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马”精神(DOC)

中国“马”精神(DOC)

中国“马”的精神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爱马的民族,马在古代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仅次于“神兽”。

人们甚至将他与龙关联,古有谓“龙马”。

马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没错,马就是力量,而马的“力量”,不仅在于直接作用,而且,也早已成为一种精神的力量。

中华有马,有居于民族精神中的马的精神。

关键词:马精神中华文化精神马,从远古的沙场尘烟中驰骋而来,雄浑、高昂、豪迈。

几千年来,马用自己的力量和赤诚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随人类的发展流动为一种精神,成就了源远流长的神韵。

马的精神,是忠诚,是高贵,是奔驰,是不可征服。

马的神韵,则是马在与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的历史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奉献美的史诗。

在古今中外人的心目中不单是担任骑乘或负重的工作,它们往往是上流社会身分地位的象征,中国人认为马是行走在地上的龙,阿拉伯人以马为真主的恩赐,值得人的崇拜与爱护中华文明,也可说是出于“马”上。

《周易》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相传六七千年前,有龙马身负“河图”跃出黄河、神龟背负“洛书”浮出洛水,伏羲氏依“河图洛书”演绎出阴阳八卦。

而《易》,也是中华文明思想的源头。

龙马,里面就有马的原型。

中华民族也是一个有文明的民族,而马也无时不出现在“文明”的词句中:首先,《易》中就多多次出现“马”,《说卦传》曰“乾为马”,《坤卦》也有“坤:元亨,利牝馬之貞”《中孚》六四:“月几望,马匹亡,无咎”。

都是关乎“马”,明显看出马已然成为中华智慧的源出一部。

其次,中华民族的诸多思想家,诗人,文豪,都是对马多加赞扬,以马表述思想,有曹植的《白马说》,李白《白马篇》,也有韩愈《马说》,更有《伯乐相马》,有“老马识途”,“马上得天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古来存老马,何必取长途”,“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黄昏饮马傍交河”“马到功成”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更有诸多画家,酷爱画马,画马艺术更是历久不衰,屹立不摇。

中国从唐代开始画马名家辈出,如:曹霸、韩干、韦晏、陈闳,宋代有李公麟(李龙眠),元代有赵孟頫,清代有郎世宁,20世纪有徐悲鸿,近时关仁始创以狂草书法线条画马,正如其论画马诗所写:“余幼好马龙眠马,秀逸风骨屡画成。

书法却学旭素草,画马神速如狂草。

提笔一转双瞳现,侧锋飞过四蹄风。

再把干毫空中捺,鬣尾顺势真龙中。

”古代国家,也多仗着马来守卫,马不单是文明的拉动者,也是战争的负载者,哪朝哪代不是在马上得的天下,马使文明交流,在现代化交通工具普及前,数千年都是马再拉近人之间的距离,不论何时何地,任何一个历史的“脚印”,都也是马的脚印。

如上所说,马是如此“有用”,而马不单单是有“用”啊!中国文化,讲求“体用关系”,在这长久的历史上“用马”的过程中,马也已然成为了“体”的一部分,中华文明精髓智慧的一部分,成为了中华思想本体的一部分,所以我从中华民族精神中,看到了这些“马精神”:乾马精神:是《易经》的精髓之一,《易经》本就是“取象”而来,《系词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而《易经》中非常关键的《乾卦》,就很大一部分意义取自“马”,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不就是一种源自马,或者说“龙马”的精神吗?,乾马多指公马,是取公马一往直前,健行不渝,自强不息的精神,是马追求自由,向往自由奔腾的“前进”气势,是天之纯阳,代表着刚健、明亮、热烈、高昂、升腾、饱满、昌盛、发达。

因为龙行于天,天马行空,故有龙马驰骋于天下,“天行健,故君子自强不息。

”代表阳刚劲健的动力、动势、动能。

是勇于去“改变”的精神,是勇于去“挑战”的精神。

龙马精神,应该是源出同乾马精神,唐代李郢的《上裴晋公》诗:“四朝忧国鬓如丝,龙马精神海鹤姿。

”意思是说老臣们人老而精神依然健旺,以后用来比喻旺盛奋发的精神。

李白《白马篇》诗中云“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尚书中候·握河纪》:“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

《夏官司馬》廋人:掌十有二閑之政教,以阜馬、佚特、教駣、攻駒,及祭馬祖、祭閑之先牧,及執駒、散馬耳、圉馬。

正校人員選。

馬八尺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騋,六尺以上為馬。

《尚书》载:“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

”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三皇之一的伏羲氏在这里降服龙马,依其背负的图纹画出河图八卦,创立了最早的文字。

这匹非凡的神骏龙马,开启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肇端。

于是,龙马之与乾马,同又不同,但必相关,取象相通,精神可同。

有一个字这样写:“闯”:将一匹公马关在房间里,马就想出去,马就会要突破房间而去自由奔跑,打破束缚,开拓未来,追求自由,舒张奔腾,这个“闯的精神”,不就是中华精神的精髓吗?不就是马给我们表达的一种精神吗?铜奔马,也曰“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堪称艺术神品,中华青铜艺术的巅峰之作。

马踏飞燕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

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龙雀。

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

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

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

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徐悲鸿曾说“我画马并不是因为它的形体如何美,而是它的精神可贵。

马要求人的甚少,给予的却甚多。

它不畏险阻。

冲锋陷阵,勇往直前。

这些精神,都可谓“乾马精神”。

坤马精神:同样的,《易经》另一关键卦《坤卦》“元亨,利牝马之贞。

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

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

君子攸【yōu】行,先迷失道,後顺得常。

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

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这里的马,是牝马,即母马。

坤卦的精神,也是关乎马的精神,相对乾卦的公马前进,坤卦的母马,可谓守常。

坤中厚德载物、资生万物,是一种博大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情怀,生命的品德,是天地大德的承载体现。

如果说公马象征人奋进的时候,那么牝马就象征人们安定的时候,就像马群中一匹公马许多匹母马一样,实际上人是大多时候守常,少数时候奋进的,而坤马精神就是人们常态时所发现应有的美好品格,博大的爱,资阳后代,享受生命,积蓄力量,品味生活。

坤马的精神,是中华文明中“柔”“弱”精神的代表,老子《道德经》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母马的品性,不正与水之德相通吗?当代社会,是一个“亢奋”“上进”的社会。

在这无尽的滔滔“乾马奔腾”中,或许我们更该注意一下“安宁”,学习品味一下“坤马精神”了吧!老马精神:中国自古就多以老马来象征人的品质,有“老马识途”《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xi)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途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智,不亦过乎?后也有清·黄景仁《两当轩集》——老马识途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

以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

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这就是我们实践成经验的道理,也是对活过的经验的一种肯定。

也有曹操的《步出夏门行》。

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传神的说老了的良马虽然伏处在马房里,仍想奔腾千里。

后人常以这句“老骥伏枥”来比喻有志之士,年纪虽老而仍有雄心壮志,中华文法中的互文通感,取象喻人,何其壮哉!老马精神,也象征着一种“坚忍”,一种可歌可泣的韧性。

臧克家有一首诗,《老马》,就很好的诠释了这种老马精神: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4中国由马而来的精神还有很多,比如辕马精神,国马精神等等。

辕马精神出自清朝著名散文家方苞写过一篇《辕马说》:余行塞上,乘任载之车,见马之负辕者而感焉。

古之车,独辀加衡而服两马。

今则一马夹辕而驾,领局于轭,背承乎韅,靳前而靽后。

其登阤也,气尽喘汗而后能引其轮之却也;其下阤也,股蹙蹄攒而后能抗其辕之伏也。

鞭策以劝其登,棰棘以起其陷,乘危而颠,折筋绝骨,无所避之。

而众马之前导而旁驱者,不与。

其渴饮于溪,脱驾而就槽枥,则常在众马之后。

噫!马之任,孰有艰于此者乎?然其德与力非试之辕下不可辨。

其或所服之不称,则虽善御者不能调也。

驽蹇者力不能胜,狡愤者易惧而变,有行坦途惊蹶而偾其车者矣。

其登也若跛,其下也若崩,泞旋淖陷,常自顿于辕中,而众马皆为所掣。

呜呼!将车者其慎哉。

这是一篇喻用人的文章,做好一匹辕马,也实不易,辕马精神,也不正是当代很多人缺少的一种时代的担当吗?国马精神出自唐李翱的《國馬說》:有乘國馬者,與乘駿馬者並道而行。

駿馬齧國馬之鬃,血流於地,國馬行步自若也,精神自若也,不為之顧,如不知也。

既駿馬歸,芻不食,水不飲,立而栗者二日。

駿馬之人以告,國馬之人曰:「彼蓋其所羞也,吾以馬往而喻之,斯可矣。

」乃如之。

於是國馬見駿馬而鼻之,遂與之同櫪而芻,不終時而駿馬之病自已。

夫四足而芻者,馬之類也;二足而言者,人之類也。

如國馬者,四足而芻,則馬也;耳目鼻口,亦馬也;四支百骸,亦馬也;不能言而聲,亦馬也;觀其所以為心者,則人也。

故犯而不校,國馬也;過而能改,駿馬也。

有人焉,恣其氣以乘人,人容之而不知者,多矣。

觀其二足而言,則人也;耳目鼻口,亦人也;四支百骸,亦人也;求其所以為人者,而弗得也。

彼人者,以形骸為人;國馬者,以形骸為馬。

以彼人乘國馬,人皆以為人乘馬,吾未始不謂之馬乘人。

悲夫!这种国马的大度,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性了吧!马一开始只是一种动物,之后被驯化,但是,在这长久的时间的与人相濡以沫后,马早就成就了人们的精神,人们也已经融入了马的精神,就算在现代化了的今天,汽车遍地,火车飞机,马虽然已然退居偏隅,但马精神,却从未从人们心中离开,从语言文字,到思维方法,“马”已在中华文明的血液中奔腾,更古不息!参考文献:《周易注释》黄寿祺张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中华民族的尙马精神》钟丰彩著《江西文物》《道德经的智慧》杨炘著线装书局《老马精神》张伟巍作《河南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