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霉素的研究发展

青霉素的研究发展

青霉素的研究发展一、青霉素的发展1、青霉素的发现青霉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毒性很小又能有效杀菌的抗生素,从其发现到量产经历了14年。

1928年,英国人亚历山大·弗莱明意外地发现了一种能够“溶解”葡萄球菌的霉菌,他把这种霉菌命名为青霉素。

1939年,他将历时10年培养的菌种提供给牛津大学澳大利亚病理学家弗洛里和英国生物化学家钱恩。

1940年,他们完成了制备青霉素结晶体和动物实验。

辉瑞公司第一个盯上青霉素的人叫约翰·史密斯,他1906年加入辉瑞实验室,一直致力于把辉瑞从化学品提供商转型为主要的以研究为基础的制药企业。

1914年,他曾经一度离开辉瑞,加入施贵宝公司负责研发,1919年回到辉瑞。

1930年后,他了解到弗莱明对青霉素的早期研究之后,对其疗效做了进一步的调查。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史密斯接受了美国政府下达的艰巨任务:大规模量产青霉素,以供战时之需。

辉瑞采用其特有的深罐发酵技术完成了任务(由约翰·麦基具体领导),并同时成为世界上首个生产青霉素的公司。

1945年,辉瑞生产的青霉素已经占到全球产量的一半(我国从1953年开始生产青霉素,从当时看,也是紧跟世界的脚步了,到2001年,我国生产的青霉素也超过了全球产量一半,可是辉瑞已经准备关闭其抗生素工厂了),无数在战时负伤感染的人得到拯救。

2.1、青霉素的发展自1940年青霉素投入使用以来,该类抗生素以其疗效确切、对人体细胞毒性小且价格低廉而广泛应用,临床首选于G+球菌所致的感染。

目前,青霉素类抗生素已从抗阳性窄谱品种发展到广谱的品种,按其抗菌作用可分为:①主要抗G+菌的窄谱青霉素,如天然青霉素G、青霉素V,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甲氧西林、氯唑西林、氟氯西林。

②主要作用于G-菌的窄谱青霉素,如美西林、替莫西林。

③抗一般G-杆菌的普青霉素,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仓氨西林。

④抗绿脓杆菌的广谱青霉素,如羧苄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阿洛西林、阿扑西林等。

2.2、青霉素向制药方面的转型由于青霉素不具有专利保护,当时主要制药企业都在大规模生产,到1947年的时候,辉瑞的市场分额已经跌到23%。

青霉素的发现不仅仅是一种药品的发现,而是一类药品,甚至是一种新的研发思路的诞生。

当时的几家领先公司都在几乎同一时间投入新药的研究。

1948年,美国氨基氰公司洛沙平实验室推出了商品化的金霉素,1949年,帕克·戴维斯公司研制出氯霉素。

辉瑞眼看就要落后,已经担任董事长的约翰·史密斯分别在康涅狄格州和印地安纳州建立了实验室和发酵工厂。

利用其在青霉素生产中积累的经验,大范围寻找新的抗生素类药品。

1950年他在董事长任上去世,在他去世之后一周,辉瑞取得了土霉素的专利权。

充满激情的新任董事长约翰·麦基积极地向医生和医院促销。

1926年,23岁的约翰·麦基获得布鲁克林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学位之后加入辉瑞,由于他在入职几年内就掌握了辉瑞第一手的运营经验,很快就得到史密斯的赏识,1935年他被派往英国伦敦,参与设计和建造一所柠檬酸发酵厂。

项目进行得很成功,1938年他被任命为布鲁克林总厂的副厂长,四年后成为厂长。

能够提升为厂长,主要因为他主导的10000加仑深罐发酵青霉素生产设备大大地提升了产能。

约翰·麦基习惯于每天在厂区巡视并用小本记下所有的事情,这样几年下来,他已经可以叫出所有几千名职工的名字,因为他不管遇到谁都会打招呼。

在辉瑞百年庆典那年,麦基被任命为总裁,从此执掌这个百年企业长达19年。

麦基在1950年组建了一只由10名零售人员组成的营销团队,次年发展到一百多人。

而且他创造性地在医学专业杂志上为土霉素和其他处方药品做广告,当时,同行还没有采用这种营销方式。

同业最强劲的竞争者默克公司直到1953年才建立起营销组织。

依靠土霉素,辉瑞正式进军制药业,土霉素也是第一个使用辉瑞品牌销售的药品,两年间其销售额就达到4500万美元。

1965年,麦基从总裁位置退下来那年,土霉素的年销售额已经突破5亿美元,面对如此佳绩,麦基说:这只是个开始。

整个20世纪50年代,麦基领导公司着眼于发现更多的抗生素类药,用多种方式增加产品系列、扩大销售领域,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产品系列包括:新抗生素多西环素(Vibramycin)成为公司最盈利的产品,以土霉素为基础,添加其他药物配制成治疗牲畜疾病的动物药。

通过并购和内部的投资,辉瑞相继成为治疗糖尿病、精神病等以及用于预防脊髓灰质炎的索尔克和萨宾疫苗等药品的主要制药企业。

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

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

它的出现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

通过数十年的完善,青霉素针剂和口服青霉素已能分别治疗肺炎、肺结核、脑膜炎、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等病。

继青霉素之后,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不断产生,增强了人类治疗传染性疾病的能力。

但与此同时,部分病菌的抗药性也在逐渐增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目前正在开发药效更强的抗生素,探索如何阻止病菌获得抵抗基因,并以植物为原料开发抗菌类药物。

内服易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

肌注或皮下注射后吸收较快,15~30min达血药峰浓度。

青霉素在体内半衰期较短,主要以原形从尿中排出。

二、青霉素的药理作用1、作用机理青霉素药理作用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的结构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的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对革兰阳性球菌及革兰阳性杆菌、螺旋体、梭状芽孢杆菌、放线菌以及部分拟杆菌有抗菌作用。

青霉素对溶血性链球菌等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和不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

对肠球菌有中等度抗菌作用,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牛型放线菌、念珠状链杆菌、李斯特菌、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对本品敏感。

本品对流感嗜血杆菌和百日咳鲍特氏菌亦具一定抗菌活性,其他革兰阴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对本品敏感性差。

本品对梭状芽孢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厌氧菌以及产黑色素拟杆菌等具良好抗菌作用,对脆弱拟杆菌的抗菌作用差。

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连桥的结合而阻碍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

对革兰阳性菌有效,由于革兰氏阴性菌缺乏五肽交连桥而青霉素对其作用不大。

2、不良反应青霉素是各类抗生素中毒副作用最小的,因为其作用机理在于破坏细胞壁形成过程和结构,而人体没有细胞壁。

青霉素对人体基本没有药理毒性,但大剂量青霉素也可能导致神经系统中毒。

青霉素的副作用主要原因在于青霉素的提纯不足,其中的杂质容易使人体过敏。

1.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反应较常见,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

严重的过敏反应为过敏性休克(Ⅰ型变态反应)发生率为0.004%~0.015%,Ⅱ型变态反应为溶血性贫血、药疹、接触性皮炎、间质性肾炎、哮喘发作等,Ⅲ型变态反应即血清病型反应亦较常见,发生率为1%~7%。

过敏性休克不及时抢救者,病死率高。

因此,一旦发生必须就地抢救,立即给病人肌注0.1%肾上腺素0.5~1ml,必要时以5%葡萄糖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作静脉注射,临床表现无改善者,半小时后重复一次。

心跳停止者,肾上腺素可作心内注射。

同时静脉滴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并补充血容量;血压持久不升者给予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

亦可考虑采用抗组胺药以减轻荨麻疹。

有呼吸困难者予氧气吸入或人工呼吸,喉头水肿明显者应及时作气管切开。

青霉素酶应用意义不大。

2.毒性反应:青霉素毒性反应较少见,肌注区可发生周围神经炎。

鞘内注射超过2万单位或静脉滴注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肌肉阵挛、抽搐、昏迷等反应(青霉素脑病),多见于婴儿、老年人和肾功能减退的病人。

青霉素偶可致精神病发作,应用普鲁卡因青霉素后个别病人可出现焦虑、发热、呼吸急促、高血压、心率快、幻觉、抽搐、昏迷等。

此反应发生机制不明。

3.二重感染:用青霉素治疗期间可出现耐青霉素金葡菌、革兰阴性杆菌或白念珠菌感染,念珠菌过度繁殖可使舌苔呈棕色甚至黑色。

4.高钾血症(低钾血症)与高钠血症:如静脉给予大量青霉素钾时,可发生高钾血症或钾中毒反应。

大剂量给予青霉素钠,尤其是对肾功能减退或心功能不全病人,可造成高钠血症。

每日给予病人1亿单位青霉素钠后,少数病人可出现低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和高钠血症。

5.赫氏反应和治疗矛盾:用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或其他感染时可有症状加剧现象,称赫氏反应,系大量病原体被杀灭引起的全身反应。

治疗矛盾也见于梅毒病人,系由于治疗后梅毒病灶消失过快,但组织修补较慢,或纤维组织收缩,妨碍器官功能所致。

3、副作用1 青霉素类的毒性很低,但较易发生变态反应,发生率约为5%~10%。

多见的为皮疹、哮喘、药物热、严重的可致过敏性休克而引起死亡。

2 大剂量应用青霉素抗感染时,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反射亢进、知觉障碍、抽搐、昏睡等,停药或减少剂量可恢复。

3 使用青霉素前必须作皮肤过敏试验。

如果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0.1%肾上腺素0.5ml~1ml,同时给氧并使用抗组胺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注:由于青霉素过敏性反应实为杂质引起的,所以目前有部分进口高纯度青霉素无需皮试,可直接使用)4 肌注钾盐时局部疼痛较明显,用苯甲醇溶液作为稀释剂溶解,则可消除疼痛。

(2005年,国家药监局发文禁止苯甲醇作为青霉素溶剂注射使用。

三、环境改变,我国青霉素市场前景看好滥用抗生素现象,一直是让我国相关部门的人纠结的事情。

可是,这一现象却控制不了。

这一现象的出现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最近一项详细调查显示,在我国,治疗普通的感冒发烧,使用抗生素的比例达到80%~90%。

近年来,国内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愈演愈烈,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临床应用环节,一些医院受利益驱动大量购入价格昂贵的头孢类抗生素,而廉价的青霉素类药品用量大幅减少。

受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国内抗生素市场也在发生结构性改变,头孢类抗生素已成为众多抗生素生产企业的重点发展品种。

医药招商网指出,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有关方面正在不断加大力度引导和规范基本药物合理使用,居临床用药额首位的抗生素的需求结构必将发生积极变化。

促进抗生素市场的结构优化,引导头孢类抗生素市场理性增长,对推动国内抗生素市场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头孢类抗生素发展迅猛近日,卫生部宣布今年将开展“抗菌药物应用专项治理行动”,并出台抗生素相关使用标准,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的医院,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理。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严谨副主任医师表示,抗生素滥用问题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感染就打青霉素,这是几代国人的集体记忆。

当下,青霉素已被边缘化,它在医疗机构中使用量大幅度减少,许多社区医院干脆弃用青霉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