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选择题1.(2019·山东威海模拟)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
该主张有利于()A.抑制土地兼并B.消除封建割据基础C.壮大自耕农队伍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主张使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壮大自耕农队伍,故C项正确。
答案 C2.(2019·江西上饶模拟)唐代,大运河将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漕渠、汴水和淮南的官河连接起来,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
据此可知,唐代大运河()A.加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B.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C.推动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D.促进了全国政治的统一解析根据材料中“‘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说明大运河的开凿密切了当时与东南地区的联系,故选B项。
答案 B3.(2019·四川成都模拟)下表为唐贞观、天宝年间南北方户数对照表。
据此可知()B.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C.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南迁解析观察材料表格,由对照表可知北方户数增长比南方户数增长要快,占比较大,说明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故选B项。
材料体现了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人口的增长情况,也不能体现人口南迁,A、D项错误。
答案 B4.(2018·山东烟台模拟)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
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
材料主要说明()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C.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D.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唐朝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故选C项。
材料不是强调关东地区发展滞后,A项错误;重农政策在唐朝一直被贯彻,B项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D项错误。
答案 C5.(2019·广东佛山模拟)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
据表可知()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C.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D.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解析由材料内容分析可知,曹魏屯田制下耕种者可以获得收成的4/10,西晋占田制下农民可分到不交租的占田,北魏均田制下农民可出卖一部分桑田,唐代均田制下永业田可传子孙,一定条件下可出卖,由此可知从曹魏到唐代政府将农民所获得的土地福利逐步制度化,故选A项。
答案 A6.(2018·辽宁沈阳东北育才学校联考)制瓷工艺中的匣钵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
唐代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
这说明唐代()A.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制瓷体系形成C.手工业生产技术非常先进D.官窑在市场竞争中领先解析题干材料中显示了制瓷中使用匣钵使瓷器质量提高,说明技术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故选A项。
材料并未说明形成了南青北白的体系,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其先进与否,C项错误;官窑的产品不入市场,D项错误。
答案 A7.(2018·山东临沂质检)《唐律疏议》载,依选举令,“官人身及同居大功以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者,不得仕。
其旧经职任,因此解黜,后能修改,必有事业者,三年以后听仕。
其三年外仍不修改者,追毁告身,即依庶人例”。
这反映了唐代()A.抑商政策崩解B.商人社会地位低下C.科举制度完善D.封建等级制度森严解析由材料“官人身及同居大功以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者,不得仕”体现了即使官人及有大功的人从事商业也不能入仕,表明唐朝限制从事商业的官人及有大功的人入仕,改业后三年可以入仕,三年不改者身份降为庶人,说明唐朝时商人社会地位低下,故选B项。
答案 B8.(2016·4月浙江选考,4)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解析“市晚鬻蔬迟”反映作者天晚没来得及吃饭,“夜船归草市”体现草市里晚上仍然营业的史实。
故选A项。
答案 A9.(2019·四川凉山模拟)玄学是流行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西晋时,一些佛教名僧为了借助玄学推行佛法,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
这一现象说明()A.三教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B.佛教对传统文化构成冲击C.佛教文化日益中国化D.佛教成为当时主要宗教解析根据题干“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可知佛教主动适应社会,日益中国化,故选C 项。
答案 C10.(2018·广东湛江调研)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面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
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B.先进的耕作方式主要分布在南方C.北方小农经济发展停滞D.地方割据不利于农业技术的交流解析根据材料“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说明南北朝时期农业没有多少发展,故C项正确。
答案 C11.(2019·河南濮阳模拟)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
上官仪、房玄龄、杜如晦、沈佺期、贺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等,也有书法作品传世。
这反映了唐朝()A.书法与诗歌得到同步发展B.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C.中原文化带动全国文艺进步D.是文人画派形成的奠基时期解析据题干中“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属于书法家,同时“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得出: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故选B项。
答案 B12.(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四)唐人画作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大不同,画面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
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中国绘画()A.重视客观写实性B.注重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C.强调书画同源性D.突出主观意兴的诗情画意解析据题干材料从“唐人题款藏于石隙树根处”到“宋人不过分侵占画面”再到“元人占据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可知材料主要突出强调人的主观性越来越强,故选D项。
答案 D二、非选择题13.(2018·黑龙江齐齐哈尔期中)古代丝绸之路是当前“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历史渊源。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了西域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
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
随着古典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在这些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
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
材料二贸易与城市化的发展使唐宋时期的中国成为一个繁荣的、国际性的社会。
商人取道海路和陆路前来中国从事贸易。
东南亚岛屿的香料、越南的翠鸟羽毛和玳瑁、印度的珍珠和香料、中亚的马匹和甜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产品被运送到中国。
在中亚、东南亚、印度、波斯和东非的港口城市,富商和统治者身着中国的丝绸,餐桌上摆放着中国瓷器。
中国经济在唐宋时期的快速增长就这样促进了整个东半球大部分地区贸易和经济的增长。
——以上材料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并概括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内容。
(2)据材料二,分析唐宋经济繁荣的原因。
这一时期对外贸易通道及输出商品与汉朝相比有何新变化?(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特征及其影响。
答案(1)条件: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相对和平的地区环境。
内容:商品;宗教文化或价值观念。
(2)原因:贸易和城市化的发展、开放的对外政策、广泛的经济交流。
变化: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瓷器等商品成为大宗。
(3)特征:经济与文化交流相结合;具有双向性、互惠性。
影响: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
14.(2017·四川蓉城名校联盟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代文明是否兼收并蓄,有如下评价:“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
”——(《The Perspectives On the Tang》A.Wright.D.Twichetted 1973 Ya Le) “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于唐代的习俗、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
”——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与晚清的中外文化交流》“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
”——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唐代史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解读本题可以自主选择两个论题,即“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与“唐朝文化是保守的”。
其一:“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迁移所学从唐代文明能够兼收并蓄的原因及体现其文明的史实论述;其二,“唐朝文化是保守的”这一论题,可以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写出能够体现其文明保守的史实及如何评价唐朝文明的这一保守特点。
答案评分标准: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围绕主题阐述即可。
示例一论题: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阐述: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思想)唐朝风气开放,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习俗、生活、宗教、器物)中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印度、中亚、西亚的宗教、艺术,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丰富了人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