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大学校训的比较研究摘要: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文化传统、人才培养要求的集中体现,许多大学都注重总结提炼富有个性、具有鲜明教育理念的校训,以充分发挥校训在立校兴学方面的作用。
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分析部分有代表性的中外大学校训在来源与思想内容、外在表达形式等方面的异同,以求更全面地理解大学校训与大学精神。
关键词:大学校训;大学理念;大学精神abstract: the school motto is mainly required training school running idea, culture, personnel, many university pay attention to summarize full of personality, with distinctiv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the school motto, to bring into full play the motto in the role of school educ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sis som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mottos in origin and ideological content, the external expression forms, in order to more fully understand the motto of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spirit.key words: university school motto, university idea; university spirit中图分类号: e2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的浓缩和凝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辞海》(中华书局,1999)解释为“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
校训的研究对于揭示文化差异,阐释不同办学理念及鞭策学子努力学习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历史、文化、教学理念的差异,中外大学校训各具鲜明的特色。
一、中外大学校训来源之差异(一)我国大学校训的来源1.引经注典在儒家经典或其它古籍中撷取名言警句,这些语句本于中华元素,秉承深厚的文化底蕴,尽显真知灼见。
有“修古好学,实事求是”,所以有湖南大学“实事求是,敢为人先”。
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所以有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所以有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这些都表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直接影响大学精神的培育,显示了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强大生命力。
2.国家领导人、社会名流、专家题词或校长训词毛泽东先后给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医科大学题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紧张严肃,刻苦虚心”、“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后来都成为这些学校的校训。
武汉科技大学校训“厚德博学,崇实去浮”源自张之洞, 四川大学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源自林则徐写在墙上的自勉联, 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源自陈嘉庚。
山西大学校训由薄一波题写,南开、浙大、北洋大学校训分别由张伯苓、竺可桢、赵天麟等校长题写。
3.全校范围征集有的学校在全校征集校训词条。
经专家学者认真评议遴选,将候选校训提供给校领导决定而成。
湖北大学的校训“日思日睿、笃志笃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校训“博学诚信、求索笃行”都是这样产生的。
(二)国外大学校训的来源1.引用诗文警句如美国杜克大学的校训“追求知识,信仰宗教”取自诗人查尔斯·韦斯利创作的一首赞美诗《神圣的知识》;澳大利亚国家大学的校训“重要的是弄清事物的本质”来源于罗马著名诗人、哲学家卢克莱修的诗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校训“毫无特性的学习将一事无成”是其前身费城学院的教务长威廉·史密斯引自贺瑞斯的一首赞美诗中的一句话;悉尼大学校训“物换星移,心智相通”则是借用拉丁语警句。
2.名人题词有的校训是由官员题写, 如德国现代教育之父、时任教育部长的洪堡给柏林大学题的校训是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拿破仑为法国圣西尔军校题写“为了打仗而受训”。
有的校训则是大学奠基人或知名校长以师生情感亲切为基础,以光荣校史的发扬和对未来的憧憬为动力,为引领和倡导大学精神,经过艰辛的创意构思而产生。
如康奈尔大学的校训“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是当年埃兹拉·康奈尔创办该校时留下的一句名言;斯坦福大学校训“让自由之风吹拂”就是首任校长大卫·斯塔尔·约旦制订的;日本北海道大学的校训是办学早期首任院长克莱克博士对同学们说的一句话,即“孩子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吧!”通过比较中外大学校训来源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大学校训大多来自古典文学,引经据典。
许多来自《论语》、《易经》、《周易》、《汉书》《孟子》等。
这些校训的使用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历史,闪耀着古典文学的光辉。
国外大学的校训多来自于《圣经》或是采用拉丁文来表达校训,多数校训被打上了深深的宗教烙印。
二、中外大学校训思想内容之差异(一)中国大学校训的思想内容中国的校训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因此,中国大学校训在思想内容上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科学精神、革新理念和仁爱思想。
1.“主德”、“求善”、“至诚”、“秉公”之道德性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主德、求善、至诚、秉公的道德性文化。
在中国,自古以来德育在各级各类书院和学校中的作用都要远远高于智育和体育。
所谓在学校追求的“学问”,不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纯认识,而是如何安身立命与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信条和经世之学。
因此,很多校训的内容都是围绕主德的儒家文化来确立的,如“德”、“勤”、“诚”、“敬”、“公”、“善”、“孝”、“廉”、“毅”、“忠”、“节”、“仁”、“义”、“礼”、“智”、“信”、“朴”、“敏”等反映道德性思想的词语经常成为校训的内容。
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我国典籍《周易》;中国香港大学的校训“明德格物”出自《礼记·大学》。
2.“求真”、“主知”、“博学”、“砺行”之科学性思想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追求真理、探究知识、砥砺学行的理想之地。
如蔡元培先生于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所说的:“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大学从其最初创办的时候开始,就被当作知识传播和科技创新的场所。
所以,大学校训必须体现“求真”、“主知”、“博学”、“砺行”的科学性思想。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制订的《白鹿洞书院教条》,其中有一条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924年11月,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给广东大学——现在中山大学的前身亲笔训词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个大字,勉励广大师生勤学好问、善思重行、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
3.“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之革新性思想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我国许多著名大学的校训都是与“新”有关的,如:武汉大学则以“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为校训;南开大学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大学校训反映了广大学子博取知识、潜心实践、涵养德性、创造新知的过程,这既是养成完满人格的过程,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富有革新求变思想的大学校训激励着广大师生崇尚实际、考问事实、探究本质、服膺真理。
4.“爱国”、“爱人”、“忧国”、“忧民”之仁爱性思想亘古至今,中国的大学一直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
江苏无锡东林书院的院训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体现了为学既要埋头求知、追求真理,更要眼观天下、胸怀祖国、心系人民。
反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现象。
1917年,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了把“爱国、民主、科学、进步”作为北京大学的校训,其中“爱国”是放在第一位的。
(二)国外大学校训的思想内容1.“重神”、“尊主”、“敬上帝”之宗教思想国外的教育文化就其源头上而言就是宗教文化,“基督教实际上垄断了中古欧洲的精神世界”[1]。
因此基督教垄断整个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是神学,宗教色彩十分严重。
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大学,其一切活动都必须体现宗教的意志,即便是制订校训也不例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牛津大学的校训“the lord is my illumination”(上帝乃知识之神),出自《圣经》中的赞美诗第27篇,强调“神”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表明了学校浓厚的宗教背景和对上帝的信奉。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训是“in thy light shall we see light”(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
美国的杜克大学的校训是“knowledge& religion”(追求知识,信仰宗教)。
体现了学校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的愿望和较强的宗教色彩。
2.“自主”、“自治”、“独立”之自由信念大学,英文是university,该词的词根是univers,意思是普遍、无所不包。
大学总是以宽厚的气度包容不同的学派和思。
哈佛大学前校长艾略特指出:大学是学术研究的场所,应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自由探究、发现和传播真理的环境,在课堂上更应当有绝对的自由,否则就会危及知识进步。
[2]国外大学的这种“自主”、“自治”、“独立”信念也体现在校训上。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让学术自由之风劲吹),体现了斯坦福大学勇于崇尚学术自由、追求学术创新的开拓进取精神。
3.“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之责任意识大学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场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备强烈的服务社会意识和造福人类的责任感,这一点也毫不例外地体现在国外大学的校训上。
如:美国西点军校的校训为“duty, honor, country”(职责、荣誉、国家),这个校训宣扬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它激励了西点毕业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各种能力去报效祖国和服务社会。
进入20世纪以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在校长范海斯的领导下,形成了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wisconsin idea),使国外大学的“服务”职能更臻于完善,使“服务”成为与“教学”和“科研”相并列的现代大学三大职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