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单元写作训练《学会观察生活》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写作训练《学会观察生活》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写作训练:《学会观察生活》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用文字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养成观察自然、社会生活的习惯。

3.从名家名篇中学习观察与写作,体会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叶圣陶曾经说:“事物的材料原都摆在我们面前,并不隐藏,可是我们要收得事物的材料,却非观察不可。

自然界的事物森罗万象,互相混合着,我们要写某事物,先得把某事物从森罗万象中提出来看……这些都是观察的工夫。

”这就是说,我们身边的自然与社会,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假如我们只是习以为常,并没有细致真切地去观察过,那就并不能真正构成我们的经历、体验和认识,也就不能成为写作的源泉。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观察,观察生活,让我们写作的源泉活起来。

二、方法指导
①找寻有情感体验的生活片段。

师:莫言说:“起初……(我)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可见五光十色的生活才是写作的矿藏。

可是一些同学明明脚踏富矿,却浑然不觉;还有一些同学明知富矿所在,却不知如何开采。

我们就先一起来找寻一下大家的“宝库”吧!
小组交流,分组讨论:回忆自己有特殊情感体验的经历,将事情经过叙述出来,例如欢喜、崇敬、失望、忧伤、孤独、害怕等
全班交流。

师:我们已经将埋藏在我们内心的宝藏找到了,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把他挖掘出来,力求更加深入和完整,我们一起来学习观察的具体方法。

②学会观察
师:观察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和大家分享吗?
明确:
1.观察要讲究顺序,不能颠三倒四。

例:《雨的四季》一文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观察到的不同季节的雨景。

2.观察要从整体到局部,从表面到深层。

例文一:
进来一位青年教师,短短的头发,戴着一副眼镜。

上身穿一件衬衫,脖子上系着一条领带,下身穿着长裤,脚穿一双皮鞋,个子中等,圆脸,皮肤黑白一般,长得有点胖。

他就是我们的班主任。

点评:观察顺序混乱,没有由表及里。

例文一(修改):
进来一位青年教师,个子中等,身材微胖。

圆圆的脸上戴着一幅黑框眼镜,镜片上闪烁着五六个圈儿。

他总喜欢穿一件白衬衫,干干净净,一条黑色的裤子总是光滑整齐没有褶皱,配上油光锃亮的黑皮鞋,透露出老师的严谨与认真。

课堂上,他总是滔滔不绝,讲到得意之处,圆脸上会露出两个深深的酒窝。

可有时,好像换了一张脸,铁青的,冒出几根筋,在颤
抖,那一定是有人违反了纪律。

他就是我们的班主任。

3.抓住细节,概括特点。

师:请找出下列文字中的细节描写,说说写出了事物怎样的特点?
例1:
春天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太阳是红艳艳的,天空是湛蓝的,树枝是嫩绿的,美丽的迎春花是淡黄的。

最爱春天的是画家,因为画家总是在描绘春天。

春天是世界上一切美的融合,一切色彩的汇总。

如果四季四农夫,春就是最快乐的那个。

他会一边耕种一边唱歌,他会轻声细语和你讲话,他会默默无闻滋润大地。

风,轻轻地吹;枝叶,悠悠地动。

明媚的阳光,洒在身上,那是春姑娘的风采。

例2:
黄昏时分,天黑压压的一片,乌云在翻滚着,仿佛在积蓄力量,等待暴发。

终于
雨来了,铺天盖地的,夹着风声,带着雷鸣。

闪电也如同一把利剑,划破了天空,那
道闪亮的圆弧,从云间一路奔下,直到天的边缘,霎时,照亮了灰暗的天空。

虽然十
分短暂,但却光明。

雨加剧着,闪电同样加剧着。

突然,它又再次现身了,放射出更
为强烈的光芒,如一把利斧,劈开了云雾。

光芒,只是一瞬间,却足以照亮整个大地。

例3:
远远望去,三五成群、五个一伙,那白的如雪,红的似火,黄的像金。

在微风的
吹拂下,她们摆动着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

再走近菊花群,就连空气中也弥漫了沁
人心脾的香味儿,令人心旷神怡。

那一片片菊花花盘微微低垂,像一个个妙龄少女中,
美丽而又害羞,默默不语地低下了头。

小结:所以我们知道了,观察的时候我们要讲究顺序,要从整体到局部,从表面到深层,要抓住细节,概括特点。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多篇名家观察而来的写景作品,这些作品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有所借鉴。

③向名家学习,从名篇借鉴。

1.多种修辞的运用。

例如:《春》中比喻手法的运用;《济南的冬天》中比拟手法的运用等
2.形容词、名词等的运用。

小结:
师:找寻生活中有特殊情感体验的片段,运用恰当的观察方法,借鉴名家名篇,相信你们的作文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写作实践中,有三个写作片段,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完成写作练习。

板书:
学会观察生活
①找寻“宝藏”讲究顺序
②学会观察整体到局部,表面到深层
抓住细节,概括特点
③向名家学习(词语的运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