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课程论文题目:浅析《考工记》传统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学院 (系):艺术与设计学院课程名称:设计经典文献研究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浅析《考工记》传统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摘要:《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其中保留的先秦大量的手工艺设计思想,更是现代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关键词:考工记工艺规范天人合一设计一、《考工记》总述《考工记》,又名《冬官考工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成书于先秦时期。
被称为“先秦百工技艺之书”,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考工记》,是经过汉代整理和编校,并作为儒家经典文籍之一,收入在《十三经》的《周礼》(即《周官》)之中,是作为其一个部分——《周礼·冬官考工记》出现的。
此书原本无名,《考工记》之名是汉代人手笔,后又经刘歆父子之手,才得今本。
《考工记》之被列入中国古代“三礼”之一的《周礼》,就足以说明中国古人已经注意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相互交融。
《考工记》内容1《考工记》详细记述了我国先秦时期的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并已涉及到传统手工艺如礼器、乐器、兵器、玉器、生活用器、生产运输工具、建筑等工种的生产、销售、管理及工艺美术规范各方面,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着重谈论的,乃是其中先进的造物和设计思想,以及其对现代设计仍然积极影响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二、《考工记》中的设计分工“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这一段话强调了传统手工艺设计者——“百工”的重要性。
百工的各项工作,不论是制兵器、烧陶、作车、造船等都属于“圣人之作”,都是神圣庄严的事情。
1百度,图片,《考工记》,/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BF%BC%B9%A4%BC%C7《考工记》记载了六大门类的三十个工种的手工艺技术,即:攻木之工七种,攻金之工六种,攻皮之工五种,设色之工五种,刮摩之工五种,抟埴之工二种。
其中攻木之工含木制工艺的各项工种:如制轮、造车厢(盖)、乐器、食器、弓箭、农具、建筑等,分为“轮人”、“舆人”、“梓人”、“庐人”、“匠人”、“车人”等职;“攻金之工”主制青铜工艺:如刀剑、钟鼎、农具、量器等,有“筑氏、凫氏、冶氏、栗氏、桃氏”等职;“攻皮之工”主制皮甲、裘衣,有“函人”、“鲍人”、“韦氏”、“裘氏”等专业分工;“设色之工”多与服饰相关,有钟氏染羽、幌氏练丝等“刮摩之工”专事雕刻琢磨技艺,其中玉人琢玉,磬氏为磬,矢人制矢等;“抟埴之工”制陶器,其中“陶人”制作炊饮器,“佤人”则制盛贮器。
除上述这些专业分工外,书中还列举了各种交叉或更精细的分工,不再一一列举。
《考工记》所载这些工种几乎涵盖了古代手工业设计的所有门类,并且不仅有了细致分工,还有了技术协作。
分工有利于磨练百工的精湛的专业技能,协作则突出了群体的智慧与力量,提高了生产效率,可满足社会大批量生产需要,这在当时世界制造业中都是先进的生产制度。
三、《考工记》中的工艺规范从《考工记》里我们可以看到标准化、模数化之生产制度在手工艺设计中无处不在。
首先,产品及部件的名称用语以规范而统一的方式标示出来了。
比如礼器“玉圭”,分类极多。
如:天子守之谓“镇圭”;公守之谓“桓圭”;侯守之谓“信圭”;伯守之谓“躬圭”;祀天之谓“四圭”;……钲上谓之“舞”,舞上谓之“甬”等等。
这些名称都十分精确具体,不可轻易更改。
其次,度量衡设计观的运用在各种工艺规范里得以强化。
比如“栗氏为量”篇就规定了量器“嘉量”的形制标准:“深尺,内方尺而圆其外,其实一鬲甫。
其臀一寸,其实一豆。
……嘉量既成,以观四国,永启厥后,兹器维则。
”嘉量是古代标准量器,可同时提供律、度、量、衡四种标准,其声律与黄钟之宫相符,其容积为主体一鬲甫,臀一豆,耳一升,重一钧可作衡量标准,深一尺类可作长度标准。
这些都是古代度量衡制的珍贵史料。
由此可以看出二千多年前我国传统手工艺设计已合理科学的制定出了模数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还提出了严格规范的质检标准。
其中“圆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悬,衡者中水”的工艺规范千百年来仍被人们沿用。
正是这些规范、统一,才促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并真正在设计领域实现“标准化”和“模数化”生产中的国家。
四、《考工记》中的天人思想1、顺应天时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命题之一,甚至有人称其为古代中国学术文化的第一课题。
古代中国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大体上有二: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天人有分。
所谓天人合一,是说天、人相通乃至相类,天性乃至天形即是人性、人形,知人即可知天,知天即可知人。
而所谓天人有分,则是说天人各自有其职分,天人各具其道、各行其道,于是天人难免各据一端,交争交胜。
天人合一思想,萌芽于孔子,发源于孟子。
孔子以天为宇宙的最高主宰。
孟子则认为天人相通,天的根本性德蕴含于人的心性之中,天道与人道相互贯通。
孔门及孟子所谓的“天”,主要是道德意义上的,但同时也兼有自然的涵义。
因此,最初儒家提出天人相通的观念,其用意在赋予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以宇宙论的意义。
中国宇宙论的开创者是老子。
老子说:“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老子讲的“天”,指自然之大。
天与地合起来用,指整个自然界。
老子认为,道是贯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换句话说,人与自然虽可分而言之,但究其根本则是一体的。
这个思想,在儒家经典《周易》中表述得更加明确。
《周易》2老子,《老子》第二十五章认为,天地间一切人物,都是阴阳交感、八卦相荡而成,因而是统一的。
《周易》强调以天、地、人三才之道统摄六十四卦。
天道、地道合起来是自然界的秩序、法则,人道则是人类社会的行为准则。
在《周易》看来,这两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是相互融通的。
《考工记》设计理念中对天人思想的关注其一便是主张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设计原则。
中国传统道家注重“人”的自然特征,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既不主张以天制人,也反对以人灭天,注重精神的提升,力主天人之间的和谐适应。
《考工记》中指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
”3《考工记》把顺应天时、适应地气、优质材料、精巧工艺作为造物设计的四个基本条件,明确地阐述了一种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设计观念。
《考工记》的王城之制“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清晰地勾勒了“辩方正位”、“择中而立”、“五方为体”的都城礼制布局的基本轮廓和“方位在天、礼序在人”都城“以礼为本”的规划准则。
在《考工记》制车篇中有关五象与二十八宿的记载,也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它强调如果有优质的材料和精巧的工艺而不能设计制造出好的器物,那就是因为不顺应自然(天时、地气)的缘故。
任何器物、构建,只有首先与天合才能是美的,否则不仅无美可言,甚至会成为不合天道的败笔。
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代的长安和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其规整的有序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四处的城垣和城门无不反映了《考工记》中的设计理念。
2、以人为本《考工记》设计理念中天人思想的体现其二在于以天合人之“制天”,主张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在战国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为适应取得政权的封建地主阶级的需要,提出了“天人相分”的理论。
它吸取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而否定其中的消极无为成分;吸取墨家重视实践经验的思想而抛弃墨家“天志”、“明鬼”的主张,相当彻底的否定了传统的天命思想,是对先秦天人关系争论所作的一个很有科学价值的总结,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方面,荀子明确提出,天是无意志、无目的的自然界。
自然界没有意志,按照本身固有规律运动变化着。
天有天的运行规律,人有人的活动领域,两者不能互相代替。
自然界发生变化的规律,并不以人类社会的君主是否贤明而改变。
另一方面,荀子又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命题,但制天却不执着于征服自然,而意在倡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这一命题实是以人为主体的“以天合人”论。
这种思想在《考工记》中有充分的体现,如设计和制作车器、饮器、兵器等产品都要符合人的尺度,并有严格的规范标准。
《考工记》中数次提到“人高八尺”,八尺为普通人的高度(约合一百六十厘米),当时许多器物就是按照这个尺度来设计的。
而检验产品是否合格,也要以符合人的尺度作为标准。
这种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在当时无疑具有进步的意义,对于后来的艺术设计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设计观念中的以天合人、以人为本的思想可以作如下诊释:其一,体现为自然物的人工化,如将自然材料加以主观处理,以适应人的功能需求,即《考工记》倡导的“工巧”;其二,体现为人——机关系中追求器对人的完全适应,即人造物应最大限度满足人的功效需求;其三,体现为鼓励人的主观创造,实现自然物原始性能的“质”的提升,如《考工记》中利用化学原理严格配比产生的不同于自然红铜的青铜材料,新材料的产生提高了器物的可用性也提升了器物的品质,又如原始先民在偶然的过程中完成了由土到陶的质的转化,继而又实3《考工记》现了瓷的升华,直至使瓷上升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载体。
43、和谐为美《考工记》的设计中还体现了一种和谐为美的人文价值。
和谐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和合”为美思想。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中的“和”强调的就是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协调、统一与平衡。
春秋战国时期的设计活动同样处处表现了对和谐的追求。
在《考工记》中,这种思想表现的非常突出,和谐是贯穿于整个《考工记》的精神。
围绕着人与物、物与物、物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设计经验,形成了丰富的设计思想。
如关于人与物之间的和谐,在《考工记》提到“轮已崇,则人不能登也。
轮已庳,则于马终古登阤也。
故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
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三尺有三寸也;加轸与轐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
”车的轮子太高的话,人不容易登车;轮子太低的话,马拉车就非常费力,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兵车、田车、乘车的车轮尺寸要有所调整,车轮的尺寸要以人体的尺度为设计标准,以方便人的活动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