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荒漠化的类型
荒漠化按其形成原因、分布地区和特点不同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1)土地沙漠化:指单纯风力作用下的沙质荒漠化。
主要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干旱的影响,导致原有土地逐渐演化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2)石质荒漠化:石漠化是土地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岩溶发育的自然环境背景下(喀斯特地貌区),受人为活动的干扰和破坏,造成土壤被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如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尤为明显。
石质荒漠化发生的原因:
自然因素:(1).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地表土层薄(2).南方夏季高温多雨
人为因素:(3).过度樵采、滥砍滥伐,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4).过度开垦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5).过度放牧
(3)“红色荒漠”的分布与成因: 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由于雨水冲蚀作用,使裸露的红壤丘陵地区的土壤成片、成块地流失,导致地层变薄甚至缺失而不能生长植物,称红色荒漠。
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地带性土壤,呈酸性,较贫瘠。
红壤的改良: ①土壤特性: 肥力低酸性强土质黏重
②改良措施: 种绿肥,施矿质肥料;施石灰中和;土壤中掺砂子
“红色荒漠”(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形成原因的自然原因: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坡度大;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量大,地表侵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 人多地少→开荒种地;能源短缺→砍伐森林
(4)次生盐渍化: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或引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分集聚所形成的现象。
土地次生盐渍化多发生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
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缺林!缺水!缺土!缺粮!缺钱!1 000多万广西石漠化地区的群众面临着共同的生存挑战。
据最新监测结果,广西有石山面积8.33万平方千米,占该区国土面积的35.3%,比台湾和海南两省国土面积总和还多。
其中,已经石漠化的土地达3 500多万亩、潜在石漠化土地2 700多万亩。
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逾越的鸿沟。
(1)广西是我国石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结合区域自然特征,试分析产生石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本区岩溶地貌发育,石山面积广大,成土速度缓慢,植被覆盖率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多暴雨。
人为原因:石山区人口不断增多,毁林开垦、过度樵采、烧山、放牧、乱采石矿等人为破坏严重,致使石山森林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出现严重的石质荒漠化。
(2)石漠化对地区生态、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危害?
①石漠化导致生态恶化,生存条件逐渐丧失,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②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威胁石山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
③石漠化引起的生态恶化加剧了贫困,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④石漠化带来的泥沙淤积,成为红水河梯级电站的重大忧患。
(3)结合对荒漠化问题的理解,你认为应如何遏制广西地区石漠化的蔓延?
①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②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石山区的能源问题;
③控制人口增长与生态移民相结合;
④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2.全球及我国荒漠化的分布
热带荒漠区:大致在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大陆内部直到大陆西岸,平均位置约在南、北纬15°~30°之间。
典型地区有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卡拉哈里沙漠、纳米布沙漠;西亚的阿拉伯大沙漠;南亚的塔尔沙漠;北美西南部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等。
温带荒漠区:主要分布在35°N~50°N的亚欧大陆中部和北美大陆中心部分,但在南美洲却出现在大陆东岸,即阿根廷大西洋沿岸的巴塔哥尼亚荒漠。
典型地区有中亚的卡拉库姆沙漠;中国境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等。
3、荒漠化的危害:农业生产(流动沙丘淹没农田);村镇、交通、水库、灌渠(流动沙丘淹没);生态环境(沙尘暴频发);植被和地表形态(引发饥荒)
6可能用以指示荒漠化的迹象: 单位面积生物量减少;植物覆盖率下降;土壤紧实度增加增加;生物生产力下降;土壤盐碱度升高;沙尘暴频率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主要植物物种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