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及其思想价值
年级:
二年级学号:姓名:
刘军晓
摘要: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孔子把“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系统论证与阐述,才构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孔子之后,“仁”的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
但“仁”的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孔子仁儒家哲学
一、仁的思想内涵
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
孔子对“仁”主要有这样一些解释:
1."《中庸》引孔子曰:
“仁者,人也。
”这是孔子仁学观的又一个命题。
孔子提出了“仁者人也”;
2."《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
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克己复礼为仁”;
5."“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6."“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
7."“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8."“刚毅、木讷近仁”;
9."“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仁”的涵义十分广泛,但最主要、最核心的是对人肯定的“人”及其“爱人”,以及同“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道德规范。
"爱人"是仁的出发点
孔子继承了上古的神本文化和西周时期人本文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准,就是人要有爱心,要爱人,要关心人、尊重人,将对人的关爱和尊重提高到道德本体论的高度予以关注,这为以后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
所以,仁,其根本意义是爱,是爱心。
仁是广泛的爱。
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说: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论语·阳货》)“五者”指恭、宽、信、敏、惠。
他解释说:
“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贡问: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他指出,那岂止是仁!一定是连尧舜都颇难做到的圣!此外,他还大力提倡和宣传“泛爱众而亲仁”。
孔子之仁并不局限于亲人之爱,孔子所言“仁者爱人”应该指爱所有的人,即所谓“泛爱众”。
爱亲人、众人,这是孔子仁之主旨。
仁是理性的爱。
孔子“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就是其“仁”的理性内涵。
孔于认为爱人要从大处、高处着眼,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就要求人把别人看成是同自己一样的平等的人,将心比心,把人最天然本质的血缘亲情之爱由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最终及于全社会。
这是仁爱精神的理性推演。
孔子认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
他重视道德修养,强调自身的努力,即“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
要求人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他提出了一系列修养方法,"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这话正反映了孔子主张
爱人以德,反对爱人以姑息的思想。
反求诸己;一日三省等。
孔子的仁还包含着爱惜劳动者的思想,如仲弓问仁,孔子曰:
“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子张问仁,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 此“五者”即“恭、宽、信、敏、惠”。
孔子的“宽”、“惠”表现在统治方法上就是要行“德政”。
所谓德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在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宽刑罚而重教化。
经济上惠民就是要使民“足食”,《论语》记载孔子“所重:
民、食、丧、祭”,主张“因民所利而利之”。
政治上宽民就是要反对“不教而杀”的苛政,孔子主张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理”,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促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二、孔子仁的思想价值
第一、"仁亦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它不仅有强调对外的行善、治人,而且有向内自省和修炼的意义。
孔子曾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他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行恕道,就是仁者行道的方法之
一。
"他曾对仁者这样描述:
“仁者静……仁者寿”,“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苟志于仁者,无恶也”。
孔子认为,要达到“仁”的精神境界是十分困难的,不仅必须做到“心中无恺,兼爱无私”,“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而且不能“巧言令色”。
当然,“仁”也并非高不可攀。
孔子曾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这就是说,为仁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
他提出了“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信条。
并且明确地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这样,他强调在个人修养上,要有思想上的坚定性和应付环境的选择性。
在他看来,做一个正直的人应时刻牢记以“仁”来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无终食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在考察他的学生
“仁”的修养时,他曾指出,由于他们各自主观努力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
他说: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他告诫学生要发挥向内自省的功夫,并明确指出,求仁而得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怎么去求呢?他对学生有若说: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顺父母,顺从兄长,是从纵和横两个方面来维系家庭或家族的宗法血缘关系,把孝弟推而广之,就能做到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在这里,仁的境界与“仁者爱人”是一致的。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果奴隶主贵族想要站住脚,同时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站住脚;如果奴隶主贵族希望自己通达,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通达。
同时,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也一样。
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
第二、"孔子仁的教育思想价值。
孔子在道德伦理思想的贡献,即他提出并仔细论证了一个新观念——"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长期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观.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表达,就是:
君子应当为他人,为崇高理想的实现而自强不息.在孔子看来,"仁"是众多道德规范的综合,恭,宽,信,敏,惠等.那么"仁"的核心是什么?据《论语·颜渊》记载,孔子对此的回答是"爱人",爱人与尊重人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所以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要站住脚,必须让别人也站住脚,自己要做成事情,同时也要让别人把事做成.由此看来,"仁"的精神与损人利己是完全不相容的,这种爱心并不是爱自己的亲人,而是由此作为起点去爱大众."泛爱众而亲仁"怎么才算博爱大众呢?孔子回答说: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即对老者关怀尊敬,对朋友忠实诚信,对少年注重教育如他说: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这些是博爱大众的标准.尊老,诚信是调解人与人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内容。
第三、"仁是相对于“礼”而言的一种道德伦常和社会规范。
春秋时代,由于“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十分混乱,新旧势力的斗争异常尖锐。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作为仁的内容,有一定的合理性。
所谓“克己复礼”,我们认为,就是克服一己私利,恢复正常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
由此发展成宗法制、分封制和继承制,确定尊卑贵贱不同等级的物质权益和交往方式。
孔子的“仁学”思想,适应奴隶解放的历史潮流。
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人道主义。
在后世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这种思想之影响,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互助团结,构成了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
孔子提倡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经过不同时代,成为一理想道德,成为民族普遍的共识:
为民族、国家的利益,宁肯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无所顾惜。
同时,“仁”之思想亦为历史上一些进步思想家合理地吸收,成为批评、揭露和谴责封建统治者的精神武器。
许多爱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以此“仁”字,坚定自己的意志,做出可歌可泣的事业来。
例如,“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等,就是这样的典范。
刘少奇同志曾说: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必要的时候,对于多数共产党员来说,是被视为当然的事情”。
因此,像赵一曼、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等等无数光荣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先烈,为了人类最伟大的解放事业,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孔子“仁”学思想的提出在哲学史上是一个具有理论贡献的创新。
他是第一个将“仁”提到哲学高度的人,他把“仁”这一概念提炼为最高伦理范畴,赋予广泛的意义。
孔子仁的哲学为世界人民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