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七

2013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七

2013年度语文中考模拟试卷七一、积累运用(34分)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在任何一种博大的辉煌背后,都yǎn藏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苦痛和艰辛。

也许正因为这苦痛和艰辛,那辉煌才更令人敬yǎng、向往和尊崇。

就像我们的生命,是必得要经历漫长的跋shè和坎坷,才能到达那风光迷人的峰diān。

而那峰顶,也只有经过期待和失望的磨砺,才会更加美丽迷人。

2.根据下面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

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4分)“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似乎应于某种召唤.万物此刻赶集似的奔赴一场生命的盛宴。

燕子与人之间就有这样一个约定,秋去春回,人们开始念叨它们时,耳边分明响起那的声音,抬头一看,它们回来了,并向人们致以的问候,人们便有充分的信心进行农事活动。

此时,乌黑光滑的燕子多像天空的眼睛啊,它们的飞翔,利落地剪裁着春风。

它们的飞翔又不失,使得天空也有了神采。

A.简洁明快 B.宽心 C.熟悉 D.妩媚动人3.修改病句,请在原句上改正(4分)(1)对于那些无视交通规则的人,难道不应该不受到责备吗?(2)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4.根据提示默写。

(共6题,1-4题必做,5、6两句选一题作答)(7分)(1)江山如此多娇,。

(毛泽东《沁园春·雪》)(2),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3)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4)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的名句是,⑸《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⑹《使至塞上》中描写大漠落日的雄浑诗句:,。

5.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3分)山间的清泉,你何必与遥远的大海比浩瀚呢?你自有你的清纯。

路边的小草,你何必与伟岸的大树比挺拔呢?你自有你的执着。

,?。

6.名著阅读(5分)“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的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本前,是平等的。

”(1)这段话出自哪位小说主人公之口?这部小说的作者是谁?(2)请为这部小说的女主人公写一段颁奖词(60字左右)7.综合性学习(7分)近些年来,各地兴起了过洋节的热潮:圣诞节、情人节……商家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丰富多彩的促销活动,到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而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如七夕、腊八等在年青一代的心目中已经渐渐淡化了,过得冷冷清清。

为了加深大家对传统节日的感情,班长决定举办“传统节日知多少”主题班会。

下面是班会的活动内容,请你参加。

(1)假设你是主持人,请你为本次活动写一段开场白。

(40字左右,2分)(2)请写出一个你熟悉的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对联或诗句。

(2分)(3)请简要介绍在你的家乡人们是怎样过这个节日的。

(40字左右,3分)二、现代文阅读(33分)(一)生命与气候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

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

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

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

当时的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切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

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

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

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

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

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水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

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

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

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过去约40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

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

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有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需要。

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

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

8.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

(3分)9.请写出本文的说明顺序。

采用这样的顺序与说明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10.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本文主要运用的两种说明方法。

(4分)11.本文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词语“果真如此”不能删去的理由是什么?(4分)12.联系本文内容,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说说今后若干年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

(4分)(二)古典之殇①王开岭(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生存视野中却杳无了。

(2)众所周知,古典诗词中到处弥漫着飞卷如席、如诉如泣的盛大雪况:“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像我等而立之辈。

虽未历沧海桑田的大变迁,但儿时作文里的“雪”气还是蛮足的,好歹也目睹过那让人隐隐动容的“千树万树梨花开”吧。

可现在的孩子们呢?当他们捧着课本吟诵那莫须有的“雪花大如席”时,他们的情感体验是苍白的。

而未来的孩子,该不会把头探进冰箱里去体验雪滋味吧?(3)没有雪的冬天,还配得上叫“冬”吗?(4)立在常年断流的黄河岸边,满目是干涸及河床爆裂的景象。

感受到的是缺水的焦渴和唇燥的干燥。

面对此情此景。

今天的孩子又如何模拟得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之势?又怎能打捞起一千年前太白心中的那份感动与豪迈?现在的孩子,除了怀疑古人的夸张与信口开河外,是否会得出“文学就是扯谎与胡扯”的结论呢?(5)有时候想,今天的少年人可真够不幸的。

(6)或许在不久之后,这般猜测语文课的尴尬亦不为过吧——(7)一边是秃山童岭、雀兽绝迹,一边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脆音琅琅I一边是泉涸池干、枯禾赤野,一边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一遍遍抄写;一边是暴尘浊日、黄沙漫卷,一边却勒令孩子体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盛况……何等艰苦何等难为的遥想啊!明明那“古典场景”早已荡然无存,眼下找不到任何参照和对应,却还要晓生们硬硬地抒情和陶醉一番。

这不是荒唐是什么!不是悲怆是什么!(8)古典场景的流失,不仅意味着生存资源之一的自然风物的流失,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失。

在不久的未来,那些对大自然丧失原始记忆和想像力的孩子,最终将对那些古典美学价值彻底地“不知所云”、“如盲摸象”。

(9)总之,古典场景的流失,意味着未来甚至包括今天的阅读中,将再也找不见那些珍贵的古典美学元素。

难道人类不应为此悲痛吗?(10)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鲜泽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瞳仁里被硬硬撕掉,被生生撤消?多少诗词风景成为了追远的绝版?那沾有她们最后体温的文学辞章。

既属不朽之经典,更是幽怨的悲歌……你,听到那哭声了吗?(1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在抚摸这些《诗经》句子的时候。

为这些素朴的句子所传递的美丽而泪流满面。

内心更有一份隐隐作痛。

因为就在模拟那份远古“现场”的同时,我骤然被一个念头惊醒:她已永远不属于我们了。

(12)今天阅读《诗经》等古典文本时,我们已经,难以真正走进古典的灵魂。

与古典作了永别。

难道人类不应为此哀悼吗? (略有删改)【注释】①殇:原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

13.阅读(6) - (7)两段,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

“尴尬”一词的含义。

(3分)14.比较原句与改句,你认为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简要说明理由。

(4分)原句: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鲜泽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瞳仁里被硬硬撕掉,被生生撒消?多少诗词风景成为了遥远的绝版?改句:多少珍贵的动植物、鲜泽的生态活页以及诗词风景都逐渐消失了。

15.本文“古典之殇”中的。

“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上文内容从两个方面具体回答。

(4分)16.近段时间来,不少学者在探讨“故乡的沦陷”,读了本文后,对于这个话题你有什么自己的想法?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三、古诗文鉴赏(4分)送友人薛涛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17.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的景象。

(2分)18.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四、文言文阅读(19分)(一)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枬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

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荆之地方.五千里()(2)子墨子九距.之()(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4)虽.杀臣()20.翻译下列句子:(3分)新课标第一网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21.当公输盘黔驴技穷之后,说“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而墨子也说“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