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利琼会计学原理笔记
资本公积——非收益形成的内部积累。股本的溢价发行是形成资本公积的很重要的途径。
盈余公积——因为收益形成的内部积累。
未分配利润 某公司在 2001 年注册资本 70 万,借入资金 30 万。公司资产 100 万,其中负债 30 万,实收资本 70 万。 净资产=资产-负债=100-30=70 万元,此时还没有利润积累,净资产全部是所有者投入。 利润按照财务制度需要进一步分配:一定比例的所得税、按照一定的利润提取盈余公积、按照一定的比 例向投资者分配,剩余的是未分配利润。 净资产=实收资本+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利润积累和原始投入是净资产的来源。 (四)收入(revenue)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按照债权发生制来确定收入的归属期。 收入增加必然引起资产增加或者债务减少。收入增加并不意味着有现金流入。 经常性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非经常性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 (五)费用(expense) 日常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以权责发生制来确定费用的归属期。费用会引起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 费用的发生不一定会导致资金的流出。发生的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费用的分类————主营业务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 (六)利润(profit)——盈利、损益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包含利润)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利润————利润的积累会增加资产 利润 = 收入 - 费用 资产 + 费用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收入 资产 == 权益,这里权益是债权人权益和投资者的权益 资金——资金的存在形式;负债 + 所有者权益——资金的来源 这是研究的同一笔资金的两个侧面。 经济业务的类型——资金周转运用、资金来源变化、资金进入企业、资金退出企业 ①资金周转运用型业务 资金在资产形态之间相互转换的业务。只会导致资产内部结构的变化,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无关。 “同类一增一减”,这里是资产类,只牵涉到会计恒等式的左边,这不会改变会计恒等式的成立。 ②资金来源变化型 资金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转换的业务。 一种负债增加,一种负债减少——向银行贷款 20 万,偿还欠 A 厂的货款。 一种负债减少,一种所有者权益增加——A 厂欠 B 厂的 50 万货款转成了 B 厂在 A 厂的投资。 一种所有者权益增加,而另一种所有者权益减少——将 80 万的资本公积转为股本 一种所有者权益减少,一种负债增加——股东 A 抽走投资 30 万,下个月付清其投资款 “同类一增一减”,这里的是权益类。 ③资金进入企业 资产和负债、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的业务 负债增加、资产增加——向银行贷款 20 万,存入银行 所有者权益增加、资产增加——A 公司向 B 投资一机器,价值 90 万 “异类同增” ④资金退出企业 资产和负债、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的业务 负债减少、资产减少——偿还银行贷款 20 万 所有者权益减少、资产减少——股东抽走投资 80 万 “异类同减” 会计方程式是恒等的!!任何业务的发生都不会影响会计方程式的恒等。
企业控制和拥有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房子、办公用品、债券等等。
资产可以是实物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必须能够以货币计量的。
资产的分类——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
流动资产——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预付款、存货、短期投资、待摊费用……在一个营业周期内
变现或者耗用。
长期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长期待摊费用……
负债——债权人权益
债务的结构——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流动负债——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预提费用……
长期负债——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应付债券……
(三)所有者权益(owner's equity)
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即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
很多时候所有者权益就是净资产。
第三节 会计假设和一般原则 会计假设——会计的一般前提,这是对会计赖以活动的客观环境所作出的基本设定。 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价假设这是会计学的 4 大假设。 ①有独立的资金,有地理的经营活动,实行独立的核算的便是会计主体。 主体假设——你是 A 厂(部门)的会计,你只需要反应 A 本身的经济活动。对会计的活动空间做出了人 为的限制。 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本身是没有空间范围限制的。这样就可以将企业之间、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进 行区分。 ②会计核算应该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常用的折旧方法便隐含了持续经营假设。 ③会计分期假设——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 把连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一段段的。 一般会计分期分为会计年度、中报(月报、季报、半年报)。 ④货币计价假设——会计核算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同时假定币值不变。 理论上我们拥有无穷种计量单位。在人类活动的早期,计量单位是非常丰富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就现在而言货币是最普遍和最实用的计量手段。而且我们假定货币的购买力是不变的。 其实很多资源都是没办法用货币来量化的。人力资本、品牌价值、市场网络这些都是没法用货币来量化 的。非货币化的信息是没法反映在报表中的。
第四节 会计对象 会计的研究内容和工作对象——企业的经济活动的流程 投资人、债权人——>货币资金——>原材料、固定资产——>产品(原材料消耗、固定资产折旧,人工 费和其他费用)——>销售,获得货币资金——>投资人、债权人,补偿生产费用
第二章 会计科目和账户
第一节 会计要素
对会计研究对象的具体分类就是会计要素。
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活动的空间、时间、计量单位等不确定条件进行人为的约定。 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原则——6 条 ①客观性原则——真实、准确、可验证的,每次记账要有原始依据、有凭证的。 ②相关性原则——既要完整,又要杜绝信息垃圾。 ③一贯性原则——会计政策和方法要保持相对稳定。频繁变动会计方法会导致企业经营状况从时间纵向 看来,缺乏可比性。这样会实现企业偷税漏税、粉饰财务成果这些目的。如果确需变更,企业需要披露 变更的事实和理由。 ④可比性原则——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要有可比性。这些企业需要有相同的会计政策和方法。 ⑤及时性——及时收集、处理和披露会计信息。 ⑥明晰性——易于理解和应用。这对于上市公司的股东是很有好处的。 会计要素的确定计量方面的原则——4 条 ①权责发生制(应收应付制)——延期付款、预收货款等问题,收入的确认计量方式不同会带来各个月收 益的不同。费用摊分问题也会碰到这个问题。收付实现制(按照收付现金的时间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归 属期)VS 权责发生制(以应付应收为标准来确定收入与费用的归属期)。 例如:某公司 2001 年 1 月份预付全年广告费 12 万元 收付实现制: 1 月份账务: 银行存款 -12 万元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这就是会计的 6 大要素。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应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资产负债表要素)
Hale Waihona Puke 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时点上的财务状况。
收入——费用——利润————反映财务成果的会计要素(利润表要素)
利润表反映的是时段内公司的财务成果。
(一)资产(Asset)
净资产= 资产 - 债务 (余剩权益),债权人的权益优先于所有者权益。
由原始投入和利润积累构成。实现利润,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发生亏损,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股东投资
股东分红
捐赠
所有者权益
抽走投资
收入
投入资本
费用
资本
资本公积
所有者权益
盈余公积
留存收益
未分配利润
投入资本——又叫实收资本,是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
营业费用 +12 万元 权责发生制: 1 月份账务: 银行存款 -12 万元
待摊费用 +12 万元 权责发生制与企业的现金流量并不是一回事。 利润报表上的利润量与现金流量并不是一致的。 收入实现制能清楚的显示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现金流量问题。正是由于权责发生制的这个缺点,便需要我 们编制现金流量表来弥补。 权责发生制是确认费用和收入的确认和分配问题。 ②配比原则——收入和费用在时间和因果上是一致的。而且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 解决利润的确认和分配问题。 ③历史成本原则——各项资产应该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在折旧时也是按照历史成本来折旧的。 这可能会扭曲资产的现时价值。 ④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收益性支出只涉及当期;而资本性支出会涉及多个会计期 间。 资本性支出形成一种资产。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损益。 大额的广告费都是计入收益性支出的。 修订性惯例——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①谨慎性——面临不确定因素时,稳健的、悲观的看待问题;尽量不高估资产和收益,尽量不低估负债 和费用。 按照谨慎性原则,很多时候需要对历史性计价提出修正。 ②重要性原则——重要的经济业务需要选择较为详细的方法来处理,在报表中单独反映;较为不重要的 经济业务,选择简单的方法来处理,在报表中合并反映。 重不重要不能仅看金额,还要看这个业务与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是否相关。 ③实质重于形式——租赁的资产,租赁人控制使用着该资源,租赁人资产要相应的增加。
流动资产是用来偿还短期债务的源泉。
现金
购买原材料
在产产品
收取货款
销售产品
长期资产——其价值是通过折旧、摊销的形式进入各期的费用,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无形的。包括: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其他资产
(二)负债(liability)
企业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者劳务偿付的债务。
债务是一项经济责任,需要用资产或者劳务来偿还。情场债务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
第三节 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 什么是科目? 需要对 6 大要素进一步分类。会计就是研究企业的资金运动,也就是这 6 大要素的变化。 资产——银行存款、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如此等等,每一种要素按照会计科目就细分出很多科目。 收入和费用归成一类,也就是损益类。 各个科目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一个科目只是某一个内容的名称而已。 会计科目不允许交叉和遗漏。 划分会计科目是需要考虑对内、对外提供信息的需要,还需要考虑节约会计工作。 《会计制度》中统一规定了会计科目名称,但是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增设、减少和合并一些。 一级科目——二级科目(子目)——三级科目(细目),这是将科目进一步细分的一种方法。 二 、 账户(account)——用来记账的一种实体工具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来开设的,形式不限,本身也在发展。 账户结构——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在的账户结构已经非常格式化了。 丁字账户、T 型账户——简化的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