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基本功训练》
1.在拉筋之前必须先热身;比如说,利用小跑步使体温增加,使肌肉与肌腱处在备战的状态,如此拉筋的成效会高,也可以减少不当拉筋反而受伤的机会。
2.在拉筋之时不要暂停呼吸;应该很缓慢及深深地呼吸;暂停呼吸,屏气凝神,会使负氧债增加,动作不协调,拉筋受伤的机会提高。
3.在运动之前及之后都要拉筋;一般人只记得运动之前要拉筋;而运动后一身疲倦,便连动都不想动;其实运动之后,虽然肌肉酸痛,可是仍然须再缓和地作一次拉筋,如此可使肌肉纤维重新调理,恢复疲劳的速度加快,下一次运动时肌肉的条件也会更好。
4.拉筋的动作要缓慢而温和,千万不可猛压或急压。
拉筋的目地,是在利用肌肉肌腱的弹性及延伸,刺激肌肉梭神经及肌腱感受小体的神经讯息,而逐渐地增加伸展的潜力及忍受力。
无论是律动式或固定式(连续30秒以上),只要是缓和的,都有成效;最忌讳平常拉压不到的筋,为求速成而猛烈地急压,或别人施加外力帮忙;只要用力不当,都会反而造成伤害。
5.替换拉筋的肌肉群;对同一个动作,可能有许多肌肉共同组成相同功能的群体,协同地完成动作;但是这些肌肉,因为解剖位置的不同,可能需要不同地拉筋动作,才能一一地伸展到;除了协同肌,方向作用相反的撷抗肌也必须对等的拉筋;如果协同肌有拉筋的漏网之鱼,在某一些极限动作便可能登顶不能而受伤;如果撷抗肌没有一些伸展,
则在强烈收缩时失去平衡,也会使之受伤。
6.拉筋的程度是要到感觉有点"张力"或"酸",但绝对不能到"痛"的程度。
有"张力感"或"酸",是肌肉感觉神经元正确地反应出拉筋的成效;但拉筋到"痛"的感觉,滨临受伤的程度便十分接近了。
成功的热身拉筋,是畅快运动的推进器,也是避免受伤的防护罩;每一个人,必须把握以上的原则,并建立个人最适合的例行步骤,便之成为习惯;这好像是开车绑安全带一样,不是为了上高速公路才想起,也不是怕警察开罚单才要做;而是为了自己的安全,一上车便绑安全带,想运动便热身拉筋;关键都在一念之间的不存侥幸,并享受其中的乐趣!
一、正压腿
面对肋木或一定高度的物体,并步站立,一腿放在肋木上,另一腿直膝;两手扶按膝关节,立腰收髋;上体前屈并向前、向下做压振动作。
练习时,左右腿交替进行。
二、侧压腿
侧对肋木或一定高度的物体,一腿支撑,脚尖稍外撇,另一腿的
脚跟搁于肋木上;右臂上举;两腿伸直,立腰开髋,上体向脚尖侧压。
练习时,左右腿交替进行。
三、后压腿
背对肋木或一定高度的物体,两手叉腰或扶一定高度的物体,一腿支撑,另一腿后举,脚背搁在肋木上,脚面绷直;上体后屈并做压振动作。
练习时,左右腿交替进行。
四、仆步压腿
两脚左右开立,一腿屈膝全蹲,另一腿挺膝伸直,身体向直腿一侧振压。
练习时,左右腿交替进行。
五、竖叉
两手左右扶地或自然下垂;两腿前后分开成直线,前腿后侧着地,脚尖勾起,后腿的内侧或前着地;上体向前振压。
六、横叉
两手在体前扶地,两腿左右分开成直线,上体俯卧或侧倾。
七、盘腿前俯
两腿屈膝盘坐,两脚掌相对;两手握住两脚;上体前俯。
《太极拳十要》由杨澄甫著,主要讲究太极拳习练过程中的精要,为习练者提供理论依据。
1 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
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心悟:虚灵乃练拳之要。
须虚,方能静、方得灵,以不变应万变,独得先机。
顶劲者,如头之顶物也,虽虚而含劲,得此方得拳之精神也。
2 含胸(亦作涵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心悟:挺胸则气滞于胸背,力僵于上,劲不能发矣。
含胸则气盈,脊背之气方得直贯于手,借足之力与腰齐动,自然而发,此乃内劲而非蛮力也。
拔背者,以气拔而非以力拔也,以力拔则犯僵硬之病也。
3 松腰呼出命门、会阴出,吸从肚脐进、呼吸要柔和和慢
做到吸的时候腰部肌肉还是放松的就可以了,同时呼的时候再有意一点的去放松腰啊,留一点点余地是指不要吸尽呼尽。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心悟:松乃太极运拳之要,务使全身松活,方能气遍身躯不稍滞,周身太极之气如一圆大之气团,遇敌则能随机而发,无处不可用劲矣。
而腰为劲之源头,尤须得松之妙理,须知腰能松,气方能沉而下盘方固。
4 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心悟:腿分虚实则举步轻灵,以一腿坐实而另一腿可随时举步移动为标准,如猫步之疾而无声。
虚实之转换亦须灵活,转动以腰引领之,此为身法之要。
5 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
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心悟:沉肩坠肘亦松字于手于臂要求也,太极拳之松,须松而不垮、松而不懈,
体虽松而意须臾不能离,方能以意领气源源不绝。
6 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
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
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
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也。
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
外家之力,最易引动,故不尚也。
心悟:太极拳之妙,在于用意不用力。
此“不用力”者,不用拙力、蛮力、僵硬之力也。
盖用力则气结,失自然之趣,不能做到体松气活矣,气血之流遇阻,病亦生焉,内劲不能发矣。
练拳须用意,意不到,则劲不能至;意须臾不能离,意离则劲断,而气亦散矣。
须意在拳先,犹写字之意在笔前,盖意在拳先,方能蓄劲、方能气满、方能劲出而有方、方能统全身之力以御敌也。
7 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
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
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心悟:人之周身,为一整体。
人之动,总须心手相应、周身相随也。
经云: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斯为拳之至理也。
不能上下相随,如手之独立于腰腿而动,则劲不能集中,形散而气散矣。
手之动,须腰腿之支持,方为得劲,不得劲则出手无力矣。
8 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
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心悟:形与神合拳方妙,气随意到劲始生。
9 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连有断,旧力巳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
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曰“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心悟:相连不断,犹生生不息也。
劲断乃练拳易生之病,稍有分神,便难避免,须刻刻留心而根治之。
每一动作下来,尤须有无穷之意,意不离则劲自不断也。
10 动中求静、以心运气,意气相随
外家拳术,以跳踯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
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
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愤张之弊。
学者细心休会,庶可得其意焉。
心悟:内家拳术,不可以外家之法而行,唯得其静趣方妙。
余练拳之际,亦颇觉愈慢效果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