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主要不同

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主要不同

浅析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的主要不同【摘要】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相应的社会环境对思想理论有一定的阻碍或推动作用,主要看其是否适应社会的发展,产生于先秦时的儒学与汉代儒学就又很多不同。

【关键词】儒学;社会环境;主要不同
作为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先秦儒学只是当时百家争鸣中的一家,还没有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

到西汉时期,经过董仲舒改造,儒学改变了自己的理论形态,符合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才被确立了
在封建思想中的统治地位。

但是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无论在学术内涵,还是在与当政者的关系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不同。

(1)在学术内涵上:先秦时期,儒学思想的核心是“德治”“仁政”,提倡以民为本。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仁”和“礼”的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孔子所说的“仁”,指的是各种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相亲相爱;他所谓的“礼”,指的是依照血缘亲疏厚薄以区分上下贵贱的等级观念。

前者是“亲亲”,后者是“尊尊”,二者的结合,就是礼乐制度的本质。

一方面,仁受礼的制约,行仁不能超出礼所规定的范围,否则就会上下不分,贵贱不明;另一方面,仁又规定着礼,只有与仁结
合的札才是合理的,否则就会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战国时期,对儒家思想理论贡献较大的孟子和荀子。

孟子在继承孔子仁爱学说的基础上,着重阐发了仁政学说。

在天人关系上,孟子以“性善论”为出发点,认为只有施“仁政”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
和社会的安定,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

荀子发展了孔子将天自然化的倾向,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观,并阐发了礼法并重的政治学说。

汉代,董仲舒儒学思想的核心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他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之学为骨架构建了自己的神学理论体系。

提出“天人合一”说。

董仲舒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

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亡,都是上天意志的表现。

天意与人事相连,天以祥瑞灾异影响人,人的活动也能感动天。

宣扬“君权神授”。

董仲舒认为,天给人类社会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人间的皇帝就是代表天意进行赏罚的权威。

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人民服从皇帝,也就是服从天道,谁反对皇帝就是反对上天,以此来论证皇权的神圣性,为加强皇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提出“天人感应”说。

董仲舒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如果人君无道,天将降灾异来谴告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强勉行道”,这就是“天人感应”说。

“天人感应”的一个直接表现就是“君”的意志代表着“天”的意志,这适应了当时思想统一的需要。

综合来看。

儒学在汉代经董仲舒改造后,比起先秦儒学,更加神学化、政治化、理论化、系统化。

{2)就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政治秩序,汉儒则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已经崩溃。

生活在春秋后期的孔子为了匡救人欲横流、秩序紊乱的末世,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创建儒学的过程之中,他特别强调“仁”和“礼”的重要性。

他希望能够以恢复“周礼”的方式,来应对整顿社会秩序的现实要求。

孔子的“札”和“札治”。

从表现形式来看,带有保守、倒退、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色彩,但从实际内容来看,也有其值得珍视的因素。

“礼”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上古氏族社会的习惯法,它对于社会成员的统治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因而与春秋战国的统治体制相比,总是表现出更多的缓和与宽厚。

所以,孔子赞颂与倡导“礼治”,实际上是对当时政治混乱、兵火不断、剥削过重的政局,给予批判。

同样,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正是诸侯割据称雄最为剧烈的时代。

长期的战乱,使人民陷入了深深的灾难之中,孟子对人民表示了深深的同情,而对“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兼并战争深恶痛绝,孟子希望统治者行仁政来结束这种混乱的社会状态。

但是,结束长期的社会混乱状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课题,是当时社会政治的当务之急。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要完成统一,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耕战与富国强兵。

而儒家所极力倡导的礼乐教化显然不合时宜。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战国时期历史的发展,
没有选择儒学,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西汉王朝建立之后,非常注意借鉴秦朝的历史教训,在思想文化领域,变酷暴为宽缓。

西汉前期实行黄老“无为而治”,政府避免对思想领域进行强制性干预,各家学说得以恢复和发展。

到汉武帝时,由于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已不适应奋发求治的时局,要想加强中央集权,必须统一思想。

他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由民间学说上升为官方意识。

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儒学承认了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包
括承认皇帝凌驾于天下臣民之上的专制地位。

例如,其“君权神授”理论认为,在天、君、民三个环节中,君处于核心地位,君权神授,以化万民,并由此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之说,仁、义、礼、智、信组成的“五常之道”。

董仲舒构造天人感应体系并对三纲五常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论述,目的在于神化王权统治,维护封建秩序。

从这个意义上说来,汉儒已从批判时政而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参考文献
[1]《古代儒家思想地位的变迁》
[2]《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

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