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博物馆与城市文化关系

博物馆与城市文化关系

2012年第10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10,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310期)Total No .310收稿日期:2012—08—05作者简介:张桂元(1965—),女,黑龙江肇东人。

吉林省博物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学,语言学。

浅谈博物馆与城市文化关系张桂元(吉林省博物院,吉林长春130041)摘要:博物馆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城市的历史、精神、建筑、休闲、旅游等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博物馆对于城市历史文化有着记录保存、分析研究、陈列展示、传承宣传的重要作用;而城市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积累的各种文化又使得博物馆日益丰富而具有个性,传统的功能得以拓展。

博物馆之于城市,就像是灵魂;城市之于博物馆,则是母体和性情所在。

关键词:博物馆;城市;文化中图分类号:G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0—0102—04博物馆作为承担收藏保管、学术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非盈利事业机构,是传承历史文明的载体,也是承载现代文化传播的场所。

目前中国3000家博物馆更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进程中的生力军。

城市,是博物馆历史文化的重要来源。

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成为城市博物馆的主要特性。

建在城市中的各类博物馆,是每座城市中的重要文化元素,是这个城市中最为显著的文化符号,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需要,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需要,是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纵观博物馆,其收藏之历史实物、场所之建筑形制、个性之文化表现、旅游之休闲功能,无不和城市的文化紧密相连。

博物馆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盛体现,更成为一座城市文明程度和文化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

博物馆在城市之文化建设中作用颇多,笔者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博物馆与城市的历史文化博物馆作为收集、保藏、研究、陈列机构,其收集,保藏,研究,陈列的对象是文物,是标本,是历史,是文化,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

其目的是以独特的文化力量向公众传播,为社会提供服务。

关于博物馆的文化力量,中国第一家博物馆南通博物院的创办人张謇曾经说:“哀莫大于亡史,而国亡次之。

”伟大诗人歌德也说过:“假如不是通过一种光辉的民族文化均衡地灌输到全国各地,德国如何能伟大呢?遍布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和剧院,作为支持和促进民族文化教养提高的力量,是绝不应被忽视的。

”张謇所言,说史之重要;歌德所言,是认识到了博物馆对于当时的城市和国家产生了无与伦比的作用,而史正在博物馆中,博物馆正是历史文化之馆。

当今,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不仅为今天的城市记录过去的历史,也为未来的城市留存今天记载。

在城市文化的建设中关注博物馆文化,在博物馆的建设中关注城市的历史文化,可以使得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更加和谐,可以让城市和市民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的优秀历史文化积淀。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千百年来人类生产生活的积淀,具有国家特征,民族特性和城市特质。

作为城市博物馆的主要任务是收藏和展示这些历史文化,研究发掘,继承传播并发扬光大之使其文化血脉绵延而不断绝。

后人为之敬仰、为之震撼、为之骄傲、为之努力。

201一个成功的博物馆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要有国家性、民族性,更要有地域性。

它所展示的历史、人文、自然、科技应该是这座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

所以城市博物馆收集展览最好不是只重国宝、只重热点、只重现有藏品,而是要具有地域特性、城市特点,不能千展一面。

原国家文物局长单霁翔曾指出,最近在“博物馆热”中,存在着重数量增长,轻质量提升的倾向,包括重施工营造,轻使用要求;重建设速度,轻功能保障;重新奇造型、轻地方特色;重硬件投入,轻管理支撑等方面问题,严重影响博物馆社会作用的有效发挥。

的确如此。

城市博物馆要有硬件,更要有软件。

“硬”是指可以承担博物馆任务的建筑,“软”则是指表达的城市历史和地方特色。

博物馆珍藏历史和过去,同时也珍藏的城市的文化和未来。

如果说博物馆初建之时,是以当时存有藏品为基础是没有选择的话,而在博物馆林立,博物馆事业日见发达的时代,博物馆的内在文化特质和个性是要靠我们科学论证和规划的。

吉林省博物院馆藏丰富,藏品特色明显,如何明确收集文物方向,如何培养强势领域的专家、如何做好常设展览、专题性展览和各类流动展览是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特色的。

现在馆内学术氛围浓厚,论文成集,研讨会不少,但尚需一些通俗易懂的、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的图书产品,让参观者把历史带回家去品读和欣赏,而不是博物馆一次性的过客。

我以为,一个优秀的博物馆,是应该具备独特的文化内涵并蕴含这座城市文化记忆的。

如此,来访者才能够在此发远古之悠思,见民族之伟大,看城市之全景。

二、博物馆与城市的精神文化博物馆是城市文化精神的缩影,是人们精神文化的家园,是城市文化精神的播种机。

什么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城市的文化精神在历史长河里,在崇尚的道德理念里,在全体市民的言行里、在这个城市的建筑里、在城市的创业精神里而这一切,应该都在这座城市博物馆的陈列里。

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外化为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外显,是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是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博物馆的功能也在不断拓展。

一个现代的城市博物馆作为城市的窗口,城市的名片,城市的灵魂、城市的价值坐标,也理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更大的作为。

在国外,很多政治活动、社会活动会选在博物馆进行。

上到国家元首会见,下到社区活动。

庄重、品位尽在其中。

城市文化、城市的文化精神得以展示和传播。

如果一个博物馆能成为当地政府的后客厅,成为政治活动、政府重要活动的见证地,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世界上任何一家博物馆,无论在什么样的意识形态的国家,哪一个民族,都有着自然的教化作用。

在世界很多国家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里、文化遗址地,你可以经常看到幼儿园、小学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游览,也有的在现场就城市文化、历史等话题上一堂形象有趣的课。

在今天英国,一些博物馆已经取代了教堂在英国社会的地位,成为绝大多数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文化体验。

事实上,博物馆在英国也被视为最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参观博物馆已成为英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我国,多数博物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其实爱国主义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更要有好的形式,简单的说教就成了空洞的口号,爱国主义精神的建立,是建立在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乡、对城市、对历史的深刻了解和认知之上的。

博物馆的陈列和展览直观、生动,润物于无声之中,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要强于报告很多。

另外,博物馆所展示的人类历史、自然遗产、科学技术及这些文化所产生的审美功能,正可以帮助人们唤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热情,同时,领略城市文化精神,尊重城市的精神文化。

吉林省博物院作为省博物界的龙头,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相对集中的城市博物馆资源打造具有吉林物色和本院特色的精神文化产品,树立城市文化品牌与形象,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

通过举办文化内涵丰富的展览、讲座,出版学术水准较高著作、刊物以及通俗易懂的科普书籍、音像制品、画册、图录等,以多样化的服务强化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功能,把博物馆打造成民众心目中的民族意志和力量的精神家园。

三、博物馆与城市的建筑文化建筑是凝固的艺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城市,其建筑是带有国家民族城市文化印记的。

一个城市没有特色的建筑也就没了特质和性格。

博物馆收藏记录城市的建筑文化,更需要表现这个城市的建筑文化。

从内容到形式,从内在到外在,从点到线,从线到面。

一块柱石、一片瓦当、一幅图片、一段影像,记录着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而博物馆的外在形制,更就该表现这个城市的过去、现在301和未来,表现这个城市的文化精神和内涵,并成为这座城市地标性地建筑。

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更是直接把城市本身比作博物馆,他认为博物馆的产生和推广主要是因为大城市的缘故,大城市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它本身也是一个博物馆。

历史性很强的城市,可以凭借本身的优势,其建筑历史悠久,多样而丰富,比任何别的地方保留着更多更大的文化标本珍品。

其实,博物馆作为城市标志性建筑,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现代文化体现,理应成为未来城市的历史,成为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

我们要特别重视博物馆在城市建筑文化和打造城市形象方面的作用,在博物馆的硬件方面,既要考虑建筑的现代化高科技含量,更要考虑建筑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征,尤其是要和城市百年积淀的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在博物馆的软件方面,则需要有与建筑相当的内容和服务。

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名片,博物馆建筑应该具有经典性、纪念性和永久性的特征,作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文化标志和文明形象而存在,既是重要的人文景观,也是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的代表。

厦门是一个博物馆众多的城市。

据不完全统计,厦门有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展览馆70多处,建筑各异、主题各异,成就了厦门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格,因此使厦门富有独特的城市魅力。

新中国成立后,各省市都相继兴建现代化大型博物馆,如上海博物馆如同汉代铜镜,又如青铜古鼎;河南博物院上接仰斗,下接覆斗;首都博物馆新馆的青铜圆体,框架城墙,可见历史印记,可见民族性情又不失现代气息。

它们的建筑形式改变了博物馆在人民心中教化的形象,并成为了这些城市的文化象征。

但当前中国大多数博物馆的建筑没有中国元素、没有民族特性,更没有城市的性格。

其实,一个成功的建筑,包括一个成功的文化作品,最大的生命力在于原创,在于个性和特色。

一个中国城市的博物馆建筑无论是哪国大师的作品,无论融进多少现代化的理念、无论多么豪华与雄伟,如果没有中国元素,没有民族性格,没有城市符号,这座建筑就是一个保存文物的仓库,等于失去了灵魂。

又如,宁波新建的博物馆,建筑里面外墙运用了两种手法,一是把宁波明清以后从旧城改造过来的一百多万块砖瓦进行筛选,颇具匠心的利用在墙面之上;二是完全打开空间,制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场景。

这样使得博物馆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展品,印证了文物是今天的杰作也是明天遗产的理念。

故宫博物院,也已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成为北京、中国乃至世界的标志性建筑,空前而绝后。

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鸟巢”、“水立方”等也都成为北京的地标性建筑。

所以我们说,一座城市如果要让别人记住,地标建筑不可或缺。

当然,这个地标,如果能是一座城市博物馆,其意义则更不一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