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方式探索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方式探索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方式探索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需要新形式。

阅读是实现审美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基本的形式,阅读使审美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成为可能。

怀古诗词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带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时代性,抒发的思想感情是作者对现实关系的一种反映,具有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审美方式;阅读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深刻变革、中西文化的碰撞,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许多大学生的政治意识逐渐淡薄。

不少大学生青睐通俗甚至低俗的文化现象,崇尚实际,拒绝说教;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对“祖国”和“人民”这些神圣崇高的概念反应淡漠。

这些消极现象反映了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冲突,也凸显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荣辱观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但笔者认为,针对大学生的接受特征,采用审美的教育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审美方式很多,本文主要从阅读的角度切入对审美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以研究。

一、阅读是实现审美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基本形式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1.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必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要求青少年要辨清是非、美丑、善恶,成为国家建设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更应该接受党和国家的教育,成为一代既有科学知识,又有高尚道德风貌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高尚道德风貌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具体的内容、系统的规定和要求,它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辟概括,又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2.阅读是审美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基本形式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发展或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和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

”通过灌输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经验证明,效果不好;应该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接受特征,有针对性地用美的文化吸引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阅读是大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审美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基本的形式。

当代社会阅读载体、阅读趣味伴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
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重要的不在于怎么读,而在于读什么。

阅读的功利化,使许多大学生读书的心态变得浮躁和急功近利。

流行的网络阅读对阅读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筛选信息就是对大学生的一个重要考验。

我们可以利用大学生喜欢阅读的特点,指导他们阅读,使他们在愉快的阅读中受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熏陶。

3.阅读可以发挥文学的教育功能
文学最主要的功能是审美,文学教化是一种审美教化。

文学教育以文学为本质,在文学阅读、接受和传播中感受文学中蕴涵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从教育的目的出发,以文艺为武器,寻找到以人为本的突破口,让大学生在文学的世界中,由表及里地进行对话和沟通,从中受到鼓舞,开拓思维,激发情感,增加艺术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提高审美情趣,同时获得美的教育,教育大学生崇尚真善美,知荣明耻。

要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学阅读活动为载体,推动并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良好的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自觉地抵制庸俗、低俗的文化内容,能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文化现象和社会风气,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二、解读大学生的阅读
接受美学理论是一种文艺理论批评方法,但笔者认为,可以用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接受特征,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阅读有价值、有意义的作品,达到提高其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的目的。

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不能由作品自身实现。

1.对当代大学生实施审美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可行性
读者在接受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反应,而是主动地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

一方面,文本的“空白”召唤读者进行想象和填充;另一方面,“召唤结构”又决定了解读的自由度和意义阐释的可能范围。

大学生阅读时,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读者变革自身的过程,是受作品潜在功能影响的过程,产生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反应,取决于作品的性质。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按照自己的生活经历的特殊性、艺术修养、艺术趣味、个人气质、倾向和兴趣、教养和理想来感受、体验、解释和理解一部作品。

从影响美学的角度看,读者在接受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认识,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读者的感受与思维方式,影响到他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影响到他对社会行为的看法。

这种影响过程既是一个心理过程,却又不完全体现在个人的内心,而是要转移到社会上去,即由个人影响转变为社会影响。

2.大学生的阅读趣味
大学生的阅读趣味表现出明显的指向性。

大学生大都专注于阅读专业书籍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参考书。

大学生还会根据个人兴趣,广泛涉猎课外书刊。

由于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使得大学生有强烈的学习需求。

大学生对国外学术
著作、文学作品、国际知识以及国外文化方面的书籍普遍感兴趣。

大学生会求助于阅读,解决各种各样的生理和精神上的问题[2]63。

朱光潜先生说:“如果一件事物叫你觉得美,它一定能在你心目中出现一种很具体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必定能在霎时间霸占你的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领略它,以至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

”有了这种美感经验,大学生很容易接受正确的荣辱观。

3.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加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大学生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较强,大学生情感浓烈,热情奔放,情绪变化大,但他们在师长面前往往会掩饰、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不愿轻易表现出自己的真实心理状况。

大学生的成就和赞许动机强烈,逆反心理较强。

作品是大学生的阅读对象,重要的是在大学生与作品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学生积极去响应“召唤”,去“填空”。

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和激发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从作品中提出问题,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就是对作品的理解。

“文学接受由于所具有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本性和感性、形象性的活动方式,便决定了它和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部心理,就特别具有深刻、多样与普遍性的联系”[3]183。

多元化的审美空间给大学生审美提供了多种选择,阅读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的优势。

教师要坚持学习和善于学习,推荐网络或平面媒体中的优秀作品给学生阅读,不一定是经典的作品,而是要学生感兴趣的读物,然后和学生一起探讨作品的价值所在,一起批判作品中揭露的好逸恶劳等不良习惯,倡导热爱祖国、勤劳勇敢等优良品质。

三、阅读咏史怀古诗词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
历代文人志士所写的咏史怀古诗,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动人的议论、富于情韵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的哲理意蕴,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非常重要的珍品。

怀古诗词是诗人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期以及历史地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中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的评论,抒发的感慨,以达到寄托哀思、借古喻今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