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学 国家与市民社会

政治学 国家与市民社会


美国市民社会的语式
——杰弗里· C· 亚历山大
构成:行为者、社会关系、制度 民主的准则体系规定其在市民社会中所具有的特征 语式结构(与非民主的准则体系对比) 积极主动 理性 开放 批判 坦诚 法律 平等
具有评价性维度——决定政治过程的产出:保卫市民社会,排除非 民主准则体系的要素。 相互竞争的行为者竭力将对方涂上具有非民主语式的色彩,用民主 语式保护自己。
现实层面的逻辑展开: 1、中国学人毫无批判的向西方泊取经验引进理论,便被视为合理 地甚或应当的。 2、使中国学人有关中国发展的研究及其成果都必须经过现代化框 架过滤。
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 一、西方发展的经验乃是在自由经济的基础上建构市民社会、 进而在市民社会基础上实现政治民主化。 二、大多研究抖否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以亲情血缘为基础的文 化网络之于整合中国市民社会的正面意义,忽视中国自身发展的经 验对于形成中国市民社会品格的可能性。 结论 中国论者关于中国发展问题的市民社会研究,受到了现代化框 架的支配,而且在此一思想框架的支配影响下,中国市民社会研究 发生了上述问题。
市民社会不存在?
西方传统: 1、中世纪社会观——社会不等于政治组织; 2、基督教社会——教会是一个独立社会; 3、法律观念——主体性权利、采邑; 4、自治市、二元君主制„„
反君主专制
洛克 社会先于政府。社会契约。市民社会是公众社会生活的一种方
式。 “洛克学派”:1、(市民)社会是一个经济实体。2、公共意见 推动政府尊重社会。
相互竞争的行为者竭力将对方涂上具有非 民主语式的色彩,用民主语式保护自己
1、在美国文化的诸多相互冲突的命题之间 存在基本共识,文化体系不同构成部分之 间具有互补关系。 2、对美国市民社会的理解是一种宽泛的 语式,它为具体文化传统及论题的多样 性提供了可能。
3、市民冲突的语式结构维度具有更本的重 要性。
民法成为经济过程的调节者,经济过程又产生许多法律。
定义市民社会:通过基本权利实现稳定现代生活的制度性框架。 市民社会制度化成功的标志是对权利的确立
权利始于个人和群体在正在出现的市民社会公域中主张其权利要求之时
社会行动者: 权利是自下而上地被创设和捍卫的
社会体系: 权利表示分化的原则
关键性命题:必须把基本权利看做市民社会的组织原则。
梯泡特圆丘丑闻:机构和它们的交易合法性只能依据他们与市民余 式的准则体系的关系来确定。
政策上的对立
对政策的理解受民主和非民主准则体系的影响。
美国市民语式的当代形式
——上述语式继续支配美国社会 尼克松——约翰逊 伊朗门——梯泡特圆丘丑闻
结论
相互争论的群体之间的意见分歧不能简单地解释为不同亚文化 和价值系列的自然结果,一部分是个人层次和群体层次上的按准则 体系概括事件时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政治合法性和政治行动关键 取决于将意外事件和人物对照符号化的事件和人物并对号入座—— 为理解市民社会中市民资格、包容和排除问题提供帮助。 要理解美国政治,就必须理解美国市民社会的文化以及理解这 种政治文化的最佳方式,就是理解它的符号性准则体系。
中国发展研究的检视
——兼论中国市民社会研究
问题的设定
1、为什么中国论者在研究中国发展问题是采取上述倾向? 2、为什么中国论者在上述取向下运用西方理论及概念研究中 国问题时会发生上述问题?
为什么是这些问式?
1、被西方的光芒所震慑。 2、向现代社会转型诉求西方。 ——“示范—接受” 启发意义 1、中国论者采用的那种框架,不是他们所说的那种西方观念。 2、在研究问题时无助于分析整个思想框架。
民主国家(托克维尔)
社会生活正愈益收到生成代表并保护作为整体的社会的政治机 构的过于强大的压制。 ——无论国家还是市民社会必须强化防止权力垄断。 三权分立 相互交往的自组织的市民社团
培养并有力地深化了局部和具体的自由
社会理论与市民社会
——简· 科恩 安德鲁· 阿雷托
重建市民社会
1、建立一个关于生活空间与政治和经济子系统的三 元模型。 2、展现市民社会的现代性。 3、生活空间的具体化和殖民化。 4、以一种新的权利模式重建并捍卫系统性。 5、提出一个现存市民社会得以民主化的详尽计划。
超越传统的市民社会
系统与生活空间存在的分析性差别以及生活本身两个 层面之间存在的分析性区别,指出一条超越传统的市民社 会的道路。 不在制度、组织层面构想出市民社会的统一体; 不存在共识的、不可争辩的规范内涵。
生活空间的现代化观念意味着两个相互交错的过程: 1、社会学层面上的,生活空间的结构性组成部分与制度性部 分之间的分化(经济政治子系统出现)及他们因此而导致的内在理 推动 性化。 推动 推动 2、生活空间之文化——语言基础的理性化。 后市民社会概念的核心——沟通行动——以沟通为基础形成规 范性共识,取代和质疑传统为基础的规范性共识 避开建立一种 对传统的非传统关系的可能。 分化道德——法律文化价值领域 领域重叠。 实在法的制度化 法律
结语
本文通过提出“中国发展问题的研究收到了‘现代化框架’的 支配并因此发生了相关的谬误”的理论而预设对中国发展问题的研 究所做的再研究。
孟德斯鸠 制衡。社会是中央权力。 社会具有前政治或非政治品格。 威胁自由: 民族自决——成为国家工具 政治边缘化——异化 黑格尔:社会需要与国家相结合。导致Βιβλιοθήκη 制托克维尔:建立各种政治社团。
市民社会的作用
维护自由,对抗专制 两种民主观: 1、“雅各宾派”——公民形成共意(共和)——吞没市民社 会; 2、消极自由——否定政治自由; 作者倾向 托克维尔(孟德斯鸠派):市民社会是两栖的,穿透政治权力 ,使权力分散、分立,将自由传统融入我们的政治结构之中。
普遍国家(黑格尔)
1、市民社会是局域家庭和国家之间的一种历史地形成的伦理 生活领域,包括经济、社会阶层、同级工会及关注社会福利并执行 民法的机构。 2、批判自然主义——市民社会不能克服其自身的分裂并解决 其内在冲突。 政治国家代表着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新阶段,市民社会被扬弃 了。 国家从市民社会索取必要的东西,也应当为市民社会中的男性 个人及群体流出相当大的自由范围。 国家干预在两种情况下是合法的: 1、补救市民社会中的不公正、不平等情况; 2、保护和促进公民的普遍利益。 普遍国家是绝对理性的,才能确保政治民主和积极的公民权力。
导论
三、市民社会与中国问题
一、市民社会的概念与理论
二、市民社会及相关问题
一 1、“市民社会”在时下的复兴,然而人们 所论述的 并不是同一种思想。 2、市民社会兴起的原因:苏东剧变背景下,人们对抗 国家主义的思想武器。(行政国家?集权统治?) 3、学者们建立这种相对独立的范式。
二、三 引入市民社会观念 1、西方汉学家将市民社会首先作为一种理论模 式或判断标准——代替原来判断中国历史的标准。 2、台湾和大陆都将“市民社会”用于现实批判。 然而台湾是作为一种手段,为了在政治民主化过程 中解体威权,实现民主政治。 3、在大陆它却是一种目的,是实现民主政治基 础。因为大陆处在一个社会结构调整、但要改造权 威、保持权威的环境中。 四 西方汉学家的观点同其原有理论有同样的缺点—— 不能解释商品化导致的经济/社会不发展。他们预设“市 民社会”作为一种普世价值,然后再中国历史中发现与 西方相似之处,对中国不符合其价值标准处则予以批判。 因此,我们要论辩西方理论,立足于中国实践。

市民社会——生活空间的制度层面——包括所有制度和交往形式 权力、货币成为牢固确立的中介: 权力 货币 组织行政管理 协调经济关系 在生活空间中制度化 公域 私域 系统 生活空间 政治子系统(国家) 公域 经济子系统 私域
采用以经验为根据,对上述融合的形式或反分化形式都开放的 模型。 自上而下的政治化趋势和自下而上的社团主义对社会整合的威 胁确实存在,但市民社会的制度化资源和文化资源给他们以潜在的 回击,语言文化基础也没有破坏。
市民社会的模式
——查尔斯· 泰勒 在苏东剧变中,市民社会是民主化的“特征”。然而 在西欧,市民社会是否真的存在? 市民社会的三种含义: 1、存在不受制于国家权力支配的社团。 2、社会能够通过不受国家支配的社团来运行。 3、上述社团能对国家产生影响。
市民社会已存在?
(1) 社团主义——工会等对公共改革产生影响; (2) 右翼观点:替代——纯市场力量——反社团主义 ,社会与国家分离; (3) 对(2)的批判:(2)的观点虽然实现了市民社 会的第三种含义,但是压制了市民社会的第二种含义。 纯自由主义经济不可能实现——例:经济危机。 (4) 左翼观点:用市民社会反抗科层制。
一、市民社会的概念与理论 主要侧重于论者对市民社会概念之 特定内涵的分疏及厘定,试图反映市民 社会理念从与政治社会不分,此后逐渐 与国家相分离直到最后经社会与国家互 动而形成第三域的演化的内在理路。 二、市民社会及相关问题
内容介绍
侧重于展示市民社会与文化符号、 社会整合、国家政权建构、民族主义以 及军事政治等重大问题的研究,以图使 中国市民社会论者拓宽研究题域,更为 清晰地呈现出市民社会理念除自身的内 在问题外而与其他问题相勾连时所具有 的繁复性 三、市民社会与中国问题 主要围绕美国汉学家、中国大陆及 台湾论者援用市民社会模式所做的研究, 同时侧重于对当下研究的反思及论辩, 并呈示某些晚近涌动的立基于中国历史 与现状的本土性研究趋向。
立宪国家(洛克) 与安全国家相比,市民社会: 1、存在自然的“社会团结”——“个人”相互平等, 依照其意愿处置其权能和财产的自由。 2、主权(王权)不是绝对的,在市民社会中任何个 人不得超然于法律统治。
市民可以通过合法地反抗致使政府瓦解。(当国家行 为与所托付者相违背时)
最小限度国家(潘恩) 国家是必要的邪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而进行权力 的委托 国家权力过剩,削弱社会和谐。 一个越多自我管理而非政府干预的市民社会越完善。 1、合法国家是以被统治者主动认可的原则和自然权 利为原则指导的。 2、个人生来倾向于独立于国家制度、自力更生的和 平且合作的生活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