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bǔsuàn zǐ)北宋时盛行此曲。
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慢曲”。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
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
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本首词属于小令,因模仿民歌,所以有民歌的风味,又应经文人之手,而同时有构思精巧,深婉含蓄的特点。
本调四十四字,前后两阕,均四句而两韵;通体,各句第一字均平仄不拘。
第一二句句法,俱为上一下三,中加一衬字。
第三句与《擣链子》第三句同。
末句五字,仄仄平平仄,与《雨霖铃》末句同。
后半阕依此类推。
【词律】引毛氏云:“骆义乌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
”又云:“按山谷词‘似扶着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
”又因秦观词有:“极目烟中百尺楼”之句,故【图谱】删﹝卜算子﹞而名﹝百尺楼﹞;然﹝卜算子﹞之名,得知较早也。
又名《缺月挂疏桐》、《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
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卜算子绰号。
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词家遂取以为名。
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取卖卜算命的意思。
宋教坊演为《卜算子慢》,双调八十九字,仄韵。
参阅《词律》卷三、《词谱》卷五。
另有《卜算子》曲牌名,属南曲仙吕宫。
字数与词牌半阕同。
用作引子李之仪《卜算子》(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也有一体单押入声韵。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韵)。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韵)。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翻译: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下游。
天天想念你却见不到你,共同喝着长江的水。
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
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样,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互相思念的心意。
赏析:词以长江起兴。
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
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隔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三、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
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
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
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
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
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
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
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
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
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
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之时。
此词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写到这里,词人翻出一层新的意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
“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
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一脉遥通。
全词以江水为抒情线索。
悠悠长江水,这样一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
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
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江头江尾的遥隔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
同住长江边,同饮长江水,却因相隔两地而不能相见,此情如水长流不息,此恨绵绵终无绝期。
只能对空遥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负相思情意。
语极平常,感情却深沉真挚。
设想很别致,深得民歌风味,以情语见长。
这首词的结尾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的友谊,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
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
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友谊与期待的见证。
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
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
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
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释放后被贬谪黄州时所作。
词作动、传神地描绘了孤雁的形象,它孤傲、自甘寂寞,正反映了作者幽愤寂苦的心情。
黄庭坚称其“语意高妙”、“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严蕊《卜算子不是爱风尘》不是爱红尘,似被前缘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严蕊,女,原姓周,字幼芳,南宋中叶女词人。
出身低微,自小习乐礼诗书,沦为台州营妓,改严蕊艺名。
善操琴、弈棋、歌舞、丝竹、书画,学识通晓古今,诗词语意清新,四方闻名,有不远千里慕名相访。
南宋淳熙九年(1182),台州知府唐仲友为严蕊、王惠等4人落籍,回黄岩与母居住。
同年南宋淳熙九年(1182),浙东常平使朱熹巡行台州,因唐仲友的永康学派反对朱熹的理学,朱熹连上六疏弹劾唐仲友,其中第三、第四状论及唐与严蕊风化之罪,下令黄岩通判抓捕严蕊,关押在台州和绍兴,施以鞭笞,逼其招供。
严说:“身为贱妓,纵合与太守有滥,科亦不至死;然是非真伪,岂可妄言以污士大夫,虽死不可诬也。
”此事朝野议论,震动孝宗。
南宋淳熙九年(1182),朱熹改官,岳霖任提点刑狱,释放严蕊,问其归宿。
严蕊作《卜算子》:“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岳霖判令从良,被赵宋宗室纳为妾。
全词和婉自然,寄喻颇深,反映了作者堕落“风尘”的不幸遭遇与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刘克庄《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片片蝶衣轻,①点点猩红小。
②道是天工不惜花,③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工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释】①蝶衣:形容海棠花瓣轻盈如蝴蝶双翅。
②猩红:似猩猩血的深红色。
(宋)陆游《花下小酌》诗:“柳色初深燕子回,猩红千点海棠开。
”③天工:即天公,大自然。
(宋)黄庭坚《蜡梅》诗:“天工戏翦百花房,夺尽人工更有香。
”【译文】海棠花片片如蝶翅那样轻盈,小花朵朵如血液一样鲜红。
如果老天爷不爱她,为何给她这千娇百媚的颜容。
晨看树上海棠花儿繁茂,夕看枝头海棠花儿已稀疏减少。
如果老天爷真心爱她,如何总用风雨将她侵扰。
【赏析】本篇虽无题,但可以确认为咏海棠的词,题目叫“惜海棠”。
因为:第一,在刘克庄的词集中,有两首连在一起的咏海棠的《卜算子》,“惜海棠”这个题目已标在第一首的词牌下,本篇是第二首;第二,从描写内容上来看,本篇是承前一首之意,惋惜海棠的凋谢。
全词构思精巧,造语清丽自然,状物近于白描,不假雕饰而花的生色真香即在如今。
而同时词的上下片的后两句透露出耐人寻味的禅机哲理,这表明本篇并非纯然咏物之作,其中有高远的寄托。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
莆田(今属福建)人。
以荫入仕,理宗淳佑六年(1246)赐进士出身,官至龙图阁学士。
工诗,为江湖派重要作家。
词学辛弃疾,喜作壮语,词笔豪荡奔放,慷慨激越。
有《后村先生大全集》。
词集名《后村长短句》,或称《后村别调》。
夏完淳(明)《卜算子断肠》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
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
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译诗】风雨将春天送走了,飞雪又把春光迎来。
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告。
待到山花开满大地时,梅花就在花丛中欢笑。
【赏析】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
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
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
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
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
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
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来,漫天大雪将春天迎了回来。
•哪怕县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拔。
•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
•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
诗人这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
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
•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
下阕,诗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为我们送来春的讯息。
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
梅花,它在诗人眼中是一名战士,•它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
•这一形象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
诗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为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它已从一个中国革命者成为一名世界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