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的传统建筑精选PPT

云南的传统建筑精选PPT

12
合院建筑的产生
中国四合院建筑起源于历史悠久的黄河流域,是传统建筑形式的典型代表。传统四 合院建筑基本采用“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左右两厢”的建筑格局,从自然环境、社 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等方面很好地满足¨『人们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的需要,因此合院 式建筑在中国传统官式和民居中都具有统治地位,尤其是在民居中,在中国流传广泛, 影响巨大,所谓“家庭”一词的来历就是有家就有庭,由此可见合院式民居在中国的 重要地位。
三间两耳
三间四耳倒八尺
3
昆明地区“一颗印” 民居详图民居虽然形式较
固定,但可根据每家每户的经 济情况和需要进行增减:如常 见的“半颗印”以及将两户 “半颗印”或“一颗印”并联 成为一栋建筑,或将房屋的开 间和厢房的多少进行变化,形 成“三间二耳”、“五间四耳” 等等变体。“一颗印”民居这 种可分、可连、可缩、可增的 标准划单元模式,为其他民居 较少见,显示出了较强的适应 性,从中可看到现今较流行的 集合住宅的影子。
2
“一颗印”民居的典型特征是方正, 在方正之平面上布置正房三间,两层, 前设抱厦(单层廊),两边设厢房(耳房), 在正房对面的围墙正中设一扇进出户 内的大门,有的还设有倒座和屏风, 一般倒座进深八尺,这便是“一颗印” 系列中比较典型的“三间四耳倒八 尺”。整座建筑三面为正房与两厢的 辨墙、第四面部由设有大门的围墙以 及两端的厢房之山墙构成。三面外墙 封闭,只在二楼设个别小窗以供有限 的通风、采光之需。前面的围墙较高, 可以达到厢房上层檐口。这样,整座 “一颗印”的外观造型显得方正、严 谨而封闭,所谓“方方如印”也,由 此而得了“一颗印”这一雅号。“
14
云南合院建筑特点
云南的汉式合院式民居,多分布在平坝内,这些地区海拔高度在1 300米至2300米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有 这样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喜欢户外生活形成了一种传统。日常生活 中,除了睡眠之外,人们多愿在室外停留。即便冬季,也是温暖的晴 天多于寒冷的阴天,室内温度反比室外温度为低,因此室外充足的阳 光对人们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夏天没有连绵的阴雨,也没有炎炎的烈 日,到户外享受清凉的风吹,比呆在室内更为惬意。与北方传统台院 相比,屋中的院落景观倍受重视,往往要精心设计。
合院式住宅的普遍采用,与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儒家礼制秩序的哲学理念思想有着 深刻的内在联系。从北方的北京四合院、山西合院到南方的闽南、福建民居或到远离 中央且地处偏僻地区的四川、云南等地的民居,都现存有大量合院民居的实例可考。
13
合院建筑在云南的传播
中国的合院类建筑历史最早 可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后来在中原地区逐渐成型。云南的 合院式民居是汉文化传播发展的产 物。从汉民族建筑文化与少数民族 建筑相互接触及彼此渗透的客观史 实来看,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主要通 过移民迁徙、文化交流、商贸往来 及宗教传播等渠道来实现建筑文化 的互通互鉴。
云南的几种传统合院建筑
1
一颗印
云南合院式建筑的一种著名 型式,是出现于昆明至滇南通 海建水等地的所谓“一颗印” 民居。在现昆明大板桥、团结 乡至通海和建水一带,这种型 式的民居形成了云南较有特色 的地方建筑景观,很早就被纳 入了中国合院建筑体系。纵观 使用“一颗印”民居的族属, 其间有汉、彝、白、回、蒙占 等民族。其中最有代表性和规 模的当数彝族村落的“一颗印” 民居。
半颗印与并联方式
6
三坊一照壁
“三坊一照壁”。“三坊”, 即三合院。“照壁”,即三合 的三边,由正面的主房与两侧 的厢房构成,它的第四边是一 个照壁,照壁正面对主房。整 座民居的平面为方形,三边房 及照壁都面向其所圈合而成的 庭院天井。汉族三合院的第四 个边为院墙或不设院墙,白族 的这种民居模式与之相似而又 具有创造性,即以照壁为主房 正面的对应之“屏障”,显示 出其民族特色。
7
三坊一照壁 平面与透视
独脚 照壁
三叠水 照壁
8
“四合五天井”是白族合院民居中另一
种典型合院类型。其建筑模式与三坊一照 壁不同点在于去掉了正房面对的照壁而代 之以三间下房的一坊,同时在下房两侧又 增加了两个漏角小天井,在一座四合院的 平面内安置了五个天井。即由四“坊”之 房舍构成四方围合的空间布局,除在平面 中心设一个大庭院外,其四角又设置了四 个小院,故名为“四合五天井”。四坊房 屋多为三间二层(厢房、下房也有一层的), 这种四合院的空间具有封闭向心的倾向, 其庭院是一个“气口”,具有采光、通风、 交通、聚会、绿化与组织、统领整座四合 院空间因素的作用。其院门一般设于东北 角,常常采用一个漏角天井做人口小院, 在此厢房山墙上开设二门通抵宽阔的厢廊, 供人由二门进入中央的大天井,缺少北方 四合院那种曲致的行进路线,所以空间序 列不如汉族四合院那样幽深。大天井前也 不设垂花门,而其天井多至五个,非常精 彩地体现了白族民居的空间通透性。在造 型上,不如汉族四合院那般封闭,这既符 合白族民居地处西南温湿之域,需要散热、 祛湿的生理功能要求,又在审美心理上显 得不如汉族那般内向、含蓄。
合院式建筑在云南的传播过程 就是云南建筑汉化的过程。这一过 程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由抄袭照 搬到吸收融解。
从云南合院民居的分布图中可 以看出,汉式合院都是出现在经济 文化较发达地区,以滇中大理、昆 明两地为主要分布点,并沿着经济 文化走廊“西南丝路”与“茶马古道”发展,在滇西北地区受到青藏文化的抵制、 在滇南受到东南亚文化的抵制而消失。
四合五天井
9
四合五天井平面图
四合五天井民居立面
10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这两 种典型的布局平面可灵活组合,可横向、 纵向或双向拼接,形成更大的民居群体, 如“六合同春”等
大理张家花园“六合同春”民居
11
云南乡土建筑—合院式民居
合院式住宅也称为宫室式或庭院式住宅,是中原汉民族传统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 其以庭院为中心,在庭院四边布置房屋,正房坐北朝南,耳房配列东西,倒座居南朝北, 形成一个中轴对称、左右平衡、对外封闭、对内开敞向心、方整的平面型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