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同温度对小鼠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不同温度对小鼠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不同温度对小鼠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
影响
作者:张晓丽夏世金严震文肖婧张振兴叶志斌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对小鼠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雄性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轻度低温IRI组(LTI)、常温IRI组(NTI)和高温IRI 组(HTI)。

采用夹闭双侧肾蒂35 min再灌注48 h制成IRI模型。

观察IRI小鼠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肾功能、肾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数目。

结果与Sham组相比,常温IRI组小鼠发生中等程度肾损伤,其Scr升高〔(237.0±41.2)μmol/L〕,肾组织形态学改变,肾组织中MDA含量升高〔(1.54±0.37)μmol·L-1·mg-1〕,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数目增加。

高温明显加重小鼠的IRI损伤(P<0.05),轻度低温对小鼠IRI具有保护作用。

结论缺血阶段体温的高低明显影响小鼠肾IRI的程度,轻度低温可能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和细胞凋亡对小鼠发挥保护作用;高温则可能通过促进脂质过氧化反应和细胞凋亡加重肾IRI。

【关键词】高温;肾脏;缺血再灌注;凋亡
肾脏是一高灌注器官,对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异常敏感,故IRI成为急性
肾损伤的重要损伤环节〔1〕,也是影响肾移植中移植肾早期功能恢复及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2〕。

鉴于肾IRI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3〕,涉及此方面的研究一直走在移植学研究的前沿。

肾IRI动物模型为急性缺血性肾损伤的发生机制和防治策略研究奠定了基础。

制作肾IRI 动物模型的方法包括双侧肾蒂夹闭、双侧肾动脉夹闭、单侧肾切除+对侧肾动脉夹闭等。

手术方法不同、血管夹闭的时间长短、手术操作过程中温度的控制均对实验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术中温度在此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通过调控肾缺血过程中小鼠体温,观察不同温度对小鼠肾IRI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上辅助治疗IRI的新途径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雄性C57BL/6N小鼠24只,22~26 g(SPF级,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随机分假手术(Sham)组、轻度低温IRI组(LTI)、常温IRI组(NTI)和高温IRI组(HTI),每组6只。

1.2 模型制作
2%戊巴比妥钠(50 mg/kg)腹腔注射麻醉小鼠,取腹正中切
口,钝性分离肾蒂,无创动脉夹夹闭双侧肾蒂造成肾缺血,持续夹闭35 min后松开动脉夹,恢复血流,观察1 min,肾脏由暗紫色逐渐转为鲜红色,表明再灌注成功,缝合伤口。

Sham组只分离肾蒂,关腹。

再灌注48 h后,采血并处死小鼠,留取肾组织备用。

LTI组在室温无热板状态下进行手术;NTI组手术在热板上进行,手术过程中每5 min 测1次体温,通过开关调控热板温度,使小鼠体温始终维持在36.0℃~37.0℃之间;HTI组整个手术也在热板上进行,温度不受控制。

体温采用肛温测定法。

1.3 指标检测
1.3.1 肾功能检测
眶下静脉丛采血,分离血清,酶法测定小鼠血清肌酐(Scr)水平(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2 肾组织病理学检查
10%中性甲醛固定肾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常规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肾脏病理改变。

根据肾小管细胞扁平、管腔扩张、细胞脱落坏死、肾小管管型堵塞、间质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及出血等观察肾小管间质损伤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