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实施计划与控制措施(1)

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实施计划与控制措施(1)


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
二、风险分析:
1、 风险分析是要增进对风险的理解,它为风险评价、决定风 险是否需要应对以及最适当的应对策略和方法提供信息支持。 2、 风险分析需要考虑导致风险的原因和风险源、风险事件的 正面和负面的后果以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影响后果和可能性的 因素、不同风险及其风险源的相互关系以及风险的其他特征, 还要考虑控制措施是否存在其有效性。 3、定性的风险分析可通过重要性等级来确定风险后果、可能 性和风险等级,如“高”、“中”、“低”3个重要性程度,可 以将后果和可能性两者结合起来,并对照定性的风险准则来评 价风险等级的结果。
风 险 控 制 措 施 五、监督和检查:
作为风险管理过程的组成部分,应定期对风险与控制进 行监督和检查以确认,有关风险的假定、风险环境仍存 在(风险评估清单内容不变)、风险评估的结果符合实 际经验、风险评估技术被正确使用,确定监督检查工作 的责任
六、沟通和记录:



风险 5、风险级别的评判标准:
风险优先系数(RPN)计算公式即RPN=SPD= 严重性 (S)× 可能性 (p)×可测性 (D),结果系数越大风险水平越 高。
干预措施:根据RPN值得范围将风险水平分为高、中、低三 个等级,由此要优先解决高风险水平的医院感染的风险 根据各种RPN值进行的风险分级能够指导工作人员在管理中 重点抓住与医院服务特殊性相关的关键流程、关键事件,来 确定风险重点的改进目标,使得问题解决及时、资源应用合 理、效果明显。
避医院 感染暴发风险的重要内容。明确本院医院感染 的重点环节(感染 源、感染途经及易感人群);确认 监测的重点人群(高龄>75岁、 新生儿、昏迷、长期 卧床、手术、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透析、 免疫抑 制剂、激素、化疗、放疗、癌症、血液病、营养不良、 抗 菌药物大量应用等);预测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微生物、病人 的易感性、环境因素、细菌的耐药 性)。通过监测发现风险事件 或风险项目,建立清单。 2、建立手术室、ICU、新生儿、血透室、内镜室、产房、 感染 病科、微生室等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 素的清单。
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
三、风险评价

针对医院感染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因素清单,对于 发生的风险事件,采取风险因素标准的评定。 1、风险评价由三个因素组成:风险的严重性(S)、风险发生 的可能性(P)、风险的可测性(D)。 2、风险的严重性(S):主要针对如果发生潜在的严重性,严 重程度分为3个等 级:高、中、低,对应的风险系数为3,2, 1。 3、风险的可能性(P):测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为3个等 级:高、中、低, 对应的风险系数为3,2,1。 4、风险的可测性(D):如果发生风险,医院怎样做好准备, 分为3个等级:低、 中、高,对应的风险系数为3,2,1。
风 险 控 制措 施
四、风险控制
指在完成风险评估之后,选择并执行一种或多种改变风险的 措施,包括改变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或后果,风险应 对是一个递进的循环过程,实施风险应对措施后,应重新评 估新的风险水平是否可以承受,从而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应 对措施 若风险结果超出风险标准,则进入风险控制环节。可通过监 测、SOP、督查表等形式具体实施,达到控制风险目的 风险计划形式: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可在风险评估作业表中形 成计划,也可以文档形式制定风险计划;实施计划内容,并 对实施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对风险实施控制的结果 再次进行 质量风险评估,看是否取得预定的实施效果,并撰写风险管 理报告。
成功的风险评估依赖于利益相关方的有效沟通与协商。
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控制措施
七、风险回顾与总结:
风险管理过程的结果应结合新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回顾与 总 结,以便持续改进,同时再次评估有否出现新的风 险。通过PDCA循环过程,将重点环节、重 点人群及 高危因素系统、主动、连续地观察到医院感染发生和分 布以及影响感 染的各种因素,对监测资料进行定期的 整理分析、汇总、反馈,对感染危险因 素加以干预和 控制,是有效预防和控制 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浅谈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实施计划与控制措施
一、明确环境信息
重点科室院感的共同特征
1、环境:空间相对密闭性包括:手术室、ICU、 新生儿室、血透室、消毒供应中心 2、患者:感染性、易感性 3、作业特点:有创性、高危性
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 一、风险识别
1、监测目标:监测重点环节、重点人群及高危因素是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