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证据:
• 实验性龈炎观察:菌斑的堆积直接引起牙龈炎症; • 流行病学调查:牙周病的分布、患病 和严重程度与该人群 • • •
的口 卫生情 、菌斑积聚正相关; 机械清除菌斑或抗菌治疗效果可阻止牙周组织破坏; 动物实验研究:无菌动物实验证明仅有牙石或丝线结扎等 异物刺激,无细菌不引起龈炎; 宿主免疫反应:血清或龈沟液中有对牙周可疑致病菌的高 滴度特异性抗体。
附着性龈下菌斑 在牙周袋内的根面 牙骨质 非附着性龈下菌 龈沟上皮、结合上 斑 皮、袋内上皮
其他牙面软沉积物:
(1)白垢:沉积在牙面颈1/3区域或邻面及错位牙不 易清洁的区域的软而粘的沉积物、肉眼可 见。可漱口或水冲去,是口臭和龋坏的主 要原因。 (2)食物碎屑:无结构松散地堆积在牙颈部和楔状 隙中的食物残余,是龋坏和牙周损 伤的原因。
1)牙菌斑生物膜:牙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为 基质包裹的互相黏附、或黏附于 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的软而 未矿化的细菌性群体,不能被水 冲去或漱掉。
特点:以生物 整体生成的微生物生态群体; 细菌能抵抗宿主防御机制发挥作用。
形成过程:
• 获得性薄膜 :由唾液蛋白或糖蛋白吸附至牙面,
形成一层无结构、无细胞的薄膜 , 选择性吸附细菌至牙面,促进早期 菌黏附定植及细菌共聚。 细菌黏附和共聚:G+球菌→丝状菌、放线菌→厌 氧菌、能动菌和螺旋体 菌斑成熟:12小时可由菌斑斓染色剂显示,10-30 天成熟。
峰;牙周炎从35岁增加,40-50岁达高峰。 • 影响因素:口腔卫生、年龄、性别、地区 • 好发部位: • 牙周病与龋病关系:
第二节 牙周病的病因学
• • • •
牙周病的发病机理(图)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 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 牙周病的全身易感因素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
牙菌斑的概念和形成机制
色泽 形状 质地 数量
色较浅,淡黄色或灰黄色,或为茶、烟、 浅或深褐色,黑褐色 食物、药物等着色 无定形大块,形状取决于牙齿的解剖、 牙龈的轮廓及唇、颊、舌的压力 中等硬度,新形成的疏松多孔,表面可 覆盖菌斑 与个人口腔卫生习惯、卫生措施、饮食 特征、牙齿功能和使用有关,吸烟者量 增加 肉眼可以看到 G+球菌、杆菌(产酸菌),与龋病有关 与龈袋和牙周袋一致,体积较小 较龈上牙石坚硬、致密;表面可 覆盖菌斑 与牙周袋深度有关,随病程长而 增加,与个人口腔卫生措施、饮 食、个人习惯等有关 探针可探查到,较大块者可在X 线片显示 G-厌氧菌
不正常或位置过偏; • 牙咬合面解剖结构:合面过度磨损、溢出 沟消失、边嵴低平、牙尖磨损不均匀; • 牙龈形态:
*食物嵌塞分类:
⑴ 垂直型食物嵌塞:龈乳头炎、龈脓肿、龈退缩、邻面
龋、垂直性骨吸收
a. 咬和面磨损:咬合嵴、边缘嵴 、发育沟磨损成小斜面、食物 溢出沟消失;相邻两牙边缘嵴不等高呈“阶梯 状”; 接触区过宽、颊舌侧外展隙变小/消失; b. 接触点异常:牙错位/扭转,使接触区变大位置和牙间外展隙 变小;
•
•
牙菌斑生物膜结构
龈上下菌斑的主要特点:
• 龈上菌斑:位于龈缘以上,在近牙龈1/3牙
冠处和其他不易清洁的区域如; 窝沟、裂隙、邻接面龋坏,主要 为G+和兼性菌组成。 • 龈下菌斑:位于龈缘以下,分布在龈沟或牙 周袋内。
各类菌斑主要特点
菌斑 龈上菌斑 接触组织 釉质或龈缘处暴露 的牙骨质 优势菌 致病性 G+需氧菌 龋病、龈炎、 和兼性菌 龈上牙石 G+兼性菌 根面龋、牙周 和厌氧菌 炎、龈下牙石 G-厌氧菌 牙周炎、牙槽 和能动菌 骨吸收
妊娠期龈炎 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 炎
中间普氏菌 Prevotella intermedia (Pi) 核梭杆菌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Fu) 中间普氏菌 Pi 奋森密螺旋体 Treponema vincenti (Tv) 牙密螺旋体 T. denticola (Td)
成人牙周炎
第五章 牙周组织病
第一节 概述
牙周病学概念
• 广义:研究牙周组织结构、生理和病理的
学科。 • 狭义:研究牙周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 的临床学科。
牙周病:发生在牙齿支持组织的疾病。
临床意义:牙周组织健康是牙体和牙列修 复、正畸、牙颌手术的基础; 牙周病与全身病相关。
牙周病流行病学
• 流行情况:牙龈炎从5岁开始,青春期达高
观察 主要成分
牙石附着牙面的方式:
(1)通过获得性薄膜附着; (2)嵌入牙骨质/牙本质表层; (3)牙石无机盐结晶与牙结构结合。
牙面着色:
化学物质、食物、烟草及色源细菌。它 是口腔卫生状况和微生物的指标。
食物嵌塞: 在咀嚼过程中,食物碎块/纤维被咬 合压力楔入相邻牙间隙内称为食物嵌塞。
• 相邻牙的接触关系:接触区消失、形态
各型牙周病相关的可疑致病菌
牙周病类型
牙龈炎
可疑致病菌种类
粘性放线菌 Actinomyces viscosus (Av) 内氏放线菌 Actinomyces anaeslundii(An) 微小消化链球菌 Peptostreptococcus micros 黄褐二氧化碳噬纤维菌 Capnocytophaga orchracea (Cap no. orchracea) 牙龈二氧化碳噬纤维菌 Cap no. gingivalis
牙龈卟啉单胞菌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g) 中间普氏菌 Pi 福赛类杆菌 Becteroides forsythus (Bf) 直肠弯曲杆菌 Campylobacter rectus (Cr) 核梭杆菌 (Fu)
局限性青少年牙周炎
伴放线放线杆菌 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 (Aa)
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
牙石:是一种沉积于牙面或修复体表面的 钙化或正在钙化的菌斑及软垢。由唾液 或龈沟液中的钙盐沉积而成,形成后不 易去除。
牙石的临床特征
特征
沉积部位
龈上牙石(唾石)
龈缘处及龈缘上方之牙面。唾液腺开口 邻近的牙面,或无咬合功能、无对合牙 的牙面上沉积较多
龈下牙石(血石)
龈沟或牙周袋内的根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