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复医学相关基础

康复医学相关基础


(1)窦性心动徐缓:
健身锻炼或运动训练,特别是耐力性练 习可使静息心率减慢。某些优秀的耐力 项目运动员静息心率可低至40~60次/ 分,这种现象称为窦性心动徐缓。窦性 心动徐缓是经过长期训练后心功能改善 的良好反应。窦性心动徐缓是可逆的。
(2)运动性心脏增大:
健身锻炼或运动训练可使心脏增大。运 动性增大的心脏,外形丰实,收缩力强, 心力贮备高。运动性心脏增大是对长时 间运动负荷的良好适应。
(二)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运动可增加呼吸容量,改善o2的吸 入和co2的排出。
(三)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
运动是由骨骼肌在神经支配下完成的收 缩和舒张动作,肌肉和关节的运动类型与 肌肉的配布、关节的形态、神经冲动的强 弱有关。 1、力量训练 2、耐力训练 3、爆发力训练
(四)运动对关节代谢的影响
关节骨的代谢主要依赖于日常活动时的加 压和牵伸,站立位的重力使关节骨受压, 肌腱的作用在于牵伸。这两种力直接影响 关节的形态和密度。
制动是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最常用的保护 性治疗措施,目的是减少体力消耗或脏器 功能损害,稳定病情,帮助疾病恢复。但 是制动本身同时具有负面效应,不仅影响 疾病的康复过程,而且会增加合并症,影 响临床治疗。长期制动或卧床可增加新的 功能障碍,加重残疾,因此要提倡运动, 尽可能起床、站立、活动。“有病均应休 息”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认识误区。
(2)氧运载和使用效率下降: 长期制动不仅通过 影响红细胞中酶的活性而使其运氧能力下降,并 可使红细胞总量减少5%~25%。除了降低氧的运 输能力外,长期制动还会骨骼肌中线粒体总数下 降11%,毛细血管密度不变,但由于肌肉萎缩, 毛细血管总长度下降22%。这些变化导致氧在肌 肉的利用受限。氧运载和利用降低是除血浆量和 心输出量因素外影响VO2mox的次要因素。
2、长期制动的影响
长期制动后心血管系 统出现适应性调节
(1)心脏射血功能下降: 血容量降低、下肢静 脉顺应性增加、静脉血容量增加、肌肉泵作 用降低等均造成静脉回流减少,导致心室充 盈量下降,每搏量减少。虽然心率轻度增加, 但搏出量减少抵消了心率增加的影响,最终 使心输出量明显下降。心输出量下降造成氧 运输动力障碍,使VO2max降低。
运动时各器官血液量的重新分配 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即通 过减少对不参与活动的器官的血 流分配,保证有较多的血流分配 给运动的肌肉。
(3)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
运动时的动脉血压的变化取决于心输出 量和外周阻力两者变化之间的关系,并 与运动强度和运动方式等有关。逐增强 度的运动开始阶段,收缩压由安静状态 迅速升高,之后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而 增加,最高可达到200mmHg以上,尽管 此时总外周阻力有所下降,但是舒张压 维持稳定或轻度增加。
经常进行耐力性练习的人,其心脏 增大是以心室腔增大为主,心容积 增大,但心室室壁却不增厚或仅轻 度增厚;经常进行力量性练习的人, 其适应表现在心室壁增厚,而心腔 不扩大或稍有扩大。
(3)心血管机能改善:
静息时,一般人和运动员的心输出量无 多大区别,由于运动员的心率较低,故 每搏输出量较大。从事最大运动时,两 者的心率都可达到同样的高度,但运动 员的每搏输出量及心输出量比静息时的 增加要明显高于一般人,运动员每搏输 出量及心输出量的增加是心脏对运动训 练的适应。
(1)肌肉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变化:
心输出量对急性运动反应非常敏感,目 的在于迅速适应机体活动需要。
运动初期心输出量快速增加,之后缓慢 递增并逐渐达到稳定,此时机体血流状态 与肌肉活动的代谢需求达到相对平衡的状 态。
运动时,由于肌肉的节律性舒缩和呼 吸运动加强,回心血量大大增加,这 是增加心输入出量的保证。在回心血 量增多的基础上,心率加快,心肌收 缩力加强,因此心输出量增加。
(一)制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制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十分迅速的。短期 制动可以导致血液循环功能迅速减弱;长期制 动可导致心血管失健(deconditioning),即心血 管系统功能衰退。
1、短期制动的影响
(1)体液转移: 正常人从卧位到直立位500~700 ml 体液从上身转移到下肢,谓之外周转移,这是体位性 低血压的生理基础。直立位由于胸腔血容量较低,頚 动脉窦和主动脉压力感受器和心肺机械压力感受器兴 奋性低,从而导致心率增加,血管收缩,抗利尿作用 明显。卧位则相反,500~700 ml血容量从下肢回到胸 腔,谓之中心体液转移。中心血容量“增加”导致右 心负荷增加,压力感受器刺激增强,抗利尿激素释放 抑制,肾脏滤过率明显增加,血浆容量迅速降低,导 致利尿作用明显。
(2)血容量减少:由于頚动脉窦和主动脉压力感 受器和心肺机械压力感受器代偿机制所致利尿作 用,卧床1~2 h后血容量迅速减少,这是短时间卧 床所造成最明显的心血管改变。有研究表明卧床24 h血容量降低5%,6天降低10%,14天降低20% 。 总血浆容量可降低6%~20%,心脏容量减少 11%,左心舒张末期容量减少6%~11%,基础心率 不变或增加,每搏量和心输出量相应降低6~13%。 这对心肌梗塞患者显然不利,造成非心源性的循环 功能减退以及相应的运动能力减退。患者在直立位 时每搏量减少更为显著,导致运动耐力降低。
(5)血栓形成: 卧床后血容量减少,血液中有形 成分并不减少,红血球压积增高,血液粘滞度明 显增加,血流速度减慢,血小板凝聚力和血纤维 蛋白原水平增高,这些均为血栓形成提供良好的 适宜土壤。卧床者血栓形成的几率明显增加,最 常见的是深静脉血栓、血栓性脉管炎和肺栓塞。 脑血管意外卧床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危险是可步 行者的5倍。受累肢体发生血栓的危险是非受累 肢体的10倍。白种人绝对卧床后深部静脉血栓的 发生率极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部位血栓形成和 阻塞的几率会大大增加,更容易诱发心绞痛和/ 或心肌梗塞。
运动是康复治疗的基本手段,也是防 治制动副作用的主要方法。但是运动 过分会造成机体强烈应激,影响组织 的修复和愈合过程,甚至影响机体内 环境的稳定性,造成病情恶化或生命 危险。正确处理这一对矛盾是康复医 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一)制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二)制动对骨骼肌的影响 (三)制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四)制动对韧带的影响 (五)制动对关节的影响 (六)制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七)制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八)制动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九)制动对皮肤系统的影响 (十)制动对代谢和内分泌的影响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最早的康复治疗就 是采取坐位。目前国际上急性心肌梗 死患者卧床只有1~2天。坐位使心房 压力下降,阻断血容量减少的诱因。 坐位时心脏射血阻力降低,降低心肌 氧量。坐位对改善肺循环和通气功 能以及改善情绪均有积极的作用。有 依托的坐位并不增加机体代谢和循环 负担。因此,对于病情稳定的心血管 患者均可采取坐位或半坐位。
在运动方式方面,动力性运动时,由 于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总阻力变 化不大,故血压升高,但以收缩压升 高为主;静力性运动时,心输出量增 加幅度较小,但由于肌肉持续收缩压 迫血管和腹腔内脏血管收缩,使外周 总阻力升高,故血压升高以舒张压为 明显。
2.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适应
经常进行健身锻炼或运动训练,可使人体 心血管系统的形态、机能和调节能力产生 良好的适应,进而提高工作能力。
(一)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运动时心血管系统的反应 (1)肌肉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变化:
(2)肌肉运动时各器官血液量的变化:
(3)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 2.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适应 (1)窦性心动徐缓: (2)运动性心脏增大: (3)心血管机能改善:
1.运动时心血管系统的反应
骨骼肌收缩 耗氧量明显增加 心血管 系统对此作出反应 提高心输出量 目的增 加血液供应 满足肌肉组织的氧耗同时运 走过多的代谢产物 否则肌肉运动就不可 能持久。
(五)运动对骨代谢的影响
1、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 骨骼的密度与形 态取决于施加在骨上的力,运动可增加力, 可刺激骨生长、骨量增加。 2、运动对雌激素的影响 运动使绝经后的 妇女雌激素水平轻度增加,从而增加骨钙 含量。
(六)运动对肌腱的影响
运动训练对肌腱的结构和力学性质有长 期的正面效应。
(七)运动对脂代谢的影响
(6)有氧运动能力降低: 最大吸氧量(VO2max)是 综合衡量心肺功能的最常用指标之一,直接反映 机体的有氧运动能力。心输出量减少和心率增加 与VO2max降低相关。卧床休息对VO2max的短期 影响主要来源于血容量改变,长期影响则主要来 自肌肉功能衰退。
(7)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指卧位转换为 直立位时出现血压显著下降,表现为头晕、头痛、 出汗、心动过速、甚至晕厥,老年人更为严重。 卧床休息数天即可产生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 血压的机理没有完全阐明。尽管循环血浆容量降 低和静脉回流不足而导致静脉容量增加可以部分 解释,但是补充血容量不能完全纠正体位性低血 压。有研究认为与自主神经功能改变有关,例如 心脏迷走神经活动降低,心脏压力反射能力障碍 等。体位性低血压的关键预防措施是采取坐位。
此外,经过训练的运动员, 其心肌纤维也会变粗变壮, 使心肌收缩力增加。
运动训练不仅使心脏在形态和机能上产 生良好的适应性,还可以使心血管系统 调节机能得到改善。训练有素者的心血 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运动 开始后能迅速动员心血管系统功能以适 应运动的需要,当进行最大强度的运动 时,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可发挥心血 管系统的最大机能潜力,充分动员心力 贮备,运动后恢复期短。
(4)血流减慢: 由于卧床后每搏量、心输出量、 交感神经兴奋性、外周阻力及血液本身理化特性 的改变,导致血流动力学发生系列改变。卧床后 除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基本不变外,其余各动脉血 流速度均降低。腹主动脉血流速度降低24.4%, 股动脉降低50%,大脑中动脉降低。下肢静脉血 流阻力增加91%。动脉血流速度减低,下肢血流 阻力增加等血流动力学变化为动静脉血栓形成创 造了有利条件。
(3)心率增加 :卧床休息后安静心率每天增加0.5 次/分,20天后可从69次/分增加到79次/分,3~4 周后达到平坡(约增加4~15次/分)。心率反应 与血容量下降,每搏量下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迷走神经张力下降或交感神经张力增加)有关。 卧床后进行直立位活动时心率显著增加。左心室 舒张末期容量降低是每搏量降低的原因,而不是 心肌收缩力降低。3天卧床使卧到直立位的心率 增加比原先提高32%。1周后增加62%,3周后增 加8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