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微生物制剂使用技术微生态制剂是指在微生态理论指导下采用已知的有益微生物,经培养、复壮、发酵、包埋、干燥等特殊工艺制成的用于动物的生物活菌制剂。
有时将其称为益生菌、益生素等。
我国微生物制剂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水产养殖,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颇具规模,光合细菌、EM菌、枯草芽孢杆菌、放线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乳酸菌等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业。
一、水产养殖业应用微生物制剂的背景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规模越来越大,由于种质退化、池塘老化、饲料不当投喂等原因导致病害频繁发生,可以说,病害问题目前已成为制约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防治疾病,用药量不断加大,尤其是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不仅使一些致病菌产生较强的抗药性,同时也影响了鱼虾肠道内的有益菌群的正常生长,引起肠道内菌群生态的失调,从而影响鱼虾类的抗病能力。
同时,大量使用药物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甚至对人类的健康带来威胁。
2001年我国出口欧盟的冻虾仁产品含有违禁物质氯霉素便是敲响了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警钟。
因为药物残留超标引发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迫使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让水产养殖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答案只有一个:推行水产品无公害养殖技术。
由于微生物制剂可通过调节养殖水体内的微生态平衡,净化水质,达到提高养殖品种健康水平及改良养殖环境的目的,而且微生物制剂具有无残留、无耐药性、无污染等副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可部分替代或完全替代抗生素,为无公害水产品的生产创造条件。
二、水产微生物制剂的种类及其特点作为水产动物微生物制剂的主要菌种有光合细菌、酵母菌、乳酸菌、硝化细菌、芽孢杆菌等。
以复合型产品为主,如EM菌。
1、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业中应用较广泛的微生物制剂,它是一类能进行光和作用原核生物的总称,它们的共同点是体内具有光和色素,可在厌氧、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
其在养殖水体内,可利用硫化氢或小分子有机物作为供氢体,同时也能将小分子有机物作为碳源加以利用,以氨盐、氨基酸等作为氮源利用,因此将其施放在养殖水体后可迅速消除氨氮、硫化氢和有机酸等有害物质,改善水体,稳定水质,平衡水体的酸碱度。
但光合细菌对于进入养殖水体的大分子有机物如残饵、排泄物、浮游生物的残骸等无法分解利用。
2、酵母菌:酵母菌是通过菌体在体内大量繁殖来有效地改善胃肠内环境和菌群的结构,促进乳酸菌、纤维素菌等有益菌群的繁殖和活力,加强整个胃肠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分解、合成、吸收和利用,从而加大了摄食量,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生产性能,同时参与病原微生物菌群的生存性竞争,有效地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而且酵母还可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蛋白质。
同时还是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的营养源,可促进它们大量繁殖;增进和保护肠道健康。
目前常用的酵母菌是从鱼的体表分离出的。
3、乳酸菌:是一种厌氧或兼性厌氧菌,在PH 3.0 - 4.5酸性条件下仍能够生存,通过降解碳水化合物生成乳酸和其它有机物,使多种动物肠道内的PH下降,有效抑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生长,乳酸菌富含维生素和脂肪酸,能中和动物体内的有毒物质。
4、硝化细菌:硝化细菌是指利用氨或亚硝酸盐作为主要生存能源,以及能利用二氧化碳作为主要碳源的一类细菌。
硝化细菌是一种好氧菌,在水体中是降解氨和亚硝酸盐的主要细菌之一,在PH、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分子氨和亚硝酸盐对水生生物的毒性较强,而硝酸盐对水生生物无毒害,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5、芽孢杆菌:为芽孢菌属的种类,是一类好气性细菌,该菌无毒,能分泌蛋白酶等多种酶类和抗生素,可直接利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另外还能利用分泌的多种酶类和抗生素来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进而减少甚至消灭病原体对水产养殖动物的影响。
6、EM菌:为一类有效微生物菌群,是采用适当的比例和独特的发酵工艺将筛选出来的有益微生物混合培养,形成复合微生物群落。
由光合细菌、乳酸菌、酵母菌等有益菌种复合培养而成。
EM菌中的有益微生物经固氮、光合等一系列分解、合成作用,使水中的有机物质形成各种营养元素,供自身及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同时增加水中的溶解氧,降低氨、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含量,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三、微生物制剂对水产养殖动物的作用1、净化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在自然界中主要依靠微生物降解氨氮、亚硝酸氮、硫化氢等物质净化水体。
而高密度养殖过程中,由于使用消毒剂和抗生素而使微生物环境遭到破坏,大量残饵、粪便和生物尸体无法及时降解,造成养殖水体污染。
在养殖过程中,合理使用微生物制剂,让其发挥氧化、氨化、反硝化、硫化、固氮、解磷等作用,迅速分解养殖动物的排泄物以及残饵、生物尸体等,有机物分解后的盐类为藻类生长提供了营养。
单细胞藻类的光合作用,又补充提高了水体的溶解氧,起到了改良水质的作用。
2、防治水产疾病①外用。
一是通过水质净化,改善养殖环境而控制水产疾病。
二是通过有益菌竞争性抑制致病菌防治水产疾病。
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可以产生一种具有抑制或杀死它种微生物的抗菌素,如光合细菌可以代谢产生具有抗病毒的胰蛋白分解酵素。
直接投放于养殖水域的微生态制剂所采用的菌种不要求为肠道正常菌群,但必须是自然水环境中的固有微生物,且最好是优势种群,如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
②内服,一是促生长,增强机体免疫力。
大多数微生物含有多种促进生长的物质,如光合细菌、酵母菌含有很高的蛋白质、B族维生素等营养素。
内服的微生物制剂还能刺激肠道免疫细胞生长,即增加局部免疫抗体数量,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二是调节水产生物体内微生物平衡,通过微生物代谢抗菌素抑制病原的繁殖和生长,起到预防水产疾病的作用。
动物体内有3种细菌,即有益菌、有害菌、无益无害的中性菌。
当有益菌占优势时,中性菌就向有益菌方向发展,动物就处于健康生长状态。
当有害菌占优势时,中性菌就向有害菌方向发展,动物就处于生病状态。
故应当增加动物体内的有益菌来抑制和杀死动物体内的有害菌。
一般来说,用作饲料添加剂的微生态制剂所使用的菌种应具备以下条件:①无病原性、无毒副作用,不与病原微生物产生杂交种。
②最好是来自动物本身的正常菌群,以利于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益生功能;③在体内外繁殖速度快,有很强的竞争优势;④能在低pH值的无机酸、有机酸和胆汁酸中存活,并能定植在肠道内;⑤能产生乳酸、过氧化氢等肠道致病菌抑制物;⑥易于工业化生产,加工后存活率高,混合饲料后室温下稳定性好。
直接投放于养殖水域的微生态制剂所采用的菌种则不要求为肠道正常菌群,但必须是自然水环境中的固有微生物,且最好是优势种群,如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
四、微生物制剂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的使用技术1、要长期使用:微生物制剂的预防效果好于治疗效果,其作用发挥较慢,长期使用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使有益菌尽快与有害菌竞争形成优势并能持续,首次使用和换水后使用用量要充足,一般每隔15天使用一次,高温季节7-10天使用一次。
2、要尽早使用:通过有益菌的大量繁殖,形成优势种群,减少或阻碍病原菌的定居。
3、注意用法和用量:所有的活菌如果用作水质改良全池泼洒时,与沸石粉、沙子等拌匀后撒入水中,明显提高功效,因为活菌吸附在这些载体上,随之沉入池底,然后发挥作用,而池底又是整个池塘中负荷最大,环境最差,有害物质最多的一部分,改善池底,就改善了大半池塘环境。
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因是好气细菌,当养殖水体中溶解氧高时繁殖速度加快,因此泼洒的同时要尽量开动增氧机或有风的天气使用。
水质恶化、底质污染严重的池塘要加量使用。
4、禁止与抗生素、消毒杀菌药或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同时使用:水体使用消毒剂五天后才可使用,使用抗生素两天后才能使用。
5、施用时注意菌体活力及菌体数量:微生物制剂必须含有一定量的活菌,一般要求含3亿个/ml以上的活菌体,且活力强,同时注意制剂的保存期,随着保存期的延长,活菌数量逐渐减少,故保存期不宜过长,并且打开包装后尽快使用。
6、有的微生物制剂在使用前要活化培养:活化能让微生物迅速“复活”,活菌数量成倍增加,也能使菌迅速适应池塘水质条件。
如芽孢杆菌使用前要采用本池水加上少量的红糖或蜂蜜,浸泡4 - 5个小时后泼洒,这样活化的芽孢杆菌繁殖速度快,提高了使用效果。
7、注意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温度、PH值不适时会影响使用效果。
如光合细菌使用时最适水温28 - 36℃,所以在水温20℃以上时使用效果好,阴雨天勿用。
酸性水体不利于光和细菌的生长,应先使用生石灰,间隔3 - 4天PH值调好后使用较好。
硝化细菌在PH低于7或高于8.5的水体中繁殖速度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其最适PH值范围为7.8 - 8.2,所以控制好体中的PH值,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的生长。
五、微生物制剂的使用实例1、培水:在虾蟹放养前10天左右,用100倍EM菌稀释液均匀泼洒池塘,净化环境,放苗前3天,再用EM菌稀释液泼洒水面,使水中的有益微生物种群形成优势种群,有利于虾蟹下塘就能适应生长。
2、调水:一般情况,每半个月用EM菌稀释后全池泼洒,具体视水质情况调整泼洒时间和用量。
3、拌喂:每隔10~15天,用100~200倍EM菌稀释液喷洒饲料,稍加拌和使其均匀后,马上投喂。
4、改底:当虾蟹池底发生恶化时,每亩可施用5kg的光合细菌配合沸石粉30kg,情况严重的可施用2次。
pH偏高,可施用降碱菌(醋酸菌及乳酸菌制剂);水色发红、发白、发黑,可先施用二氧化氯,3小时后加水,下午施用沸石粉、晚上开动增氧机,三天后施用枯草芽孢杆菌;抑制丝状藻,每亩施用5kg的光合细菌,再施用单细胞藻类生长素快速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