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严重的地震灾害,中国人民一直在探索减轻地震灾害的途径和对策。
中国现代地震工作始于1966年邢台地震。
经过40年来的不懈努力,已形成“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和总体思路。
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我主要谈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全球地震活动和我国地震灾害特点;二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现状;三是简单地介绍防震减灾工作的一些构想。
全球地震活动和中国地震灾害特点大家知道,地球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
珠穆朗玛峰在3000万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7大洲在2亿4千万年前是一个完整的大陆。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
当然,这些地震中,99%以上震级都很小,有的只有零点几级。
这些地震是人感觉不到的,是仪器才能探测得到的。
我们能够感觉得到的,只有不到1万次,其中造成灾害的仅有100次左右。
这些地震的分布不是随机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绝大多数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及地中海至喜玛拉雅山一带。
这些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被称之为地震带。
其中,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了全球地震的80%,欧亚地震带集中了15%。
地震灾害的分布,也不是随机的,也是有规律的。
全球地震85%发生在海洋,15%发生在大陆,而地震灾害绝大多数是由大陆地震造成的。
强烈的地震不仅导致建筑物破坏,甚至毁坏,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还经常引起一系列次生灾害。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8.2级地震,死亡14万人,其中90%是被烧死的。
1995年日本阪神7.2级地震,因电气短路和煤气泄漏,引起200多起火灾,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
1933年我国四川叠溪7.5级地震,导致山体崩塌堵塞岷江,形成四个堰塞湖,震后45天,湖水堵体溃决,造成下游水灾。
洪水纵横泛滥长达千余里,淹没人员2万多,冲毁良田5万亩。
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发生7级地震,引发滑坡灾害。
地震除引起火灾、水灾外,还经常造成生命线工程严重破坏。
1995年阪神7.2级地震造成高架桥墩折断、大桥倾倒、公路交通中断、铁路扭曲变形。
1999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立交桥桥面整体坍塌。
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电力设中国地震局局长 陈建民施损坏,造成大面积停电,大量企业停产停业。
以上主要是大陆地震造成的灾害,海洋地震也可能造成巨大灾害,主要是由地震引发海啸造成的。
例如前几年发生的印度洋地震海啸,袭击了印度洋周边许多国家,造成了有史以来罕见的大灾难。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海洋地震都会引发海啸,只有具备了一定条件,才会引发海啸。
首先是震级必须足够大。
一般来说,7级以上的地震才有可能产生海啸灾害。
这次印度洋地震是8.7级,它释放的能量大致相当于30个1976年唐山地震。
因为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倍。
1945年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爆炸的能量,相当于5.5级地震的能量,唐山地震则相当于2800颗这样的原子弹爆炸。
但是,地震释放的能量只是造成海啸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充分条件,海啸的产生还需要海底有明显的上下错动、足够的水深(一般大于1000米)、开阔且逐渐变浅的海岸等条件。
全球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主要有日本、伊朗、土耳其、印尼、俄罗斯、亚美尼亚、美国、智利、墨西哥、意大利、西班牙、希腊、阿尔及利亚等,我国更是世界上饱受地震灾难最为深重的国家。
我国地震活动十分频繁,是全球大陆地震活动水平最高的地区,这是我国地质构造环境决定的。
我国处于几个板块的夹持中,也位于全球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所以地震活动十分频繁,是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
我国大陆地震占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的1/3,但我国的陆地面积仅为全球陆地面积的1/14。
20世纪以来,我国大陆发生5~5.9级地震1600余次,平均每年16次;6~6.9级地震395次,平均每年将近4次;7~7.9级地震70次,平均每3年2次;8级以上地震8次。
这些地震活动在空间上是不均匀的,西多东少;在时间上也是不均匀的,存在活跃和平静交替的现象。
这些地震除在台湾、喜马拉雅等地区有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300公里)、东北黑龙江和吉林一带有深源地震(深度超过300公里)外,其余地区都是浅源地震,一般在几公里至十几公里。
我国大陆每个省都发生过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其中,29个省(浙江、贵州除外)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20个省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
地震活动水平较高的省份主要是西藏、新疆、云南、四川、甘肃等。
全国超过四成的国土和2/3左右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位于Ⅶ度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区。
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十二个等级,Ⅵ度时建筑物开始出现破坏,唐山地震最高烈度达Ⅺ度。
烈度与震级的关系,打个比方,震级相当于原子弹的当量,而烈度就相当于原子弹在不同距离点造成的破坏程度。
一般而言,距离震中越近,破坏越大,烈度越高;距离震中越远,破坏越小,烈度越低。
20世纪以来,全球因地震死亡的总人数近160万人,我国就有近60万。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约为55万,而地震造成死亡28万,超过一半。
人类历史记载中,死亡20万人以上的地震共有6次,中国就有4次,分别是1303年山西洪洞8级地震,死亡20万人;1556年陕西华县8级地震,死亡83万人;1920年宁夏海原8.6级地震,死亡23.4万人;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死亡24.2万人(国外两次分别是:856年伊朗8.0级地震,死亡20万人;去年印度洋地震海啸,死亡30万人)。
而20世纪两次死亡人数超过20万的大地震都发生在我国(1920海原地震和1976年唐山地震)。
地震灾害严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一个客观现实,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
中国防震减灾工作现状面对严重的地震灾害,我国人民一直在探索减轻地震灾害的途径和对策。
早在公元132年的东汉时期,张衡就创制了地动仪,这比国外地震仪大约早1700多年。
它灵敏度高,能测定地震发生的方位。
据记载,公元138年,地动仪测到陇西发生的地震,千里之外洛阳城并无感觉,许多人都不相信。
几天之后,驿马送来消息,证实地震的发生,于是朝廷内外尽皆信服。
可惜的是,公元四世纪初,这台仪器失传了。
我国现代地震工作始于1966年邢台地震。
经过40年来的不懈努力,已形成“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和总体思路。
(一)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在地震发生前,作出准确的预报或打个招呼,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在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
震前,地震部门根据观测到的一系列突出异常现象,于2月4日凌晨6时报告省政府,提出24小时内在营口、海城将发生一次强烈地震,省政府及时向各市地及有关部门发出电话通知,指示各地要提高警惕,发动群众,认真做好防震抗震工作。
海城、营口地区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措施,如有的电影院贴出了“因地震改为露天放映”的布告,营口县驻军取消了当晚在礼堂的春节慰问演出等。
这次预报使绝大多数居民在震前撤离了住宅区,转移了重要的物资设备,对震时易燃、易爆、泄毒等次生灾害的部位采取了紧急预防措施。
地震造成1300多人死亡。
据估计,成功的预报至少减少了近10万人的伤亡,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作出的具有减灾实效的成功预报。
通过近40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地震前兆资料,加深了对前兆异常表现特点的认知,摸索出了长、中、短、临渐进式预报的思路和程序,继海城成功预报后,我们还对我国大陆28次地震作出了一定程度或比较成功的预报,我国地震预报水平处于世界领先行列。
我国当前的预报工作已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国务院发布了《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对地震预测和地震预报做出了不同规定。
预测意见是由专家作出;而预报意见是要经过一定程序由地震部门提出,报省以上人民政府风险决策,并由人民政府向社会发布的。
成功预报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具备相当的监测能力。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包括测震、形变、电磁、流体4大学科,共有20余种观测手段的地震监测台网,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地区。
目前,首都圈地区可以监测1~1.5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是5~10分钟;省会城市和东部地区可以监测1.5~2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是10~15分钟;其他地区可以监测4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是20~25分钟。
台网监测仪器大都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其中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宽频带数字化地震仪的研制和生产,获得了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些仪器目前已出口到澳大利亚、日本以及中亚、东盟、南美的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印度洋地震海啸后,我们向印尼援助了地震监测技术和设备,建立了地震观测台网。
这次巴基斯坦地震后,应巴方请求,我们将向其提供地震监测技术援助。
地震监测台网除服务于地震预报外,还有其他广泛的应用。
一是监视地下核爆炸事件。
核爆炸产生的地下震动同地震波一样,都能被地震台网监测到,我们可以通过地震台网监视地下核爆炸试验,准确确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量。
这在国防安全和整体外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用于爆炸监测。
2000年8月,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潜艇沉入巴伦支海,原因不明,俄罗斯当局将这一事件归罪于一艘不明身份的外国潜艇的碰撞。
但挪威波罗的海地震台站的记录说明,这场悲剧是艇上鱼雷的系列爆炸引起的。
再如,1999年4月15日,韩国货机在上海坠毁爆炸,上海地震台网确定飞机是在坠毁后发生的爆炸,这在后来对飞机黑匣子和一些目击者的调查中,得到了证实。
再如,对“911”事件,离它34公里的美国拉蒙特地震台清晰记录到了两次撞击事件和两次坍塌事件。
同时,地震台网还可以对矿山坍塌、煤矿瓦斯爆炸等进行监测,以便事件发生后快速判定事件性质和作出反应。
三是监视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
比如三峡地震台网,在2003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至135米后,库区发生158次小地震,频度增高近10倍。
水库诱发地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蓄水后,库盆荷载增大,引起区域应力场变化;二是水压增大后,水渗入库区构造裂隙中,孔隙压发生变化。
此外,地震监测台网的重力、地磁和GPS观测数据,还可应用于导弹精确制导等等。
虽然我国地震监测台网已经具有一定的监测能力,但是对地壳深部的探测,依然处于“入地无门”的状态,对地球内部的情况和地震发生规律的认知还十分有限。
至今为止,人类花费巨资挖掘的几口超深钻井深度不过十几公里,这与地球6400公里的半径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如果将地球比作一个鸡蛋,则这些钻井连蛋壳都还没有穿透。
受此限制,地震预报水平还将长期处于探索和经验积累阶段。
我们目前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短期和临震预报。
但是,大多数地震还不能预报出来,地震预报仍然是国际性的科学难题。
(二)做好震灾预防工作搞好震灾预防,通俗地说就是要“把地上搞结实、把地下搞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