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综合测试题

高中生物试题A本试题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n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6页,第n卷2页,满分100 分,考试用时100 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注意事项:第I卷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对应的答案标号涂写在“答题卡”上。

1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 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C.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 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 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B. 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C. HC0、HPG?-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D. 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3.研究发现:①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

则这两种物质中A. 甲是抗体,乙是抗原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4.某些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人体使用这些麻醉剂后,痛觉消失了,而其它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

这一事实说明A. 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递质传导B. 不同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不同C.所有的神经之间的递质可能相同D. 麻醉剂能作用于大脑皮层,使人意识模糊5.下列关于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B细胞受到淋巴因子的作用后,可增强清除靶细胞的能力B. 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原体后,可将抗原传递给浆细胞C. 婴儿初次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后,体内可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D. HIV攻击人体T细胞后,可使人体完全丧失体液免疫能力6.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B. 外来物种的入侵能够增加生物的多样性C. 红树林的防风消浪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 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就是其生态功能7•将一株植物水平放置,茎弯曲向上生长,根弯曲向下生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10.某同学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 NAA 促进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获得了下图所示结果,有关本实验分 析或评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促进插条生根的NAA 浓度大小B. 银杏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会影响实验结果C.促进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cD. 用NAA 处理枝条的时间应该相同11 •下图所示苹果果实的发育过程中各阶段激素变 化情况,其中①是细胞分裂素,②是生长素,③是 乙烯,④是脱落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果实生长发育成熟是细胞分裂素作用的结果B. 乙烯只存在于成熟的果实中C. 果实发育的各阶段中有相应的激素单独起作用A. c 处生长素浓度较d 处高,根弯曲向下生长 B. b 处生长素浓度较 a 处低, 茎弯曲向上生长 C. a 处生长素浓度较b 处高, a 处生长受抑制, D. d 处生长素浓度较c 处高, d 处生长受抑制8 •右图表示用云母片(不透水性)插入或掩埋于胚芽鞘尖端的不同部位,从右边用光照射,胚芽鞘的生 长状况将是 A. 甲和乙都向右弯曲 B .甲和乙都向左弯曲C .甲向左弯曲、乙向右弯曲D .甲向左弯曲、乙不弯曲 9•某科研小组在研究植物顶端优势现象时,将大小相近的 同种植物分为①②③三组,分别进行如下处理:①摘除 顶芽;②保留顶芽,用 2mg/L 的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 ③保留顶芽。

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根据曲线可以得到 的结论是 A •细胞分裂素只作用于侧芽 C •细胞分裂素能抑制侧芽的生长B. 细胞分裂素可缓解顶端优势 D.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作用相同NAA 浓度插条平均生根数目D. 脱落酸在果实的衰老阶段中含量最高12 •下列关于甲状腺、垂体和下丘脑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A. 甲状腺的活动受下丘脑和垂体的控制B•血液中甲状腺激素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C.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时,会促进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D. 下丘脑和垂体能控制甲状腺的活动,但甲状腺不会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13 •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A.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A. ①和②B.①和④C.②和③D.③和④15. 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

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A. 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16. 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A. 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B. 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C. 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D.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17. 当人体长时间大量运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等营养物质会被大量消耗,此时胰岛的变化是A. 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胰岛B细胞活动减弱B. 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活动都加强C. 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活动都减弱D. 胰岛A细胞活动减弱,胰岛B细胞活动加强18. 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为A细胞和胰岛B细胞A. 电信号f电信号f电信号C.化学信号T化学信号T化学信号B. 电信号f化学信号f电信号D. 化学信号f电信号f化学信号D.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14.在同一个神经纤维上,相同的是电流计偏转方向24. 下列演替现象属于次生演替的是25. 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26. 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的人,因缺乏淡水,此人27. 与激素调节相比,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特点是19. 右图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 a 、b 、c 代表反射弧中的三种神经元。

如果进行下述操作,试判断叙述正确的是20. 21. 22. 23. A .用电刺激I 处,则I 处细胞膜内外电位为外正内负 B .用电刺激n 处,则皮肤、肌肉都发生兴奋C.剪断I 处,刺激断口处向b 侧所发生的缩手反应叫做缩手反射D.用一定强度的电流刺激 b 神经元,则神经传导的方向为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

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⑤效应器 A.②④B. ①④C. ①②D.②⑤F 列动物调查研究中,不能用样方法获得种群密度的是A.某种昆虫卵的密度 C.某地区蚯蚓的密度B. D.F 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作物植株上的蚜虫密度 某地田鼠的密度B .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不同 C. 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D .丰富度越多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A .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 C.群落中生物个体的数目D.群落中物种的数目A.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B. 被彻底消灭了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C.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D.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A.某地区每年新增人口的个体数B.一亩水稻的年产量C.某地区每平方米草地中某种杂草的数量D.某河流中每平方米鱼类的数量A.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B.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C.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D. 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①调节速度快 ②调节速度慢 ③作用的范围广泛 ④ 作用的部位准确 ⑤ 作用的时间短暂⑥ 作用的时间比较长 A .①③⑤B.②④⑥C .①③⑥D.①④⑤28. 某人的食物有1/2来自植物,1/4来自初级消费者,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

若能量在流动中的传递效率为10%那么此人要增重 1 kg体重,需要消耗绿色植物A. 150 kgB.280 kgC.500 kgD.1 000 kg29. 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A. 用于自身生命活动B. 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所获得C. 通过呼吸作用被消耗掉D. 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到环境中去30. 下列与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 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的驱动B. 物质与能量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动,信息的流动只在生物之间发生C.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死亡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D. 全球气候变暖和地球上大气中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31.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便为食,则它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B. 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C.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 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32. 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②该部分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③蛇处于多个不同的营养级④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⑤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可利用的总能量大于蝗虫可利用的总能量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⑤33. 右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 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B. 甲T乙T丙构成一条食物链C. 甲与乙、乙与丙为捕食关系D. 甲与丙为竞争关系3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 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 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 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 —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35.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瘙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瘙减少。

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瘙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瘙死亡。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B. 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C. 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D. 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3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两大类B.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C. 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D. 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属于化学信息37.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A.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 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D. 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38.桑基鱼塘是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从而获得稻、鱼、桑三丰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