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测试题

高三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测试题

高三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测试题姓名:得分:一、选择题1.萤叶甲亚科昆虫全为植食性。

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4-10月份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对萤叶甲亚科昆虫的调查采用标志重捕法B.萤叶甲亚科昆虫为次级消费者C.7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各种群密度最高D.调查期间10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丰富度最低3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2.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

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

假设种群的最大值K=200,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C.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D.若此表示酵母菌生长状况,则有害代谢产物在S1时期大量积累33.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A.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强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C.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也高D.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属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3.下图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A.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B.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C.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D.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32.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A.通过兔子的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B.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C.通过狐狸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D.流入到狐狸体内11.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

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a可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B.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C.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D.草本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12.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22.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这种甲虫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 B.这种甲虫属于次级消费者C.这种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这种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13.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

结合下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图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B.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点C.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D.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23.薇甘菊原产于中南美洲,后来入侵我国,它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致使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薇甘菊入侵是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B.薇甘菊与被其覆盖的绿色植物间是竞争关系C.薇甘菊在原产地没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D.薇甘菊泛滥是脱离原产地后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21.下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B.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C.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D.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二、非选择题41.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活着一种极其珍贵的动物,这就是被子誉称为“国宝”的黔金丝猴。

回答下列问题:(1)为调查该自然保护区中黔金丝猴的种群密度,研究人员在1K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12只金丝猴,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捕获10只,其中有标记的7只,则该种密度约为_______只/km2。

若金丝猴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该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填“偏小”或“偏大”)。

(2)黔金丝猴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它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左右用于自身的____________,而大多数能量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3)该生态系统中的动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决定这种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

(4)黔金丝猴的天敌能够依据留下的气味猎捕,黔金丝猴同样也能够依据其天敌的气味躲避犯猎捕。

可见,信息传递具有调节_______的作用,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1.(1)17 偏大(2)消费者生长、发育和繁殖(3)食物和栖息场所(4)种间关系44、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

(1)图中食物网较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较差,其________稳定性也相应较低。

(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够得到的最高能量值是________kJ。

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地区,则会导致该草原的____________锐减或丧失。

(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______和________。

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9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________只。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47.(1)自动调节抵抗力(2)40KG 生物多样性(3)捕食竞争 8000只偏高46.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和生物群落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当今社会出现的诸多环境问题都与生态学的研究成果有关。

请回答:(1)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主要依赖于_____________(填生理过程)。

碳循环失调主要是二氧化碳过量排放造成的。

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这是因为碳循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2)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因为其具有净化水体、调节气候的功能。

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价值。

湿地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结构。

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被破坏了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逐步得到了恢复,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演替过程。

(3)信息传递在生命系统中普遍存在,其在群落及生态系统水平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神经细胞间传递的信息分子是____________。

45.(1)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全球性(2)间接空间(垂直和水平)次生演替(3)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神经)递质42.将少量酵母菌接种到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如下图1,a表示每3 h更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b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一段时间内的培养曲线。

(1)曲线a表示种群呈“________”型增长。

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曲线b表示的增长为“________”型增长。

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________。

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________。

(3)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

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4只。

则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只。

该方法为,适用于的动物。

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

42.(每空 1 分,共 11 分)(1)J 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2)S 先增大,后减小最大(3)288 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大48.备受瞩目的历届全球气候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是确立各国“X气体”减排目标;如果制定的所有目标均顺利完成,全球“X气体”排放量可能下降60%,平均气温也将下降2摄氏度,请据此资料回答:(1)资料中所说的“X气体”主要是指,各国气体排放均会对全球气候造成影响,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的特点。

(2)上图1为生态系统中该气体的生成和构成该气体的某种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则乙是,过程⑤表示作用,若过程③和④的成分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3)设过程③④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食物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109 kJ,B种群的能量为×108 kJ ,D种群的能量为×108 kJ ,能量传递效率为10% ,则A种群的能量是 kJ;此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

(4)请再列举两项影响人类发展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任意两项即可)。

48.(每空 1 分,共 8 分)(1)CO2全球性(2)生产者分解者分解抵抗力(3)×107kj 逐级递减(4)酸雨、臭氧层被破坏、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答对2个得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