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营销管理案例分析)一名乘客的航班

(营销管理案例分析)一名乘客的航班

一名乘客的航班1999年3月9日,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从广州飞往成都的一个航班,148个座位中,只有一名乘客。

一架波音737客机,从广州飞成都,总费用在7万—8万元之间,只运载一名乘客,远远不够运输成本。

但飞机还是照常起飞了。

而且,航行途中照常举行乘客抽奖活动,这位惟一的乘客以100%的中奖率,获得一张免费机票,等于不花钱享受到了乘坐专机的待遇。

这件事,引起人们的争论。

当地报纸上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声音。

有的为海航“一名乘客的航班”叫好,大为赞赏公司以客人利益为重,恪守信誉的做法。

有的对“一名乘客的航班”不解。

认为:
“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148比1这个数字的比例就已经失去了这个专机航班存在的理由。

”有的则觉得可以循国内外许多航空公司常规的做法:
或者向乘客讲明情况,帮助乘客调整航班;或者在乘客同意的前提下,给予退票和相应的赔偿。

海南航空公司自办的一张报纸发表评论员文章。

文章说:
“海航从来都不是按常规发展起来的。

”“为了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牺牲局部利益是值得的。

一名乘客的航班,照
飞。


一名乘客的航班该不该飞?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集中反映了这么几种观点:
赞成飞的人认为:
一张机票,形成了乘客与航空公司之间的契约关系。

乘客买了机票,只要不言放弃,航空公司就应履行飞行的承诺。

否则,其信誉损害,远远超过一次几乎空载的航班的经济损失。

而且,“一名乘客的航班”偶尔出现一次,“照飞”可以为企业取得轰动效应,相当于为企业做了一次花钱不多的广告。

反对飞的人则认为:
对于本次航班,航空公司应当采取“常规”办法,对这名
1惟一的乘客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并给予一定的赔偿。

在国内航班正点率原本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得到赔偿的这名乘客完全可以高兴地改乘下一个航班。

这样做,可以防止经济损失,因为如果航空公司每天都面对几起“一个人的航班”,谁还敢夸“照飞”的海口。

这样做也不会损害航空公司的信誉。

对于“一个人的航班”飞与不飞,还有另外一种观点:
“一个人的航班”现象的发生,是市场发出的一种危险信号。

有关经营者对此不应沾沾自喜,更不应把它当作吹牛的资本。

在服务良好的前提下,需要想一想市场为什么不选择这个航班,多研究一些解决供需严重失衡的办法,少提一些壮志凌云的口号……
资料
高铸成.这次航班该不该飞.中国旅游报,
1999.6.4
分析讨论题:
1.案例出现的众多观点中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2.如果你所在的航空公司遇到类似情况,你打算如何处理?
3.对于服务性的企业来说,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2分析解答:
1、我赞成让一个人的飞机飞的。

原定机型保持不变。

因为:1)顾客关系是企业组织公共关系对象中利益关系最直接的外部公众,是企业的生命线。

2)一张机票,形成了乘客与航空公司之间的契约关系。

乘客买了机票,只要不轻言放弃,航空公司就应履行飞行的承诺。

否则,其信誉损害,远远超过了一次几乎空载的航班的经济损失。

3)因为飞机不是单向的,有来有往,广州这边只有一个旅客,而成都那边估计有很多的旅客等著回去广州,如果飞机不走,就会引起航班的取消和延误,整个飞机航线就无法循环下去。

4)别说是一个旅客,就算是没有旅客,也要起飞,而且机组人员一个
都不能少,因为在成都有等待起飞的旅客。

5)至於旅客在飞机上的抽奖中奖了,等於飞机是免费的,也是正常的,毕竟飞机空机回去成都,也是跟免费拉一个旅客成本一样!
2、我打算:
也会照飞不误,一是出於经济上考虑,二是出於诚信上考虑!
3、启示:1)对於一个服务业来说,不可能每次业务活动都能盈利,长远总体盈利水平有保障即可。

2)航空公司可以通过机票打折来吸引乘客,或者按市场需求减少某些航班,来增加飞机的满座率。

3)在不强调目的地有旅客带运输的情况下,航空公司之间应该建立一个联盟。

当南航出现这种情况。

应急小组马上启动。

联系深航、中航、北航等航班是否在最近的时间内有航班,将该乘客调整到联盟内的其他航班上。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