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3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考纲考点明清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王阳明的心学。
(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3)传统科技的发展。
(4)明清文学艺术的发展。
素养解读时空观念理清明清理学发展及进步思想的产生,综合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儒学地位的演变及特点。
历史解释明代心学发展了理学,理学成为统治者及人们社会生活的道德尊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反映了君主专制强化与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明清科技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特点。
史料实证运用考古图文史料,解读实证明清思想科技文化发展的表现及特征,从文学艺术理解所体现的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
唯物史观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客观辩证地认识明清社会思想、科技文化所具有的时代特征。
家国情怀明清进步思想及科技文化反映了明清经济的繁荣特点,从古代传统文化的地位及影响,培养爱国主义及民族精神。
考点一明清时期的思想1.阳明心学(1)主张⎩⎨⎧①思想核心:致良知。
②求理方法: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2)影响: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2.李贽的反正统意识(1)思想⎩⎪⎨⎪⎧①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
②认为人皆有私,每个人都可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③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
④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2)著作:《藏书》《焚书》等。
(3)影响: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李贽思想的特点他(李贽)反对的是假道学不是真道学,对于真道学他是极力赞扬的,所以他反对道学不等于反封建。
——束景南《道学文化心态论纲》3.明末清初三位进步思想家(1)黄宗羲①思想⎩⎨⎧a.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b.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c.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②著作:《明夷待访录》。
③评价⎩⎨⎧a.是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
b.为近代中国反专制主义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顾炎武①思想⎩⎨⎧a.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
b.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经世致用”。
②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③影响: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3)王夫之⎩⎨⎧①建立起较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②通过考察客观事物,可以得到正确认识。
③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4)历史影响⎩⎨⎧①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
经世致用往往把学术研究和当时现实紧密结合,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考点二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明代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思想。
(2)明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3)明代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一部全面系统总结历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巨著。
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文学:明清小说(1)背景:明清时期,工商业城镇与市民阶层发展。
(2)成就⎩⎪⎨⎪⎧①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
②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即“三言”、“二拍”)。
③批判小说:曹雪芹《红楼梦》、蒲松龄《聊斋志异》、吴敬梓《儒林外史》。
(3)评价:在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方面达到新高峰,成为古典文学的瑰宝。
明代小说的兴起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
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3.绘画和书法(1)绘画⎩⎪⎨⎪⎧①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
②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如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③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
如清代朱耷,代表作《松鹰图》。
④明清时期,木刻版画作为小说插图,反映了世俗的审美趣味;年画、布贴画、剪纸画,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2)书法:明代的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4.戏剧(1)条件⎩⎨⎧①明清时期,各地艺人集聚北京。
②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推动了京剧的形成。
(2)形成:徽班吸取了汉调和其他剧种的长处,形成京剧。
(3)地位: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高峰,被誉为“国粹”。
[史料史论] 李贽的工商观“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官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
”“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
”——李贽核心论点:(1)李贽肯定了商人追逐利益的精神,是对传统重农抑商的否定。
(2)李贽重商主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精神,是古代农本商末观念的变化。
[概念辨析] 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1)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为器物→制度→思想。
(2)中学西传:是指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对世界的影响。
如中国古代的汉唐文化圈;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西传等。
[史论观点] 认识明清之际的儒学进步思想(1)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
(2)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思想范畴,因此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图解历史] 小说兴起的背景信息提取:小说兴起的重要原因是市民阶层的扩大。
[史学论点] 明清文化逐渐走向世俗化(1)含义:“文化世俗化”指文学、艺术等文化形式以普通受众的需要为中心,以满足普通受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具有很强的通俗性和可读性,娱乐大众。
(2)原因:①商品经济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
②印刷术不断完善,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文化进一步普及。
[名家史论] 明清文化高压政策对社会转型的阻碍明朝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士人发挥个人见解,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
清朝建立后,沿袭明朝的这种传统,向全国学校颁发卧碑,要求学生成为顺民,并在中央国子监设置绳愆厅,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控制。
同时,严厉禁止士大夫谈论政治,甚至不能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辩难。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核心论点:(1)明清文化高压政策严重抑制了中国社会的自由思想,窒息了近代的学术空气。
(2)明清文化高压政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实质,阻碍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探究1明清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特点『考题例证』【典例】(2018·课标全国Ⅲ,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答案 D点评本题从明清个人印刷自己著作为载体,考查明清思想观念变迁,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审题解题关键是紧扣题干材料,理解社会文化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的本质。
解题根据材料“京城及江南地区”“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可知当时社会对文化的崇尚,故答案为D项。
材料不能体现迅速提升学术文化水平,可排除A项。
材料反映出士大夫间注重文化的风气,没有体现他们地位的提高,可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思想,可排除C项。
角度1古代中国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1)经济基础: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2)政治条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中央集权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与重视。
(4)民族交往与对外交流频繁。
(5)继承前代科技文明成果。
(6)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
角度2从社会背景角度理解明清小说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
(2)影响因素:①素材来源: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等为小说创作提供丰富的文学素材。
②物质基础: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
③社会基础:市民阶层对文化作品的要求进一步通俗化。
④个人因素: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等。
『即时体验』1.(2019·山东济宁模拟)明代文人徐渭说:“乾之健也,天之命也,人心之惺然而觉,油然而生,而不能自己者也。
非有思虑以启之,非有作为以助之。
则亦莫非自然也……今夫目之能视,自然也,视而至于察秋毫之末,亦自然也。
”由此可见徐渭()A.反叛儒家伦理道德B.恪守陆王心学的主张C.强调人的自然本性D.追求自由平等的人权解析根据材料“人心之惺然而觉,油然而生,今夫目之能视,自然也,视而至于察秋毫之末,亦自然也”可知,材料强调人的自然本性,故选C。
答案 C2.(2019·山西临汾模拟)明末的小说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
明末小说的这一特征()A.反映了市民文学的蓬勃发展B.表明小说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C.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现实反映D.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解析据题干材料“明末的小说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信息,迁移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小说的繁荣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扩大的文化需求,故选A项。
答案 A探究2明清进步思想的特点和影响『史论链接』角度1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孔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1)反传统、反教条。
以“异端”自居的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2)反对封建专制。
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