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经济学复习思考题(仅供参考)

发展经济学复习思考题(仅供参考)

一、名词解释1.发展中国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摆脱帝国主义殖民统治而获得政治独立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的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它们经济落后,社会文明程度低。

2.发展经济学:是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

它通过对各种发展理论和战略、经济体制和可行性对策进行比较,研究不发达条件下经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3.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社会财富的增长、生产或产出的增长。

即工农业生产总值或社会总产值的增长,国内生产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

4.经济发展:是指伴随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法律、观念、习俗等的变革,是不发达经济摆脱贫穷、落后,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5.人类发展指数: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在1990年首次发表的《人类报告》中提出,它对莫里斯的物质生活质量指数进行了修正,由下列三个变量指标构成:寿命、教育程度、生活水准。

6.贫困线:为满足人类基本需要而在市场购买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成本,即该消费的临界值通常被称为贫困线。

7.马尔萨斯人口陷阱:任何超过最低水平的人均收入的增长都会被人口增长所抵消,最终又退回到原来的最低水平。

??8.绿色革命:20世纪60年代,在墨西哥、菲律宾、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农业地区,大面积推广和种植新型高产小麦和水稻品种,使粮食产量比过去大幅度提高。

这种以种子改良为中心,大规模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农业技术进步被称为绿色革命。

9.诱致性技术创新:当一种要素(例如资本)的禀赋相对于另一种要素(例如劳动力)变得更丰富时,特定的相对要素价格会诱导出使用更多资本和节省劳动力的技术变迁。

这种有偏向的技术变迁源于追求利润的企业家用相对更丰富(因而更便宜)的资源替代更稀缺(因而更昂贵)的资源来降低生产成本的努力。

10.诱致性制度创新:诱致性制度变迁——制度的变更或者新制度安排的创造者是由一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新的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制度的变迁形式。

11.功能分配:也称收入的要素分配,它所涉及的是各种生产要素与其所得收入的关系,是从收入来源的角度研究收入分配,要回答的问题是资本或劳动等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份额是多少。

12.规模分配:也称收入的个人分配或收入的家庭分配,所涉及的是个人或家庭与其所得收入总额的关系,是从收入所得者的规模与所得收入的规模关系的角度研究收入分配,要回答的问题是某个或各个阶层的人口或家庭得到的收入份额是多少。

13.洛伦茨曲线:以家庭收入所占百分点的累积分布为纵轴,家庭数量的累积分布为横轴而得到的曲线。

14.低水平均衡陷阱:描述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人口增长与国民收入持久均衡状态。

(不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仅仅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需要,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缓慢,与此同时收入水平降低居民储蓄。

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将会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将人均收入拉回到较低的水平,这就是不发达国家难以逾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

)??15.市场失灵:指市场均衡偏离马歇尔的净效用最大化点或帕累托最优/市场机制不能使资源配置达到最有效的状态。

16.政府失灵: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17.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指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和其他工业,替代过去依赖国外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以带动经济的增长,实行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

18.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在经济增长初期(贫穷阶段),收入分配有恶化趋势,而在以后的阶段(富裕阶段)将得到改善,如果以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那么随着人均GDP的提高,收入分配显现出一条倒U型轨迹。

二.简答题1.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经济特征:①收入水平低下②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负担③生产效率低下④劳动力不得其用的程度严重⑤对农业和初级产品的过度依赖⑥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基本特征:二元经济结构2.简述马尔萨斯人口模型。

马尔萨斯关于人口问题的理论被现代经济学家命名为户人口陷阱理论,用以说明发展中国家人均收人停滞不前的原因。

按这一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当人均收入增加后,由于生活条件改善,人口增长速度也必然随之提高,结果人均收人水平又会退回到原来的水平上。

他们认为,只有当投资规模足够大到超过人口增长的水平,人均收人才能超过人口增长率上升,在没有达到这一点之前,人均收入的增长都将被人口增长所抵消。

在人均收入水平增长到与人口增长率相等的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一个所谓“人口陷阱”,冲破陷阱的最好方法是大规模投资P613.简述人口增长理论中的家庭效用最大化模型P634.简述李嘉图模型P685.简述拉尼斯费景汉的二元经济模型拉尼斯-费模式拉尼斯-费模式(Ranis-Fei model)一种从动态角度研究农业和工业均衡增长的二元结构理论。

是1961年费景汉(John C.H.Fei)和古斯塔夫·拉尼斯(Gustav Ranis)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改进,他们认为因农业生产率提高而出现农业剩余是农业劳动力流入工业部门的先决条件。

费景汉和拉尼斯认为,刘易斯模式有两点缺陷:(1)没有足够重视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中的作用;(2)没有注意到农业由于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应该是农业中的劳动力向工业流动的先决条件!两人对这两点作了补充,从而发展了刘易斯模式。

1961年,由美国经济学家费景汉和拉尼斯在《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一文中提出。

该模式用刘易斯模式把不发达国家经济部门的划分为基础,把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他们把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流动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类似于刘易斯模型。

第二阶段工业部门吸收那些边际劳动生产率低于农业部门平均产量的劳动力。

此时,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为正值,他们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导致农业部门的萎缩,从而农业向工业提供的剩余减少,农产品供给短缺,使工农业产品间的贸易条件转而有利于农业,工业部门工资开始上涨。

第三阶段是经济完成了对二元经济的改造,农业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农业和工业工资都由其边际生产力决定,农业与工业间的劳动力流动完全取决于边际生产力的变动。

经过改进后的模型更准确反映了二元经济发展中工农业平衡增长的重要性及劳动力转移取决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等观点。

但是,拉-费模型仍停留在一个简单的结论:经济发展仅仅归结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

这样刘-费-拉模型就成为在古典主义框架下分析劳动剩余问题的经典模型。

上述三个阶段中劳动力转移和再配置的数量与时间取决于三个因素:(1)工业资本储备的增长率。

这一增长率为工业利润增长率和农业盈余增长率所限定。

(2)工业技术进步的性质和倾向。

(3)人口增长率。

6.简述马克思增长类型和库兹涅茨增长类型的差异P135 P105 P1267.为什么说对于经济发展而言,资本决定论是错误的。

首先, 我们需要区别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基础上,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结构现代化演进过程。

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也并不意味着一定有经济的增长.但是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 所谓资本,就是用于生产、扩大生产能力及提高生产效率的物质及其载体,都是资本.资本的形成涉及储蓄,投资,资本积累,资本的大量形成,就是增加储蓄,储蓄增加,能够形成大量投资,投资增加,促进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会增加供给,提高收入,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规模就会扩大,市场容量增加,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促进产业进一步发展,进而扩大资本积累,推动经济增长,使经济得到发展.当然,大量资本并不一定会带来经济的发展,这还需结合一国的生产力水平和技术状况以及人力资源等.技术进步的类型:资本使用性技术进步、劳动使用性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三、论述题1.论述发展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发展阶段。

背景:发展经济学是二十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它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美三洲广大地区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纷纷走向独立,经济上各自选择不同的道路和方式谋求发展,世界上出现了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于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对发展问题较有研究的经济学家,发达国家也有一些激进经济学家试图去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这就产生了发展经济学。

1、第一阶段是发展经济学的形成时期。

从时间上看是40—50年代,上限是1943年,下限至1960年。

在这一阶段,结构主义学派是发展经济学的主流。

发展经济学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论点有这样三个: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和唯计划化论。

2、60—70年代是第二阶段。

在这一阶段,新古典主义重新得势,但结构主义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同时,激进主义者也加人论战,与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三分天下。

3、第三阶段是发展经济学的危机与重建阶段。

这一阶段从时间上看是70年代末至今。

这一阶段的特点可以用两句话概括:新古典主义一统天下,发展经济学死而不僵。

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

这个阶段是发展经济学的形成和繁荣时期,结构主义思路占支配地位。

这个时期的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观点比较鲜明,即强调物质资本积累、工业化和计划化。

这三个观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工业化是目标,资本积累是源泉,计划是手段。

没有资本积累就不可能实现工业化,没有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周密的计划就不可能迅速地积累尽可能多的资本促进工业部门的扩张,从而不可能实现工业化。

这一时期的发展经济学的特点是反新古典主义倾向,强调内向型发展和建立宏大的理论体系。

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是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时期,即把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家否定的东西又重新加以肯定。

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的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强调发展目标的多元化。

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家基本上只是把GNP的增长作为首要目标,而这一时期的发展经济学家强调目标的多元化,除了增长之外,还强调增加就业、减轻贫困、分配公平和乡村发展等。

(2)重新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

6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发展经济学家认为,计划失败和不适当的政府干预是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和经济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他们相信市场机制不仅对发达国家是有效率的,对发展中国家同样是有效率的,并提出了把政府政策导致的价格扭曲重新矫正过来的主张。

(3)提倡外向型发展战略。

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家反对进口替代的内向型发展战略,而主张实行出口鼓励的外向型发展战略。

(4)重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5)不重视宏大理论的创建,而转而个案研究,微观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