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教学反思《消息二则》的背景离现在比较远,预计学生会有距离感,不大喜欢这两篇课文。
预设的时候考虑两个重点,一是消息的文体特征结构,二是消息语言的品味。
第一节课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采用“媒体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通过“指导分层”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理解消息的结构。
第二节课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消息的语言特点,更深层地理解消息的写作特点。
通过课文的教学,我发现很多学生对消息没多大兴趣,也并不十分关注,所以在后面的教学中,我讲的少一些,指引学生多说多练,并且多动脑,加以强化训练,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一着惊海天》教学反思这是一篇通讯,学生首次接触通讯,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通讯是广义的新闻,作者通过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报道,表现了我国海军强军梦终于实现,体现了海军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崇高精神。
本文情节虽然简单,可是要求学生准确地解读其主题思想并非易事。
阅读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在阅读时及时地建立起有关信息的心理表象,因而我将本文的阅读重点定在“寻找感动”上,我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去寻找文章的感动点,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展现自己的个性阅读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帮助学生化解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打开学生探究的闸门和思维的通道,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将发现的机会给了学生。
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将思维和情感融进了作品灵魂的深处。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对文章的主题把握准确,有的学生的分析比我预设的答案还要全面,表现出较高的个性阅读鉴赏水平。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应该人为地设置出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来限制学生的思维。
尤其是不能将课文肢解成一些零碎的片段进行问答式解读。
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积淀和生活体验等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或个性解读,这样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用自己的情感和知识积淀去激活知识,去感受情感,以心灵去振奋心灵。
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实现“交流”与“互惠”,就会迸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就会使学生的思想飞扬,阅读能力得到提升,难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在教学本文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默读去感知文章内容,以此来继续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
其次,我主要从“分析人物”入手。
引导学生把直接描述藤野先生的内容提出来分析,帮助学生从藤野先生的声音、神态、语言、行动以及与“我”的关系中,了解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征,然后再了解作品的其余部分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不足之处是本课教学所用时间较长,深入浅出、长文短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这篇叙事散文语言朴素、平实。
作者用一系列典型事例来表现母亲的伟大,感情真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我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比较到位,在创新方面则表现在思考上的创新。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以设置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尤其是在拓展学生写作方面,首先是老师做示范,范写课文中的语句,再让学生根据要求来进行随堂写作。
这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提高学生思考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实践表明:学生除了对新奇的、没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东西也特别感兴趣。
我钻研教材,在教学中首先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美丽的颜色》教学反思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叙述了居里夫妇提炼放射性元素镭的艰难过程。
在前几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传记的特点,提高阅读传记的能力,同时学习传记的写法,并学习写作传记。
我在教学中,将本课与《列夫·托尔斯泰》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确传记的不同写法,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峡》教学反思本堂课我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
我用适当的点拨,让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很快能领会文章的意境之美,能揣摩出文章的一两点妙处来。
运用“读”、“说”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课文,品味课文,体悟课文意境。
课堂气氛活跃,有热烈的讨论,有争先恐后的发言。
学生能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去发现知识,抒发感受,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在教本文时,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多读、多思、多品,通过网络搜集资料,进行广泛的知识跟进,并让学生参考相关文章进行自主地点评。
这样做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产生与作者、作品的共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唐诗五首》教学反思本课的五首诗都是唐代律诗,格律工整,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而“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
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之中,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上课伊始,紧扣每首诗题眼设问,初步感知诗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通过“找、画、写”的方式潜心会文,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从语言文字中感受诗人的情怀。
二、含英咀华,涵咏真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并通过“以读激情”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指导学生不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内部,发现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背影》教学反思人物形象的性格、情感和思想是通过文章语言流露出来的,所以品读语言也就成为这两节课的重要环节。
“细微之处见真情,抓住人物的某一细节,多次展开描写”,这是这篇散文最大的特色。
我这一课的教学思路就是“品析语言的深厚内涵,剖析人物精神世界”,利用关键的词句带动学生去品味文章中相关的细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思索、讨论,促使学生的灵感不断迸发。
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也开始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
我也更加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教育机会随时都有,需要自己去用心体会,挖掘。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在1941年写的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
学习这篇散文时最关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中的象征手法,通过白杨树的“形美”进而理解其“神美”,从而明确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感受那种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本文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把“白杨树”与“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联系起来,对于抒情散文,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对其思想内容进行理解。
文章非常有气势,尤其第7自然段的一组排比句和每一部分起着总领作用的语句(如“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些语句更适合高声抒情朗读,在不断的揣摩中,学生肯定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对排比、烘托手法的理解。
《散文二篇》教学反思本课两篇散文都与生命密切相关,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教师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真正的教育总是充满活力和生气,通过教师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熏陶,对个体生命的肯定、激励、褒扬,创造自由舒展的空间,使学生充满对生命的热爱,具有昂扬向上的精神,学生个体生命情感在积极、活泼、明朗的教育环境中得以无声地滋润、涵化、延展、厚实,把教育中的个体生命引向高处。
课堂教学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应该让生命教育走进课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大事。
这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所在。
《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介绍石拱桥的说明文,所以我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并从中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明确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把这一课安排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
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提高了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不足之处是:多媒体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我的讲解和同学们的回答造成了小小的束缚,因为我的预设答案,使得课堂师生衔接不够十分自然。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本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增加了信息交流量,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浓厚,最大限度地激励了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了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蝉》教学反思本文虽是一篇介绍蝉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
文章既有对昆虫形象地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
这种写作形式在以前的课文中从未有过,如何让学生正确地感悟呢?唯有让他们走进书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执教《蝉》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体验文本的语言特色。
一上课,我就引导学生直面文本,与文本亲密接触,使学生充分了解蝉习性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文中语句充分感受其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然后再次研读课文。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在欣赏、品悟课文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体现了语文的表达特点,不是片言只语,零敲碎打,而是活用课文的语言进行大段语言铺陈叙述,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
在语文学习中关注学生的感悟的这过程中,既训练了学生语感,又培养了语文素养。
《梦回繁华》教学反思在《梦回繁华》的教学设计中,我摒弃旧传统“串讲”教学模式。
设计“课前积累——创设情景导入——自由式阅读——合作式解读——探究式拓展”五大环节。
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先创设情景导入,再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让学生找出文章的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再在文中找出说明《清明上河图》特征的句子,然后仔细阅读课文,探究文章如何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我想:学生如果能够找出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说明的特征和说明的顺序。
于是,我引导学生找出4段中能标识文章结构层次的词语,出乎意料的是部分学生一下子就找出来了,真让我为之一振。
再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本段的说明顺序。
再指导学生选段朗诵,充分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教学效果好。
《孟子三章》教学反思本课的三篇短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充分体现了孟子说理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