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民社会理论

公民社会理论

公民社会理论阅读《中国非营利评论》2、4、5期上的“公民社会”的连载文章。

复印出来提供给大家。

第一部分公民社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问题先由公民社会的NGO式界定开始,分析其原因,再为下一步的拓展与对话做出准备。

第一次课公共领域及其三种主导力量要点:三个部门、三种机制一、热身性讨论1.公民社会是什么你对公民社会的理解是什么?你如何看重这一领域?为什么?它与什么现象有关?2.公民是什么?你的理解与救灾志愿者的理解有什么区别?公民与公民社会的关联是什么?二、市场逻辑与公共空间问题讨论:土地、森林与水资源私有化:你赞成吗?——它提升了效率,却消失了人们议事的空间与建构SC的基础。

市场正在消失公共空间。

原因:商业化的逻辑与力量,人们不得不被卷进去而没有时间、精力来生活;市场逻辑的入侵、游说,以及按照这套逻辑产生产品(如媒体利用人们的下意识欲望……)、市场在解体道德……阅读与讨论“曹操墓造假.doc”于是,市场逻辑渗入公共空间。

阅读:人们有关市场经济与公共空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三、政府逻辑与公共空间市场剩下(没渗入)的公共空间,又进入到权力控制的范畴。

四、NGO与公共空间NGO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秩序、公共生活的提供者。

五、三套逻辑,你喜欢谁?你选择谁?三者的边界你愿意确定在什么地方(谁大一些、谁小一些)?这就是公民社会理论要研究的。

六、公民社会的通常界定市场与政府之外的空间,为NGO所占据,这就是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的既有界定:NGO为主体,结社、公益、利益群体,也包括社会运动。

私人与国家之间。

家庭的过渡性质(鱼与文化有关)。

第二次课从公共领域到公民社会的逻辑要点:从建设性的角度,将NGO与公民社会深度链接起来。

这些学习公民社会理论的人,更关注的是NGO如何。

一、公共领域、NGO与公民社会1.一个基本的表达式表达式:公共领域(三种主体)→被三者之一的N G O占据→公民社会呈现。

所以,有三个问题需要回答:①为什么把NGO放到这样重要的位置?②公民社会为什么被认为是理想的社会?③为什么公共领域如此重要?答案都在于上面的公式中:公共空间如此重要!而如此重要的公共空间被押宝在NGO 身上;又体现为公民社会。

2.第一个问题的展开为什么把NGO放到这样重要的位置?就像那一问题问到的,文明社会、被人喜欢的社会,为什么非要是NGO主导的社会?答案就在于三个部门的三套逻辑,其中只有NGO的逻辑能避开另外两套逻辑。

NGO的四种重要类型:①集体事物的自我提供(互益组织)②公共事物的自我提供(慈善-公益组织)③游说组织(狭义的利益集团)④社会运动组织互益组织:自我治理的“精致雕刻”(自我创造的集体与事物),自我选择的进入。

微观层面上的最完美的民主形式。

公益组织: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观场面。

慈善助人的默默行动。

公益与民主,你更喜欢什么?3.第二个问题的展开与答案公民社会被认为是理想的社会,如同“乌托邦”一样,如何看待?为什么到了如此高的程度?“公民社会”能承担得起吗?答案:就需要分析,为什么公共空间如此重要。

因而,交给了第三个问题。

4.第三个问题的展开与答案:(1)公共空间对于人们的“作为”与尊严是如此的重要:①NGO增能的方式:让人们进入到公共空间;②社会的公民,承认你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员;③剥夺政治权利:巨大的惩罚。

但其实这远远不够。

④中国社会:自我实现的方式;⑤西方社会,选举的意义。

(2)人们聚到一起,可以建构起社会自身的满足,这是市场与政府都没有的。

(3)大家进入一起,也未必都是好事,还需要容忍、合作、学会分配资源。

这是在上述一条之后,产生出来的新的一条。

上一条说单个NGO可以做到什么,而这里说,大家到一起,需要克制问题。

但正是克制之中,需要学会好的品质,因而有些因祸得福的味道。

归总到社区研究中的结论:交往(共同体)+参与(增能、尊严)的需求+协商。

简而言之,公共空间产生出公民来。

什么是公民清楚明白了。

二、我们对于公民社会的定义我们的CS(Civil Society)定义:1.公民:自主地进入到公共空间的人+也容纳他人在其中活动的人。

2.由公民构成的社会为公民社会。

3.公民社会的三个重要的变量(1)个人是否进入(2)是否容许他人进入(3)进入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次课公民社会与NGO关系的批判性建构要点:从批判性的角度,将NGO与公民社会深度链接起来。

一、问题讨论一旦将公共领域转交给NGO,就会出现理想的状况了吗?大家讨论:会出现怎样的问题?罗列所可以找到的问题。

二、NGO与公民社会:批判的视角所以,一旦转让给社会、转让给NGO,所得到的结果不是固定地出现了公民社会,而是转让给了一个原点,在这里重新开始孵化,其出壳的产物到底是什么,还是一个未知数。

这是重要结论:NGO的世界不是公民社会的世界,公民社会只是其中的最理想的产物,我们需要知道,怎样才能孵化出这样的产物。

政府不转移给NGO是有问题的,而转移,则是未必一定是建设性的。

当前我们急于转移,是因为这样的社会背景,但是,请不要不愿意听这样的话。

三、关于应当怎么办的讨论1.专门在NGO领域下功夫2.更宽阔的视野:将政府等也纳入进来四、归总:既要接纳NGO发育的益处,又要承担相应的负担。

负担是:……益处是:……第二部分NGO发育的公民社会效应与一些难解的矛盾第一次课政府控制的“劣理性“一、权力控制的消极效果沿用NPO管理课上的相应内容。

二、人们不从私域里冒出头来讨论:看一下人们是如何面对公共空间的?电梯里遇到要帮助的情形(匿名效应、责任转移、法不责众、从众:哪里都有这种情形,关键是谁更严重。

)遇到公共领域里作假的情形公共卫生与公德:没有人见到时熟人与陌生人需要帮助时的对比各种选举(从社区到政府)村民之间的“温情脉脉”的资源哄抢。

三、在志愿者管理上的体现讲一下志愿者中的问题:道德取代管理;安置取代招募。

再进入到志愿者与公民的关系。

四、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1.自我治理原理:……2.NGO治理原理:……第二次课NGO在相同方面的可能问题一、NGO内部的等级制可能NGO内部的等级与身份怎么办?NGO之间争夺公共资源怎么办?东周列国的故事,我们国家的“集权式”的NGO。

二、NGO在领域内争抢社会地位的可能使用防艾NGO领域的例子予以说明。

三、理论分析:两种价值观的分析(在惠泽人讲课用过)。

自我提升与自我超越两种文化。

所以,是对于中国文化的一种分析。

四、案例分析:绵竹NGO发育遭遇到的公民社会环境如此众多的外界帮助,为什么还导致本地的草根如此地没有资源?这就是本地的草根的最精华、最前沿的部分,为什么没有外界资源的帮助?这里反映出的是外界NGO与本地公民社会发育的接合状况。

刘华金的队伍已经形成了如此漂亮的一个团队,已经能够做到帮助他人和自己幸福的程度,已经很类似于公益中心的活动,却还是没有外界的帮助!与灾区内在的CSO发育视角不同,这里看到的是消极的现象多,是对于CSO本身的批评。

但却无法借此而否定CSO、回到政府那里去,因为以下一上来看到的就是人们的压抑;接着就是半官方组织的典型问题(等级观念、好大喜功)。

第三次课权利观之下的NGO:一个令人不解的问题一、社会运动中的组织1.社会运动简介各种类型的运动。

权利的话语2.其中的组织:产生的社会基础经济社会基础糟糕社会压制出现社会地位与自我预期的差异巨大3.其中的组织:产生的时间。

可以一夜之间。

二、社会运动组织的几个悖论:1.是否是在拥有合作能力的前提下产生出来的情感、情绪取代了理性的合作,是否可以产生未来的公民社会?利辛II组织案例分析2.宽容的悖论一种未被社会宽容的集团,通过(可能是)极端非宽容的方式,来加入整体。

3.对于社会资本的增减作用完全可能产生社会领域里的公共资源哄抢效果,结果是社会资本的衰退、契约关系的上升。

影响公民社会的三个重要的变量中的第三个。

三、案例分析福特资助II会议的案例分析:另一条公民社会发育之路及其矛盾之处。

医疗卫生领域里的权利话语及其效果学校安全中的权利话语及其效果。

第四次课CS的发育与社会稳定:是促进还是伤害?一、II分析:两种组织及两种效果二、玉树地震救灾中的发现分析社会组织的作用:促进定法还是破坏稳定?三、当初的东欧“颜色革命”:哪一种类型?四、我们为什么这么担心:混淆了两种组织五、问题分析:维权组织的出路在哪里?维权组织(一个人所谈到的广东那里,这样的组织既得不到资金支持、还得不到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出路是结合上企业家那里的积极性地建构关系的意愿。

第五次课公共组织的最大公约数效应此前的讲课课件。

第六次课NGO导致的价值多元主义效应一、公益组织的价值因素引入二、互益组织的利益因素引入从而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

需要更大范围上的协商、容纳、一致。

三、利益群体利益群体对于公民社会的破坏,有可能将市场逻辑扩大。

或者将特殊群体的利益争取,取代公公共利益的争取。

第七次课公共事务治理的五阶段模式:走向三个部门的合作一、为什么需要政府与市场社区课题中的发现。

因而,政府的介入、市场的介入是省事省力的。

二、政府与市场机制有效作用的条件公民社会做基础;公民做基础。

在没有这一基础时的表现社区之中,权利遭受侵害与没有能力维护自己利益与不维护公共利益一同存在。

学校安全问题上,导致社会盲目向政府施压。

第八次课所以,目前实际上是公民社会的培育一、培育中的NGO选择顺序建构1.基础公益先行,这里不存在什么问题。

国际NGO也是如此。

这里产生“3+1”效应。

问题是:第一,组织内部出现身份制怎么办?第二,组织之间争当老大怎么办?2.公益N G O也存在3+1效应。

但它产生额外的三个问题:第一,高端公益需借用于社会科学的理性:理性对信仰的问题。

第二,这里还存在严重的价值悖论:公共组织的去价值化,出现最大公约数→需要社会组织顶上来→但社会组织的多元化问题。

第三,既需价值的深度(特殊价值)又需要价值的广度(普遍价值),而二者是矛盾的,因为有个性的特殊价值之间相互排斥。

3.互益组织:产生自我议事、自己解决问题的效果,如同社区治理。

参与能力提升,因参与而增能;协商能力提升。

还有,共同体建构的作用。

但这里的问题是:组织内部的身份制怎么办?4.社会运动组织:提升少数群体的利益与身份,建构最亲密的团队。

问题是:这里的情绪化的运动导致的是社会资源的哄抢效应。

5.利益群体:利益上的多元化,公共空间遭受利益侵袭,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占用公共利益,与公益组织相反(而互益组织只是与公益组织相并列)二、公益组织的最基础的作用“3+1”效应第九次课“3+1”效应详述见正在整理的资料。

第三部分公民社会发育的中国化道路第一次课通过公民社会组织的发育,锻炼人们的公民能力还是应当发育NGO,只是需要教育:要普遍关系而不是特殊关系;要理性,而不是情绪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