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常常为缺少那些口齿伶俐、主动回答教师提问或主动参与交流的学生而大伤脑筋。

特别是我们农村的学生要么“金口难开”要么言不达意,或条理不清或闲话混杂,至于语言表达中简单、生硬、头绪不清的更是普遍存在。

因此,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基本语文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但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低年级抓起,并把口语交际训练真正落实到实处。

下面就口语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是口头表达能力的前提条件。

如何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的兴趣呢?1、抓住时机,相机点拨。

丰富多彩的活动,有趣的见闻,新近发生的事情,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焦点,都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讨论。

如以学生喜欢的小动物为话题展开讨论。

当学生无话可说时,教师应抓住时机,相机点拨,说明为什么喜欢,这时学生纷纷举手说:“是因为小动物长的可爱,小动物和我们是好朋友。

”“小动物吃食很有趣”……学生的回答是各显风采。

教师适时质疑学生的灵感突现,有感而发,言之有物。

这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才能达到最理想的境界,使口语交际在互动中进行,开发了学生的口语交际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语言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为了使学生有话可说,教师设法在双向互动中把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才会有所感,有所思,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才会说出真情实感。

在语文课本中有些课文配有插图,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图画,再把画面内容口述,在口述的过程中由图画内容展开想象,这样,学生的思维不再停在画面内容,而是由内容想到了很多很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一个口语交际的环境。

在课堂上我努力营造一个能让学生讲话的氛围,设法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的各种情景,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比如,《小稻秧脱险记》的教学中,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从角色中感受杂草的气势汹汹和小稻秧被包围的无奈和害怕。

当然,营造和谐的氛围并不是用打诨的方式来博得学生的欢心或投其所好,而应该根据课文的内容精心设计最佳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师生间的默契,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摒除自卑心理学生不主动参与交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心理方面因素,相当的学生都有较大的压力感,怕出错难堪,或者畏惧自己的语速跟不上思维而遭到同学的取笑。

这种消极因素往往使他们“羞而止步”,或者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于是干脆不做声,更不敢主动参与。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积极鼓励他们大胆参与,只有让他们大胆“说话”,才能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才便于“对症下药”,便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充分认识口语交际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及时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问的良好习惯。

只要学生大胆“说话”,教师就应该积极肯定他们的勇气,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

有些教师把提问学生当作矫正“缺点”的手段或变相体罚是不可取的,是违背教学原则的,其结果将会使学生反感,“惧说”心理加剧,“欲速则不达”。

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口语交际中,只有在双向互动的训练活动中才能形成。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由单向个体转化为不同的双向组合,并在双向互动中进行动态的口语交际训练。

平常我经常请一些学生讲故事,讲完后请听的学生评一评:“你觉得他讲得怎么样?为了使他下一回讲得更好你对他还有什么建议?”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要有双重的角色意识,注意角色的转换。

除指导点拨时师生之间构成教与学双边关系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像日常社会口语交际那样互为对象,构成交际关系,并模拟生活实际双向互动地进行训练。

这样的训练,才能促使学生在不断的言语信息传递中增强言语表达能力,提高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深刻性和独创性三、丰富内容,体验快乐1、密切联系生活实践,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

正是现实生活的需要,口语交际训练最终要回归到现实生活的应用中去。

所以说,现实生活是口语交际训练最好的课堂。

老师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言语交际训练。

比如家里来了客人,你是怎样接待客人的;你是怎样认识新朋友的;遇到困难时,你是怎样请求帮助的……。

除此以外,我还积极利用综合课,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新鲜事;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讲故事,猜谜语等;有时还请学生说说每天所知道的新闻,或说说最近在电视上看见哪些最喜欢的少年儿童节目,或让学生把学完的课文故事转述给家长听等等。

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镜头,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表演再现情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2、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

口语交际训练可以结合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进行。

比如,我们学校每年都举办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背古诗比赛等,这些都是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很好的平台。

又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之后,把“老虎知道自己受骗以后会怎么样”来续写这个故事,写好后再修改,再让学生上讲台说故事,看谁编得好,讲得好。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了讲故事,积极性特别高,说得也特别好。

这样的做法,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既积累了说话材料,又激发了说话兴趣,活跃了思维,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3、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典范,也可以成为学生口语训练的内容。

很多课文故事性很强,有些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例如学习《小露珠》这篇充满童趣的童话故事,就是一篇进行口语交际的好教材。

在授课时,我就让学生顺着课文的情节,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课文内容适当延伸,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小露珠第二天有没有来呢?如果来了它会遇到谁呢?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如果没有来又是为什么呢?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们跃跃欲试,各抒己见,就连平时不太发言的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他们描绘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画面,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的童话,真令人欣喜。

这样既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又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训练。

当然,营造课堂和谐的氛围并不是用打诨的方式来博得学生的欢心或投其所好,而应该根据课文的内容精心设计最佳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师生间的默契,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四、注重教师示范性作用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示范无疑是重要的一环,特别要求语文教师能说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在语言的规范性上做出表率。

有的语文教师,在运用普通话教学中难免夹杂有地方方言,这就需要我们化大的力气,力求减少朗读的差误,以免使学生造成错觉或误解,从而降低教师的威信,影响知识传授的准确性。

同时,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过程中,应切实加强具体性的指导。

平时我们所说的学生语言表达如何的差,其实与我们的指导有着很大的关系。

比如,如何组织语言,问题的内在联系等都需要认真的指导与训练。

还有,教师的课外语言表达(诸如与学生谈话、上台讲演等)也会给学生的语言表达带来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学生的口语训练,教师的示范作用影响是深远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巧用媒体,激发兴趣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运用,是创设情境的重要手段,它直观形象,帮助我们生动地再现了情境,达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鲸》中,我把齿鲸和须鲸的动画图像利用电脑屏幕投影出来,齿鲸和须鲸怎样呼吸的样子就历历在目。

学生兴趣盎然,争相介绍它们是怎样呼吸的,说得活灵活现,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培养。

总之,口语交际是人人必需掌握的工具,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

只要教师在思想上树立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观念,深入挖掘教材,找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多种的切入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创造性地说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新课标下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浅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常常为缺少那些口齿伶俐、主动回答教师提问或主动参与交流的学生而大伤脑筋。

大多初中生,特别是农村的初中生要么“金口难开”要么言不达意,或条理不清或闲话混杂;有的学生在课外口若悬河、幽默风趣而在课堂上则前言不搭后语,缺少必要的过渡而随意跳跃,至于语言表达中简单、生硬、头绪不清的更是普遍存在。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摒除自卑心理学生不踊跃回答问题,不主动参与交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心理方面因素,相当的学生都有较大的压力感,怕回答问题有错难堪,或者畏惧自己的语速跟不上思维而遭到同学的取笑,特别是九年级学生更甚。

这种消极因素往往使他们“羞而止步”,或者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于是干脆不做声,更不敢主动参与交流。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积极鼓励他们大胆回答问题,只有让他们大胆“说话”,才能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才便于“对症下药”,便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充分认识回答提问的重要性。

其二,对学生回答出错或意思不完整时,教师要有耐心,不应埋怨或当场嘲笑,更不应该立刻中止,对不愿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不应简单冠以“自甘落后”或“不可救药”之类的定论,而应课后主动找他们谈话,了解其中原因,使他们认识到“学贵有疑”的道理,强化其竞争意识。

笔者在教学中曾遇到此类情况,七年级时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比较高涨,八年级上学期锐气减弱,九年级后几乎“鸦雀无声”,尽管反复强调和课后谈话但仍不见效。

为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笔者于是增设“学生回答问题记录表”,如:回答较好的打“√”,回答一般的打半勾,不回答的打“×”,学生主动举手回答的打“+”符号,其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教师对这方面的重视。

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便顿时高涨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这只是短时间发生的效应,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及时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问的良好习惯。

只要学生大胆“说话”,教师就应该积极肯定他们的勇气,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

有些教师把提问学生当作矫正“缺点”的手段或变相体罚是不可取的,是违背教学原则的,其结果将会使学生反感,“惧说”心理加剧,“欲速则不达”。

二、引导学生讨论,把问题补充完整有些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学生把握不住或短暂时间不能圆满回答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相互修正和补充,让学生在别人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和提高,以吸收他人的经验和拓展自己思路,达到发问者预期的目的。

如笔者在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

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这是为什么?”一位学生没有思考好便举手回答:“因为范进是他的女婿,衣襟皱了不好看,没面子,所以胡屠户替他扯平衣襟。

”惹得满堂哄笑,学生本人也满脸通红,自觉难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