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中数学:二次函数 第七课时

人教版初中数学:二次函数 第七课时


根据条件恰当设二次函数解析式形式.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情境引入
已知一次函数图像上的两点的坐标,可以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它的解析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 使学生初步了解探
式,要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需要知道抛物线上几个点的坐标?应该怎样求 思考,引出本节课课 究任务,激起学生
出二次函数解析式?
析式吗?
得到:知道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可以设函数解析式是 y a(x h)2 k 先代入顶点坐标(1, 2)得到 y a(x 1)2 2 ,再代入点(1,-1)即可
探究成果。之后,师 性. 生让学生根据解决 问题体会,总结出解
得到 a 的值,从而求出函数解析式,这种解析式叫顶点式.
6.抛物线与 x 轴的交点是(-1,0),(1,0),与 y 轴交点是(-5,0);
用,独立解决,然后
7.抛物线与 x 轴只有一个交点(2,0),且与 y 轴交于点(0,2);
小组交流,之后,师
点拨:根据问题特点恰当的设函数解析式,其中 1 题,6 题设一般式,6 题 生集体点评.
也可以设成交点式;2,3,4,5 题解析式设成顶点式,或者使用抛物线顶点坐
决用待定系数法求
3.二次函数 y a(x x1)( x x2 ) ,如果知道抛物线与 x 轴的两个交点 二 次 函数 解析 式 的
坐标分别为(-1,0),(-3, 0),点(4, 5)也在抛物线上,能求出二次函数解 过程与方法,教师补
析式吗?
充完善.
得到:如果知道抛物线与 x 轴的两个交点,可以设函数解析式是
题,学生初步了解本 的探索欲望.
引出课题: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节课所要研究的内
二、探究新知
容.
1.二次函数 y ax2 bx c(a 0) 中有几个待定系数?需要几个抛物
线上的点的坐标才能求出来?
抛物线经过点(-1,10),(1,4),(2, 7),求出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教师提出问题,布置
1.一般式 : y ax2 bx c(a 0) 2 题
3题
5题
7题
2.顶点式 : y a(x h)2 k
3.交点式 : y a(x x1)( x x2 )
教 x2) ,代入点(-1,0),(-3, 0)得到 y a(x 1)(x 3) 再代入点(4, 5)即可得到即可得到 a 的值从而求出函数解析式,这种解析
13
式叫交点式.
三、课堂训练
按下列条件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1.抛物线过点(-1,9),(0,5),(1,7);
得到:已知抛物线上的三点坐标,可以设函数解析式为 y ax2 bx c(a 0) , 学生分组,限时 15
代入后得到一个三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到 a,b, c 的值,从而求出函数 分钟的思考解决。学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解析式,这种解析式叫一般式.
生 以 小 组 为 单 位 进 能力,体会运用待定
2.当 x=4 时函数有最小值-3,且抛物线过点(1,1.5);
3.抛物线的对称轴是 x=4,与 x 轴的一个交点是(69,0),且函数的最小值
是-8,;
4.抛物线过点(-1,1),(2,1),且函数的最小值为 2;
5.抛物线与 x 轴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是 8 个单位,且顶点是 M(1,5);
教师让学生尝试应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标公式;7 题中的(2,0)其实就是抛物线的顶点,所以也设成顶点式.
和能力,体会学习数
四、小结归纳
学知识的价值.
1.根据条件灵活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
①已知三点坐标,用一般式;
②已知顶点坐标,用顶点式;
③已知抛物线与 x 轴的两个交点,用交点式。
2. 综合考虑二次函数及其图像,灵活确定函数解析式。
学生谈本节课收获,
五、作业设计
并进行质疑,教师释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
教材习题 26.1 第 9 题;第 10 题
疑,并进行系统总结. 待定系数法.
补充:用至少三种解法完成下题:
抛物线与 x 轴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是 8 个单位,且顶点是 M(1,5),求函数
解析式.
板书设计
课题 26.1 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年级 教学媒体

知识
技能
学 过程

方法
情感

态度
教学重点
九年级
课题
26.1 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多媒体
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根据条件恰当设二次函数解析式形式,体会二次函数解析式之间的转换. 体会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运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课型
新授
教学难点
2.二次函数 y a(x h)2 k 中有几个待定系数?需要知道图像上几个 行思考,交流,讨论, 系数法求二次函数
点的坐标才能求出来?
尝 试 解 决 。 教 师 巡 解析式的方法与过
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1, 2),点(1,-1)也在图像上,能求出它的函数解 视,及时了解学生的 程,提高学习的积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