讲的是建筑在内在精神与性格上的美感。

参考文献:[1]《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 P.4. P.24.[2]《当代西方建筑美学》(上) 东南大学出版社 P.25. P.27. P.53. P.60.[3]《中国古典建筑的意象化生存》 P.11. P.12.[4]《WORLD ARCHITECTURE 》2011年02期 中国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5]《美学的意蕴》【M 】 彭峰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63-67(上接第173页)(上接第174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