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二政治(理科)第I 卷(选择题共70 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1.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客观反映”,体现的哲理是A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 •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C •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D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2•“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表明的哲理是:A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B •认识了规律,办事一定成功C .按规律办事就一定成功D.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 •哲学是具体科学研究的基础B •各门具体科学是哲学的一部分C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并对具体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D •具体科学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列宁曾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是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唯心主义哲学中也包含某些合理的因素。
据此回答4—5 题。
4 •列宁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是因为①唯心主义包含某些合理的思想②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作用,使其脱离了物质③以唯心主义为指导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④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③④5.对唯心主义哲学,我们应采取的态度是A •具体分析,科学批判B •一要坚持,二要发展C .从整体上肯定唯心主义的正确性D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根本对立,应彻底否定唯心主义6•在日本“二战”遗弃化学武器伤人索赔的众多案件中,日本政府多次无视事实,拒绝赔偿,而中国受害者一再起诉。
从哲学看,这是因为双方A .立场不同B .知识构成不同C .世界观、人生观不同D.思维方法不同7•古人说:“谬误出于口,则乱及万里之外。
”这说明A •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一位的B •错误的思想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8.“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这一俗语体现的哲学观点是A .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必须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B .学习间接经验是后天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C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解决矛盾的关键D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具体的、多变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9.西部开发,绝不能一哄而上,遍地开花;绝不能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盲目上马没有市 场、没有竞争力的加工工业项目;绝不能搞花花哨哨的“形象工程” 。
这三个“绝不能” 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 .不能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B .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C •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D •正确的意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 10.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在下列政策中体现最明显的是:A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B .我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D .我国要发展生产力,主要靠全国人民的自力更生,但自力更生并不代表闭关自守, 我们要利用国外资金技术来发展自己11.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人们的传统认识。
资源枯竭、 环境恶化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和社会效益相协调。
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①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提高我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②要用发展的观点处理和解决问题 ③要以保护环境为主,发展经济为辅A .①②B .②③12. 下列属于规律的一组是①月亮绕地球转②新陈代谢④ 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⑧苹果落地 ⑨水往低处流A .①②⑨B .③⑤⑧13. 下列能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A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C •钉多木烂,滴水穿石④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难以两全 C. ①④ D .③④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⑤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 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⑩市场上商品价格时涨时落C .⑦⑧⑩D .②④⑥⑦B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D. 物极必反,相辅相成,“世界上没有完全不同的树叶” 。
这两句话说明B .矛盾具有普遍性D .矛盾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15.下列原理,方法论意义,反对的观点,正确的组合是:C .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D .不同性质的意识具有不同的反作用14.“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A .矛盾具有客观性 C .矛盾具有特殊性③一切从实际出发 ⑥矛盾特殊性原理⑨反对“一刀切”C .⑥一②一⑧D .⑥一②一⑨抓中心、抓关键、抓重点的哲学依据是:A .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C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 对分清主流与支流的理解,正确的是:B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D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法关系的原理18. 19. A .解决问题时,应分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B •分析问题时,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C .分析问题时,要分清成绩和优点、不足与缺点D •观察和分析问题时,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这样一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此 事古难全”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C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优点与缺点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知己知彼, B •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D .自然界有人类社会都是古今不变的 百战不殆”这种认识方法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 20. ①全面地看问题的方法 ③两点论,不是一点论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南北朝时的诗人王籍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
而宋代王安石则认为“一 鸟不鸣林更幽” 。
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 “点金成铁” 。
从哲学上看, 这是因为王安石:②与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的方法对立 ④唯物主义基本原则 C .①② D .①②③ A •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 •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 •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 .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21.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 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这说明: ①主观和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要使思想不断适应变化着的客观实际 ③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④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A .① B .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 22. 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我国实行双气化的大城市中的 生活垃圾中,与人们吃喝有关的厨房有机垃圾占 50%左右,其余 50%中, 18.2%以上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其中纸张占 5.3%,棉纺织物 6.8%,草木树叶占 6.1%,这些废物扔掉 是害,利用起来则是个宝。
这说明: A .事物之间存在着复杂多样的联系 B .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C .要促进事物的发展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 .发展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23. 2005 年 12 月 30 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如果没有自主创新、没有核心技术,就意味 着继续落后;如果不重视自主创新,会进一步加大差距。
上述材料说明 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 ④矛盾普遍性原理 ⑦一分为二A •①一③一⑦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⑤反对主观主义 ⑧反对一点论 B .④—⑦—⑤16.17.A .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B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要求C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D .新事物在力量上超过旧事物24. 加强自主创新的内涵之一是加强集成创新。
加强集成创新,之所以要使各相关技术有机 融合起来,是因为A •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对整体的性能状态有决定作用B .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C •当各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D .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25. 20 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列强争夺霸权、妄图重新瓜分世界而引起的。
这 一事实蕴含的哲理是A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B •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C •部分制约和决定着整体D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6.中国“入世 ”,北京申奥都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才迎来成功 ,表明A .事物的发展既离不开内因,也离不开外因。
B .事物发展呈现出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
C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主次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④事物的变化发展都离不开曲折性29 . “狐狸昼伏夜出,捕食猎物,它总希望太阳别出来。
当公鸡叫时,狐狸以为是鸡把太阳 叫了出来,就把公鸡咬死了。
可太阳照样出来。
”这则寓言故事表明A •事物的联系是偶然的,不确定的B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它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C •事物的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D .人们应当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30.俗话说: “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A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B .局部性质和意义的体现离不开整体C .既要统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D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3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的哲学依据是①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②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D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7. 下列选项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有:①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A .①②③B .①④28 .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说明①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同一定的条件有关 发展,因而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②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④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C .①③④D .②③④② 外在的环境和条件直接影响事物的存在和③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但外因 A .①② B .①③ C .③ D .①④③应把事物如实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④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A .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③④D .②③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制定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二个五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
据此回答32—33 题。
32. 从战略全局出发是基于下述哲理 A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C •整体离开了部分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33. 上述材料表明, 《建议》是 ①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意识 ③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客观事物A .①②B .①③34. 我国的立法从闭门立法到开门立法,从专家立法到民主立法,这一过程表明A .正确地认识和解决事物必须从实际出发B .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必然的、客观的C .事物的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制约的D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35.有人认为“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