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文学三十年试题

现代文学三十年试题

现代文学三十年试题(钱理群版)(2009-05-27 10:54:14)标签:杂谈分类:经典试题1.比较分析沙汀与张天翼的讽刺艺术。

答:沙汀的讽刺艺术重在“农民式的幽默”,讽刺时不漏声色、感情凝重,善于通过人物谈吐举止的细节刻画深层心理、场景气氛的烘托交织着某种诗意,等等。

张天翼善于抓住人物习惯动作与用语,凸现其灵魂,讽刺锋利劲捷,泼辣夸张。

2.为什么说30年代上海风行的“新感觉派”是现代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流派?答:首先是对“现代派”的界定。

“现代派”文学也称作“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与19世纪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迥然不同的文学类型,表现为形式上的荒谬与变形,内容上的危机感、幻灭感,重主观和心里,强调非理性等特征。

之所以说“新感觉派”是现代中国最完整的一支流派,有两个最基本的理由:一、“新感觉派”深受法国现代派文学和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影响,用现代人的眼观来观照都市,表达现代商业文明覆盖下的城市人群生存形态。

这主要是内容上的分析;二、在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上,借鉴大量的西方写作方法,包括心理分析、蒙太奇、意识流,以及以性爱心理发掘人性深层的方法。

3.评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内涵与文体特色。

答:关于文化内涵上,《呼兰河传》具有童年回忆的性质,主要描写记忆中的家乡人民的生存方式,特别是传统落后的文化习俗对人的残害,所描写的东北风情,既有浓郁的地域性或地方性,又具有某种普遍性。

文体特色:创造了“诗化小说”或者“散文化小说”。

其小说结构、语言和抒情方式也很有艺术个性。

4.略评李劼人《死水微澜》中的蔡大嫂的形象。

答:在李劼人的“大河小说”中,《死水微澜》在艺术成就上最高,既写出了历史时代的风云,又写出了地方风情和民俗,人物刻画也非常成功。

人物刻画是在辛丑条约签订期间,四川社会的冲突及地方风习的变迁,折射到具体人物中,在蔡大嫂身上体现了一个富于幻想、泼辣爽直,敢作敢当的女性,她有蔑视礼教的大胆行为,但她也有着虚荣、追逐浮华精神侧面。

5.结合具体诗歌评析,论述戴望舒二三十年代诗歌观念与诗意诗风的演变。

答: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领袖人物。

他前期的写作,重视诗歌的音乐性,在朦胧的意象堆砌中,传达出柔美的感伤情调,他的名作《雨巷》就是一个代表,这首诗歌在音节安排,意象构造方面独具匠心。

但在《我的记忆》之后,诗人却主动对音乐进行了反叛,改用日常的口语书写现代的生活经验,寻找适合自己的鞋子,更多地从语言的内在韵律中,挖掘出“亲切”与“暗示”的风格。

6.试论鲁迅杂文与小说的关系。

答:首先:鲁迅的杂文和小说有着共同的文化立场,二者在文化批判和思想批判上常常是相互印证和补充的;其次,鲁迅小说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和杂文中常常出现的“共名”在创作思维和艺术手法上是相通的;第三,鲁迅的《故事新编》是与杂文关系最密切的小说集,现代细节的反复使用(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增强了现实性,如以老子、庄子女娲等古人古事为中心,穿插喜剧性的人物,他们口中常常出现大量的现代汉语言,情节与细节。

在批判精神和艺术效果上都与杂文显示出内在的一致性。

7.试评林语堂的散文观。

答:林语堂的散文观集中体现在“幽默”和“闲适”这两个概念上。

这种散文观在当时是不合历史时宜的,受到了鲁迅等人的批评,鲁迅强调他的散文是“小摆设”。

但是,林语堂的散文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显得自由轻松,无拘无束仿佛温厚超脱而略带油滑,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散文风格,与他深受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密不可分,就其本质而言,林语堂的散文中“均衡心态”大多是在现实的压迫下而进行自我调节的产物。

8.试评何其芳《画梦录》的艺术特色,并说明其在散文史上的地位。

答:在《画梦录》中,“独语”既是一种和作家的主体意识密切相关的语调,又是一种独特的组织意象和营造氛围的感觉结构方式。

对《画梦录》在散文史上的地位,应从其自觉地把散文当作一种有别于小说和诗歌艺术形式来对待的文体意识,《画梦录》的创作在当时的散文中来看,走向“叙事化”和“说理化”的历史情境。

9.比较评析蘩漪与陈白露两个人物各自的性格内涵。

答:①两个人物显然有着显然不同的性格特征,一个是“最‘雷雨’的性格”,一个是“倦怠”于飞翔的精神漂泊者。

曹禺对她们塑造方式也是不同的。

②但就曹禺戏剧的“残忍”主体而言,两个人物的性格内涵及悲剧命运有着殊途同归的意义,蘩漪的“挣扎”所体现的是“宇宙的残忍”,陈白露的“回不去了”来自于生活“自来的残忍”,两者同样是惊心动魄的。

10.比较《雷雨》、《日出》与《北京人》的戏剧结构艺术。

答:①《雷雨》采用的“锁闭式”结构,使“过去的戏剧”与“现实的戏剧”交织在一起,使得情节集中紧凑,人物性格富有深度;“序幕”和“尾声”的设置,又增添了对戏剧远距离的理性审视,加强了“悲悯”的情怀。

②《日出》在戏剧结构上是一次不同于《雷雨》的新尝试,曹禺力求丢掉过多的“技巧”,采用“片段的方法”来结构戏剧,已达到“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

③《北京人》是曹禺“走向契诃夫”的“生活化戏剧”,其结构带有以描写日常生活琐事为主的叙事性特征。

11.试评夏衍《山海屋檐下》的思想艺术特色。

答:①《上海屋檐下》是夏衍的代表作品,这是一部从“席勒化”到“莎士比亚化”的转变之作。

②在取材方面,做到了平凡朴素的市民生活与内在的时代深刻性相统一;结构方面,主线与副线配合得当;人物刻画方面,善于抓住性格特色,简洁鲜明;戏剧情感方面,含蓄,富有人情味。

12.简评田汉从20年代到30年代创作的“转向”。

答:①20年代田汉创作最主要的特征是“新浪漫主义”,艺术表现上“重象征,重哲理,重(主观)抒情”。

②30年代田汉创作受“无产阶级戏剧”及“国防戏剧”的感召,转向现实主义戏剧创作,甚至直接反应现实事件,比如《顾正红之死》等。

③这种“转向”有得有失,主要取决于田汉对其剧作抒情性与传奇性特征的把握。

30年代中期田汉写出《回春之曲》,是其“转向”的成功作品。

④这种“转向”实际上是一个时代要求与作家艺术个性相融合的结果。

13.为什么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重要成果?答:《讲话》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带有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色彩,有重大的历史贡献。

《讲话》论及了延安整风中提出的许多问题,对当时当地的文艺运动有现实的针对性,并且对革命文艺历来所关注并需要重点解决的诸多理论问题也做了系统论述。

《讲话》高屋建瓴的提出了革命文艺“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众”的基本问题,并提出了核心理论体系“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的思想情感打成一片”。

《讲话》发表后,无论在解放区时期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一直是中共制定文艺政策指导文艺运动的根本方针,具有无可怀疑的权威性。

14.试评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说”。

答:“主观战斗精神说”是胡风针对文学创作中的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倾向提出来的理论命题,意在强调作家的主体意识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立足点是创作过程。

“主观战斗精神说”提倡中提倡重体验的现实主义,这种只注重写出生活的趋向,以增加作品的理想性和激励作用,忽略了创作中主体性因素的发挥的学说受到了普遍的怀疑和批评。

“主观战斗精神说”有三个重要观点,作为支持其理论体系的三个支柱:其一是“到处都有生活说”,这是让作者在题材上自由选择,不加任何限制;其二是“精神奴役创伤说”,应当看到人民群众的精神要求虽然伸向着解放,但随时随地都潜伏着精神奴役的创伤;其三是“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

15.为什么说《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艺术的丰碑?答:①该剧大胆探索,融合西洋歌剧和传统戏曲的艺术成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戏剧形式;②该剧总体构思上,成功地融合了民间文化、在西方影响下形成的“五四”新文化和革命文化三种不同的文化资源;③该剧在具体的艺术处理上比较重视从民间戏曲中吸取养料;④《白毛女》的成功给解放区文艺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话剧的民族化,促进了京剧、秦腔等传统戏曲的改革。

16.概述新文学第三个十年戏剧文学创作的热点与主要趋势。

答:广场戏剧和剧场戏剧是40年代戏剧文学创作的两大基本潮流。

在广场戏剧潮流中,先后出现了抗战期的抗战宣传剧、敌后抗日根据地新歌剧和40年代末期的广场活报剧三个热潮。

上海孤岛和大后方的剧场戏剧,主要有历史剧、正面描写知识分子的戏剧和讽刺喜剧三个创作热点,沦陷区的剧场戏剧主要是通俗话剧,带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和商业化色彩。

17.试评梁实秋《雅舍小品》的艺术特色。

答:总的来说,梁实秋散文是“学者散文”,这一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取材的日常广博、语言的机智幽默、心态的豁达俊逸、行文的优雅从容等。

更有特色的是文字方面的内容,它采用“文白交融”,他的散文里使用文言文的成分颇高,但不是任期并列,而是加以调和,充满了简洁而圆融的风格。

18.试评张爱玲散文创作的艺术个性。

答:张爱玲是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杰出的海派女作家代表作家,她的创作力图还原战争背景中人的固有的本性,张爱玲所展示的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芸芸众生在战争环境中正式的人生形态。

在张爱玲的“私语”中,交织着复杂而矛盾的美感倾向,一方面是对现代文明的“荒凉”感受中呈露出来的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美感特质,另一方面,则是对士大夫乐感文化传统的眷恋,对普通人的寻常人生乐趣的沉迷。

19.试评析艾青诗歌独特的意象与主题。

答:①以鲜明、丰富的意象来组成广阔的生活、历史画面,是艾青诗歌典型的诗歌手法。

②在《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向太阳》等作品中,“土地”与“太阳”在艾青诗中起到了整体性的作用。

③在意象的呈现方式中,“土地”的寒冷、贫困和宽广,“太阳”所带来的热力和希望是在其诗歌中常用的呈现方式。

20.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评析艾青有关诗的散文美的主张及其对自由体诗的形式创新。

答:“散文美”与“格律美”是新诗史上不断对话的两种方案。

一方面《大堰河》一诗摆脱了外在形式的束缚,不注重韵脚和诗行的均齐,句子长短不拘、自由铺展;另一方面,在形式的自由中,又包含了一种独特的节奏,如不断复沓的低吟和排比的句式,带来了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呈现出一种沉郁、悠长的音乐感。

21.试结合作品分析,阐解钱钟书《围城》的多层意蕴。

答:这部小说基本采用了写实的手法,总体结构却又是象征的,是很有“现代派”味道的寓意小说。

第一层:是比较浮面的,如该书出版序言所说,是“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具体讲,就是对抗战时期古老中国城乡世态世相的描写,包括对内地农村原始、落后、闭塞状况的揭示,对教育界、知识界腐败现象的讽刺。

第二层:文化反省层面,《围城》从“反英雄”角度描写知识分子主人公,其视点在中国现代文学同类题材作品中显示出独特性,并且用大量的笔墨客观而尖锐的揭示出种种丑陋的事态炎,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4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某些落后景致与沉滞的气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