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省水利发展规划

贵州省水利发展规划

贵州省水利发展规划前言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规划[2004]795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做好2004年“十一五”规划工作的通知》、水利部文件“水规计[2003]652号”《关于开展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精神及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黔府办发[2004]76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安排,我厅即进行贵州省“十一五”水利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依据“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和《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贵州水利发展要求,省“十一五”水利发展专项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从贵州水利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势出发,以解决贵州省工程性缺水为核心,从城乡供水、城镇防洪、节水、水土保持、水环境保护、中小水电等方面综合考虑,合理配置,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贵州省“十一五”水利发展专项规划是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政府组织实施为主的规划,对指导“十一五”期间贵州省水利发展和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贵州省水资源状况(一)降水、径流贵州省各地降水量在800~1700mm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1179mm。

全省降雨地区差异大,降水量的分布趋势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山区大于河谷地区,迎风面降水多,背风面降水少。

贵州省各地年径流深在200~1200mm之间,全省平均径流深602.8mm。

径流在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与降雨大致相同,枯水期多出现在12月至次年4月,丰水期出现在5~10月。

(二)河流水系省内河流分属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长江流域面积115747km2,包括乌江水系、洞庭湖(沅江)水系、牛栏江和横江水系、赤水河和綦江水系。

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舞阳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洪州河等。

珠江流域面积60420km2,包括南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

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帮河、蒙江、打狗河等。

全省河流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

(三)水资源量贵州省境内河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062亿m3,省外入境水量153.2亿m3,贵州地表水资源量为境内水量和入境水量两者之和,共1215.2亿m3。

保证率为95%的极端干旱条件下,全省地表水资源量768.4亿m3。

地下水资源量259.95亿m3,是地表水资源量的一部分。

(四)水质状况大多数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天然水质良好。

在部分工农业较为发达地区和城镇下游河段,受人为排污的影响,水质情况较差,水质日趋恶化,如珠江流域的南盘江、北盘江,长江流域的三岔河。

在全省监测、评价的5929km的河长中,IV类水质河长294km,占总评价河长的4.2%,劣于V类水质的河长860km,占总评价河长的14.5%。

(五)水力资源贵州省水力资源丰富。

2003年完成对全省大于10MW以上河流共171条的复查:理论蕴藏量:年电量1589.09亿kW·h,平均功率18140.3MW。

技术可开发量:全省10MW以上河流单站装机0.5MW以上的电站575+26/2座、装机容量19489.6MW、年发电量778.0亿kW·h,年发电量占全省理论蕴藏量的48.96%。

按规模统计:大型(300MW以上)水电站12+4/2座、装机容量13002.5MW;中型(50~300MW)水电站25+14/2座、装机容量3130.0MW;小型(0.5~50MW)水电站538+8/2座、装机容量3357.2MW。

经济可开发量:电站449+26/2座、装机容量19022.4MW,占全省技术可开发量的97.6%,年发电量754.58亿kW·h,占全省技术可开发年电量的97.0%。

已建电站:目前,全省单站装机0.5MW以上已建电站装机容量近12000MW,占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的63.1%,年发电量435.7亿kW·h,占经济可开发年电量的57.7%。

二、“十五”水利发展情况(一)主要成绩根据《贵州省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十五”期间,贵州水利建设计划投入资金168.7亿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84.31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22.79亿元,占计划投资的73%,其中中央投资37.73亿元。

“十五”期间,贵州省水利建设紧紧围绕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全面加强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水利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水利建设解决农村人饮困难643万人,全省已解决农村人饮困难累计达1673万人。

新增有效灌面115.75万亩(净增81万亩),全省有效灌面达1067万亩,2005年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面0.37亩。

新增节水灌面154万亩,全省节水灌面累计达531万亩。

2、城镇防洪及病险库治理开工建设了37个城市防洪工程,全省城市防洪安全个数达到了43个,其中有11个城市的主要城区和32个城市(镇)的主要部分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

新建一、二级堤防长度39.87km。

新增治理病险库107座,全省病险库治理累计达119座。

3、水资源开发新增水库总库容3.17亿m3,水库总库容累计达77.57亿m3,年供水能力98.2亿m3,其中城市供水能力20.3亿m3,乡镇供水能力77.9亿m3。

4、水土保持建设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845km2,全省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累计达24200km2。

5、中小水电发展水利系统新增水电装机容量30.38万kW,水利系统总装机容量达168.48万kW。

6、水利立法和管理2003年7月26日,《贵州省防洪条例》经贵州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2003年9月1日起施行;2004年8月12日省政府批复了《贵州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并施行;2005年2月12日,石秀诗省长签署第82号省政府令,公布了《贵州省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办法》并于2005年4月1日起施行。

《贵州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核定及水费计收管理办法》,已得到省政府批复并在实际中逐步推广应用。

“十五”期间是我省建国以来水利发展最快的时期,以大额投入为支撑,续建和新开工了一批大中型骨干枢纽工程,为我省的经济社会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存在问题1、农村水利发展水平低农村饮水安全任务重:全省还有1300万人存在安全饮水问题,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的任务很重。

农村饮水安全已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期实施我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分必要。

农业灌溉率低:耕地灌溉率很低,全省耕地灌溉率仅为19.5%,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面0.37亩,远远低于人均0.86亩的全国平均水平,全省旱地有效灌溉面积仅有110万亩,占旱地面积的7%,并且灌溉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严重、效率低。

农业干旱问题突出:全省已建成的以农业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中,无一座大型支撑性水库,中型水库也仅有30座,占全省水库工程总数的1.55%,其余均为小型工程和山塘、堰,蓄水保水能力差,灌溉、供水保证率低。

2、城镇缺水面大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与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匹配,如贵阳、安顺、六盘水等城市,处在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分水岭附近,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少。

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率提高,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用水量骤增,缺水严重,特别是枯季缺水,对城市及经济发展的制约已越来越明显。

据统计,全省50%以上的城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

3、防洪减灾形势严峻我省防洪减灾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城镇的防洪形势依然严峻。

目前大部分中小城镇的防洪能力不足十年一遇,一遇暴雨就泛滥成灾,中小城镇防洪形势依然严峻。

二是部分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防洪抗旱抗灾能力有所减弱,病险库较多,带病运行,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全省还有病险水库799座,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111座,小(二)型水库687座。

三是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水情特点,山洪灾害突出,全省山洪灾害高易发区面积达9.49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53.9%。

四是防汛通信和水文测报设施落后,水文信息传输速度慢,目前全省尚无墒情站及地下水监测站,雨量站及河流泥沙监测站点布设不足,无法满足防汛抗旱和水资源监测需要。

五是全省还未建立起统一调度的防汛抗旱指挥信息系统。

4、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务重贵州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西部省份之一,目前有近7万km2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治理。

石漠化问题也十分突出,全省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高达3.59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0.39%。

5、水环境恶化日趋严重经济基础薄弱,污染治理跟不上,经济发展与相应的环境治理脱节,在工业发达、人口集中的城镇河段水质多为IV、V类。

全省超过五分之一的河长水质难以满足工农业的用水要求。

水环境监测设施设备陈旧落后,面对水污染突发事件及水体水质监测难以做到快速反映、及时应对,使水环境保护措施产生滞后现象。

6、水资源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我省水资源管理体制将城市与农村、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等进行分割管理,严重违背了水资源的自然循环规律和整体性。

多龙管水、政出多门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水源地不管供水、供水的不管排水、排水的不管治污、治污的不管回用、水能资源开发无序的混乱局面,工作交叉,责任不清,政企不分,效益不佳,矛盾难以解决,问题难以协调,离依据《水法》等法律法规依法行政的要求差距较远,很难实现水资源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有序开发、合理配置、高效利用。

也很难制定权威有效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推进水资源向资本转换,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

三、“十一五”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一)经济社会发展需水预测根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3400亿元以上,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加两倍、人均超过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

根据“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贵州省“十一五”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建设重点研究报告》及“十一五”规划前期相关专题研究成果,“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水预测为:2005年,总需水量为132.7亿m3,实际供水量仅96.7亿m3,现状供水能力不足,供水缺口36亿m3;2010年需水量142.1亿m3,供水缺口45.7亿m3。

不管是从现状还是规划发展来看,其供水缺口均较大,需大力进行水利建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