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卜算子》以及填词入门

《卜算子》以及填词入门

卜算子(bǔsuàn zǐ)北宋时盛行此曲。

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慢曲”。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

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

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本首词属于小令,因模仿民歌,所以有民歌的风味,又应经文人之手,而同时有构思精巧,深婉含蓄的特点。

本调四十四字,前后两阕,均四句而两韵;通体,各句第一字均平仄不拘。

第一二句句法,俱为上一下三,中加一衬字。

第三句与《擣链子》第三句同。

末句五字,仄仄平平仄,与《雨霖铃》末句同。

后半阕依此类推。

【词律】引毛氏云:“骆义乌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

”又云:“按山谷词‘似扶着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

”又因秦观词有:“极目烟中百尺楼”之句,故【图谱】删﹝卜算子﹞而名﹝百尺楼﹞;然﹝卜算子﹞之名,得知较早也。

又名《缺月挂疏桐》、《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

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卜算子绰号。

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词家遂取以为名。

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取卖卜算命的意思。

宋教坊演为《卜算子慢》,双调八十九字,仄韵。

参阅《词律》卷三、《词谱》卷五。

另有《卜算子》曲牌名,属南曲仙吕宫。

字数与词牌半阕同。

用作引子李之仪《卜算子》(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也有一体单押入声韵。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韵)。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韵)。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翻译: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下游。

天天想念你却见不到你,共同喝着长江的水。

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

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样,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互相思念的心意。

赏析:词以长江起兴。

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

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隔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三、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

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

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

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

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

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

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

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

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

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

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之时。

此词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写到这里,词人翻出一层新的意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

“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

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一脉遥通。

全词以江水为抒情线索。

悠悠长江水,这样一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

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

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江头江尾的遥隔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

同住长江边,同饮长江水,却因相隔两地而不能相见,此情如水长流不息,此恨绵绵终无绝期。

只能对空遥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负相思情意。

语极平常,感情却深沉真挚。

设想很别致,深得民歌风味,以情语见长。

这首词的结尾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的友谊,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

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

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友谊与期待的见证。

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

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

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

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释放后被贬谪黄州时所作。

词作动、传神地描绘了孤雁的形象,它孤傲、自甘寂寞,正反映了作者幽愤寂苦的心情。

黄庭坚称其“语意高妙”、“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严蕊《卜算子不是爱风尘》不是爱红尘,似被前缘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严蕊,女,原姓周,字幼芳,南宋中叶女词人。

出身低微,自小习乐礼诗书,沦为台州营妓,改严蕊艺名。

善操琴、弈棋、歌舞、丝竹、书画,学识通晓古今,诗词语意清新,四方闻名,有不远千里慕名相访。

南宋淳熙九年(1182),台州知府唐仲友为严蕊、王惠等4人落籍,回黄岩与母居住。

同年南宋淳熙九年(1182),浙东常平使朱熹巡行台州,因唐仲友的永康学派反对朱熹的理学,朱熹连上六疏弹劾唐仲友,其中第三、第四状论及唐与严蕊风化之罪,下令黄岩通判抓捕严蕊,关押在台州和绍兴,施以鞭笞,逼其招供。

严说:“身为贱妓,纵合与太守有滥,科亦不至死;然是非真伪,岂可妄言以污士大夫,虽死不可诬也。

”此事朝野议论,震动孝宗。

南宋淳熙九年(1182),朱熹改官,岳霖任提点刑狱,释放严蕊,问其归宿。

严蕊作《卜算子》:“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岳霖判令从良,被赵宋宗室纳为妾。

全词和婉自然,寄喻颇深,反映了作者堕落“风尘”的不幸遭遇与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刘克庄《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片片蝶衣轻,①点点猩红小。

②道是天工不惜花,③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工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释】①蝶衣:形容海棠花瓣轻盈如蝴蝶双翅。

②猩红:似猩猩血的深红色。

(宋)陆游《花下小酌》诗:“柳色初深燕子回,猩红千点海棠开。

”③天工:即天公,大自然。

(宋)黄庭坚《蜡梅》诗:“天工戏翦百花房,夺尽人工更有香。

”【译文】海棠花片片如蝶翅那样轻盈,小花朵朵如血液一样鲜红。

如果老天爷不爱她,为何给她这千娇百媚的颜容。

晨看树上海棠花儿繁茂,夕看枝头海棠花儿已稀疏减少。

如果老天爷真心爱她,如何总用风雨将她侵扰。

【赏析】本篇虽无题,但可以确认为咏海棠的词,题目叫“惜海棠”。

因为:第一,在刘克庄的词集中,有两首连在一起的咏海棠的《卜算子》,“惜海棠”这个题目已标在第一首的词牌下,本篇是第二首;第二,从描写内容上来看,本篇是承前一首之意,惋惜海棠的凋谢。

全词构思精巧,造语清丽自然,状物近于白描,不假雕饰而花的生色真香即在如今。

而同时词的上下片的后两句透露出耐人寻味的禅机哲理,这表明本篇并非纯然咏物之作,其中有高远的寄托。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

莆田(今属福建)人。

以荫入仕,理宗淳佑六年(1246)赐进士出身,官至龙图阁学士。

工诗,为江湖派重要作家。

词学辛弃疾,喜作壮语,词笔豪荡奔放,慷慨激越。

有《后村先生大全集》。

词集名《后村长短句》,或称《后村别调》。

夏完淳(明)《卜算子断肠》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

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

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译诗】风雨将春天送走了,飞雪又把春光迎来。

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告。

待到山花开满大地时,梅花就在花丛中欢笑。

【赏析】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

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

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

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

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

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

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来,漫天大雪将春天迎了回来。

•哪怕县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拔。

•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

•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

诗人这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

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

•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

下阕,诗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为我们送来春的讯息。

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

梅花,它在诗人眼中是一名战士,•它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

•这一形象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

诗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为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它已从一个中国革命者成为一名世界革命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