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仙脉阐宗

仙脉阐宗

仙脉阐宗繄自剑之肇基也哉于元始天尊,本乎先天一气之意,则乎木性之曲直,火功之锻炼,土性之浑厚,金质之刚柔,水德之清决,因以象形制器,会意剑法,而剑甫成,以为形。

彼时分九宫九式,九九共络而成,八十一式而已。

嗣传于盘古氏,以降之伏牛氏,遂分门别式,立意传真,亦宗三一一三之旨,剑仪殆备。

后又传之唐李靖、李谪仙等。

当太宗之时,剑术大兴。

善斯技者,精而且备。

自唐以后,越宋元二代之久,虽精于外功者不少,能行内功者几希。

历于明初元末间,有毕坤者,字云龙,于韶龄之年,得异授于伏牛氏,因以遁于川之南山水莲洞。

昼则采薪以自食其力,夕便内外兼修。

如此者百余载,而神坠形爽,周游宇中。

又阅百余载,始缘遇得以融神超脱。

由明溯至于今,数百载以来,克以剑术成道,神化之功曾未闻见也。

由斯观之,剑虽微技,其旨趣亦浩渺焉。

是传脉之要诀。

内篇为首。

即由人仙而地仙而天仙之阶梯,可不言而喻也。

今则毕氏复不敢秘其渡迷之宝筏,济世全形之梁舆,更授之于大清北直顺天府,奉先郡邑,西南周口里之仙宗派者,其意将欲继绝学,开后觉于将来也。

特此谨识。

清真玉妙通玄真人心坛敬撰聚云山主许地云敬书阐释:此《仙脉阐宗》非毕云龙所撰。

好似聚云山主许地云所书之。

非许所写,是许之先前之人所作,而著此文之人,已是清代人矣!故此,知道《仙脉阐宗》一文之内,多有不实之处,又多有揭密之言。

之所以如此说,因其不脱那时之人著言立说的托古、托神等俗套。

以便增加其神秘性。

从《仙脉阐宗》一文与《浑元剑经》中的序文、内篇、外篇诸文中的潜词用字,也可以分辨得清楚。

为何此名《仙脉阐宗》。

原来在中国古代的修身诸流派之中,有“修仙了道”一派,即“修真”派。

即修真体道、修真入道、修真合道,以此为宗旨的修行之人,由古及今,是为仙宗一脉。

而此一脉传承之人,又多习剑术、剑道,以内修、外修、内外统一,将练、体、用之精髓合一为“道”之体现,故论“剑道”亦成为此“仙宗一脉”的内容了。

此《仙脉阐宗》即为阐明此意而立的题目。

我们可以从下面的逐段阐释中,会看得更为明白。

【原文】繄自剑之肇基也哉于元始天尊,本乎先天一气之意,则乎木性之曲直,火功之锻炼,土性之浑厚,金质之刚柔,水德之清决,因以象形制器,会意剑法,而剑再成,以为形。

阐释:此段直述:造剑和剑术、剑道的起因。

元始天尊:即是造剑器,创剑术、剑道的先人们。

元始者,初也。

天尊者,大也,大道也。

那些先人们根据天道的五行生克制化的道理,即“木性之曲直,火功之锻炼,土性之浑厚,金质之刚柔,水德之清决”。

按法而造出了剑这一攻防器具。

有了剑这一攻防器械,按其特点,又根据五行之道理,创编了剑术、剑道的练、体、用等一系列功法内容,这从《九要论·五要》论中:今夫捶以言势,势以气言。

人得五脏以形成,即由五形而生气,五脏实为生性之源,生气之本,五脏名为心、肝、脾、肺、肾是也。

心为火,而有炎上之象;肝为木,而有曲直之形;脾为土,而有敦厚之势;肺为金,而有从革之能;肾为水,而有润下之功。

此乃五脏之意,而必准于气者,以其各有所配合焉。

此所以论拳事者,要不能离乎斯也。

······至于生克制化,虽有别论,而究其要领自有统会,五行百体,总为一元;三心四体,合为一气。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到,手战之道皆“本乎先天一气之意”的宗旨是相同的。

“元始为尊”是一致的。

此乃“有从无处生”之说法。

实际上剑器和运用剑器的剑术、剑道的出现,皆源于争斗的实践。

剑器的元始雏形,源于棍棒之器械的改造、进化、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剑术、剑道,是随剑器的出现,先人们在实践争斗中的不断认识总结,而按剑器的攻防特点,逐渐成为系统有效的成规方法,又上升到理论的认识,又以理论指导攻防实践。

攻防实践验证理论。

以实践、理论;理论、实践。

历代先人们不断地在这样循环往复中而形成了剑术、剑道的系统的、完整的定形模式而已。

而传至于今天,可以说,一切传统手战之道的内容,都是历代先人们的智慧的结晶。

其中蕴含着历代先人们血的教训,血的凝聚及智慧的结晶。

故光彩照人,而辉煌于世。

【原文】彼时分九宫九式,九九共络而成,八十一式而已。

嗣传于盘古氏,以降之伏牛氏,遂分门别式,立意传真,亦宗三一一三之旨,剑仪殆备。

后又传之唐李靖、李谪仙等。

当太宗之时,剑术大兴。

善斯技者,精而且备。

自唐以后,越宋元二代之久,虽精于外功者不少,能行内功者几希阐释:九宫九式,共计八十一式之说,乃尊夏朝《连山易》之说法而论。

又依《易》之“洛书”九宫说而立。

此是较早的说法,因有传统手战之道的“一手拆八手、八手破一招”的练、用之拆手破招法,可为之证明。

以后又有遵商朝《归藏易》的八八六十四式之变的说法,其意相同。

皆遵求全而不滥也之意思。

文中“剑之肇基也哉于元始天尊。

······嗣传于盘古氏,以降之伏牛氏”的这段论述之说法,似有不实之处。

这样说,元始天尊、盘古氏、伏牛氏,就成为三个人了。

实际上,元始天尊乃是先天一气、盘古氏是指天地阴阳剖判之事情的,而元始天尊、盘古氏是人格化了的说法,并非指某人。

而伏牛氏,实际上是指写《道德经》的老子。

老子骑青牛西行,途中经函谷关,关令尹喜索求其著说,老子无奈,著《道德经》五千言,送给尹喜,算作出关的“关节费”,这样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而不知其所终。

有尹喜的索求,才有了《道德经》五千言流传于世。

关令尹喜,乃有识见之人。

道家仙宗一派皆称老子为鼻祖,因于此也。

其上述说法,旨在说明,剑术传到伏牛氏遂分门别式,立意传“真”这句话。

因为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样的万事万物的顺生模式。

此又可以说,道生天一、天一生地二,天地之二又生人三,有了天、地、人之三才,演化了我们现在这样地球上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存的万事万物。

这就是三生万物的道理。

其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逆修之法则。

即修真得道、体道的基本法则之确立。

故此文才说:“降到了伏牛氏,遂分门别式,立意传真,亦宗三一一三之旨”。

而“三一一三之旨”正是前面老子所言的“顺生、逆修”之基本法则。

剑仪殆备:说明到了伏牛氏,剑、剑术、剑道,分门别式,立意传真,宗三一一三之旨,几乎达到了完备的程度。

即剑器的制造,剑术的攻防招法之全面,剑道的修真之体、用,及剑术、剑道之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的升华的理论总结,几乎达到了框架结构完美无缺的齐备之程度了。

这一点可以从出土的当时之剑器,和《越女论剑道》一文之精辟的论述,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关于仙宗一脉,后又传到了唐代李靖、李白。

李白号称诗仙,少年曾习剑,自然成为仙班人物了。

当到唐太宗贞观盛世之时,剑术、剑道大兴。

简略介绍如下: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中写道: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耀如羿射九日落,娇如群帝参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剑影声光,似闻如见,精湛的技艺,惊心动魄的气氛,如呈眼前,难怪书法家张旭看了“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

成为一代书法大家了呢!真乃善假借而通神之上悟者。

裴旻为唐时之将领,文宗时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之三绝。

裴旻与幽州督孙佺北伐,为奚所围。

旻舞刀于马上,矢四集,皆迎刃而断。

奚大惊而走去。

裴旻常以刀于战场,而又善舞剑。

唐李冗《独异志》云:裴旻走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下,(直入鞘中,)观者数千人,无不悚怵。

这反映了裴旻剑舞艺术的高超及唐时剑舞所达境界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唐时人们以“学诗书,能击剑”视为一个青少年时的主要修为之课程,故著此文之人说:“当太宗之时,剑术大兴。

善斯技者,精而且备”矣。

是有其可信之事实的。

由于时代的变迁,自唐代以后,历宋元二代之久,剑道衰落。

是因手搏之道的兴盛,即徒手搏击术的兴盛。

虽有精于剑术者,亦是精于外功者不少,能于剑术中“以神为主,以气为充,形从而利”的行内功者几乎稀少了。

这里提出了“内功、外功”的分别之说法。

看来,手战之道所谓仙脉一宗,皆注重内功修为。

这一点应当引起现在习拳者的高度注意。

一、内功者何?二、修法内容者何?此乃《浑元剑经》中所阐述的精髓之处。

但此段所论:“内功不通,纯外功之精,不为手战之道的真传一脉”。

这一观点表述是相当明确的。

注意以后经中的“此乃性命双修之旨意也”一句之说法,便知此论之精义了。

【原文】历于明初元末间,有毕坤者,字云龙,于韶龄之年,得异授于伏牛氏,因以遁于川之南山水莲洞。

昼则采薪以自食其力,夕便内外兼修。

如此者百余载,而神坠形爽,周游宇中。

又阅百余载,始缘遇得以融神超脱。

阐释:此段说明明初元末时期,有一青少年,名毕坤,字云龙的人,得异人传授了“浑元剑经”。

因得此传授,遁于川之南山水莲洞,昼采薪,夕修炼。

这都可能是事实。

但如此百余年,后又阅历了百余年,此人当二百岁有余了,始得遇融神以超脱。

此言就有不实之处了。

得异授于伏牛氏:此句可以理解为,得异人传授了伏牛氏仙脉一宗之剑法。

这还说得通。

如果是“得伏牛氏所异授”,则属荒唐之言了。

根本是不可能的,故此为不实之处。

为什么在此段话语中将毕坤先生的寿命,说得如此之长寿呢?问题在本文的最后一段言语中方露端倪,到时再解之。

【原文】由明溯至于今,数百载以来,克以剑术成道,神化之功曾未闻见也。

由斯观之,剑虽微技,其旨趣亦浩渺焉。

是传脉之要诀。

内篇为首。

即由人仙而地仙而天仙之阶梯,可不言而喻也。

阐释:上段说毕云龙先生的剑道已达神化之功夫艺境了,并说其活了二百多岁,表示浑元剑法的功夫艺境至高无上。

故在此段说出:由明至于大清朝,数百载以来,能够胜己之私,惟道适从的修炼剑术以成道,达到出神入化之功夫艺境者,未曾闻说,也未曾见到过。

看来只有毕云龙先生的浑元剑法,才能修炼到神化之功夫的艺境了。

由此观之,剑术虽微末小技,然其秉承的宗旨和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之升华的内容趣味,亦浩渺而不容易体认得到,是外行人又不可能知道的。

而首要的是一脉真传之要诀,更重要的是内功篇的内容。

不得真传,不知修炼之方法。

也就更不知道由人仙而地仙而天仙之进功升华之阶梯了。

一是内功、一是练功升华之阶梯,不得真传,自然不知,此乃不言而喻的事实。

而文中“人仙、地仙、天仙、”乃功夫艺境之品级。

此乃由仙学一脉的“鬼仙、地仙、人仙、神仙、天仙”五个修炼品级中脱化而来的。

并无神秘的色彩。

就象我们今天的教师、讲师、助教、教授的品级一样。

只不过是修炼功夫的水平、境界、功能、艺境的等级而已。

并无神秘不解之处。

【原文】今则毕氏复不敢秘其渡迷之宝筏,济世全形之梁舆,更授之于大清北直顺天府,奉先郡邑,西南周口里之仙宗派者,其意将欲继绝学,开后觉于将来也。

特此谨识。

阐释:“今”,乃指大清年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