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业银行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商业银行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商业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金融风险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而商业银行的改革是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到了关键时期,因此,对商业银行的监管研究更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的金融制度还处于相对严格的管制阶段,但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及其相关制度安排的实施,如何在放松金融限制的过程中建立合理有效的新银行监管方式将是一个重要和迫切的问题。

本文从商业银行监管的基本理论入手,运用公共管理学、金融学、政治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结合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模式,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商业银行监管指政府对商业银行的监督与管理,即政府或权力机构为保证商业银行遵守各项规章、避免不谨慎的经营行为而通过法律和行政措施对商业银行进行的监督与指导。

我国现行银行监管体制及其弊端根据法律规定,我国目前对商业银行实行的是分业监管体制。

2003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设立,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基本形成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驾马车”并行的监管模式,即由银监会从商业银行监管的角度对商业银行实行监管,由证监会从上市公司监管的角度对商业银行实行监管,此外,中国人民银行虽然不再承担对商业银行的具体监管职能,但由于其有权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并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以及负责金融业反洗钱工作等,其对商业银行也具有一定的监督权限和管理职责。

所以,可以说,我国目前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体制已经形成。

然而,就目前的分业经营体制来讲,监管框架的形成并没有在法律上得到明确的定位。

这种分业监管体制即由三机构分别基于自身的职能对商业银行的某一方面而进行的单一监管,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各自为政”的监管体制,缺乏在根据商业银行的特性和分工协调基础上所作的综合监管。

尤其是经济危机以来,我国现行商业银行监管体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实践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一、商业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一)监管部门缺乏协调机制就我国现状分析,只有人民银行以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和信誉才能够客观真实地把握金融机构的运行动态。

二者为实现自身的监管目标,都需要对金融机实施监督检查;在协调机制的法律建设方面,只是规定了商业银行与人民银行之间的合作,并没有深入涉及与其它监管机构的合作,有关协调机制的条款只是规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作为平等主体在工作上应尽的义务,没有具体深构入到业务内容的文件性规定,没有法律的有力保障,协调机制很难有效运行,终将导致监管盲点和监管成本增加。

(二)监管内容和范围狭窄对金融机构日常经营的风险性监管尚不规范和完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监管资源过多地分配于摸清商业银行风险的大小,而对其风险管理的方法和能力监管不够。

第二,风险监管的内容不全面。

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风险监管中存在着重传统的存贷业务、轻表外业务及其他金融创新业务等问题,而一些表外业务和金融创新业务同样也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其次,风险监管中偏重于信用风险,而对于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等其他风险却重视不够;再次,主要强调从资产充足性和资产流动性方面进行监管,即侧重于考核商业银行一段时间之后的经营成果,但却忽视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等指标的考核。

对网络银行的监管基本上还属于空白。

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兴起,网络银行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在此情况下,我国的商业银行也纷纷涉足网上银行业务,但这种发展是在相关法规几乎空白的情况下进行的。

(三)监管体系缺乏市场退出机制银行业监管的内容应该涵盖有关银行从市场准入到市场退出的所有业务环节。

但我国目前监管的内容主要是机构的审批和经营的合规性,对市场退出的监管则属空白。

面对来势汹汹的混业经营,金融产品交叉点增加,金融业务将更加复杂,没有良好的退出机制对商业银行进行筛选,导致金融市场混乱经营,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银行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它的破产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虽然近年我国已颁布了《金融机构撤销条例》,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主要采取撤销或关闭这一行政方式,但是我国由于历史原因,无论是监管者、经营者还是消费者,在意识上认为银行“太大而不宜倒”,对于那些违规违法操作、管理差、风险大、经营陷入困境的银行大都采取重组、注资等措施进行援助或依法进行接管、关闭,而没有采用与适合市场经济的破产方式,结果使各级政府和人民银行为此投入大量的救助和处置资金,不仅增加了财政和货币稳定的压力,同时也助长了“道德危机”。

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银行业稳定退出市场的处置和保障机制,防范金融风险的蔓延和扩大,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

另外,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是要转换经营机制,对于那些经营不善的银行,也应该有生有死、优胜劣汰。

政府过度充当“救火队”将不利于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换,不利于经营者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感。

经营不善的银行不能及时退出市场,是对金融安全的一大威胁,而且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危机。

(四)监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有效性的银行监管,最关键的步骤是发现和评价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这对监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国外一些监管当局非常注重监管人员的专业结构配置及培训,如OCC拥有法律、计算机、会计、信贷、反洗钱等各项领域的专家队伍,对监管人员安排了系统全面持续的培训计划。

我国在监管人员专业化培养方面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建立结构合理的专业化监管人员队伍。

风险性监管要求监管人员不仅要熟悉被监管对象的产品结构、业务流程、风险管理模型、内控机制、计算机系统,还要具备良好的金融、会计、法律等专业知识,从而能对风险管理系统的合理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及各项业务的合规性及风险程度进行评判和检查。

这些监管内容不是某一个监管人员能够独立完,而是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监管人员队伍相互配合、共同完成。

我国目前严重缺乏这样的专业监管人员队伍,监管人员的专业结构配置不合理。

二是没有建立实用有效的监管人员培训机制。

银行业监管人员不仅要有较全面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系统的检查方法和技巧;同时金融市场和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大量新知识、新的管理技术和新产品,对此监管人员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银行业的发展和实施有效监管,因此学习也应成为监管人员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

我国尚没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监管人员制定全员的系统全面持续的培训计划,也没有建立分等级的监管人员资格考核标准,相当部分监管人员的知识难以跟上市场发展的需要,这对实施有效的银行业风险监管形成巨大障碍。

二、监管部门应采取的监管对策(一)监管部门应加强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协调从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经营状况,不难看出,对于商业银行的监管单凭银监会一家的能力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了。

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探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应混业经营发展要求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只有运用好这种协调机制,使监管处在最优的均衡状态,各大监管主体才依照能协调而非冲突获得期望效果,商业银行获得最大收益。

加强协调机制主要建立监管各方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冲突。

首先,明确信息收集方面的分工,防止监管信息出现缺失或信息重复。

银监会和各监管机构应设置专门的信息采集部门,并且一定做到专岗专人,明确自己银行的信息和跨行业系统信息的共享责任,保证信息传导渠道畅通。

其次,在机构设置方面,在混业经营趋势下监管部门设置的机构应该起互相补充的作用,避免简单的重复,在监管内容、监管方法、监管频率上合理安排,充分协调,以增加监管效率。

最后,还应注意监管部门在制度上的协调。

各监管部门管理的行业不同,监管的侧重点必然不同,因此,在监管制度上就会出现矛盾和冲突。

制度上的不统一,同样使监管存在风险。

对此,银监会在完善自身的监管制度外,根据客观情况还要与多种经营所涉及行业的监管机构进行制度协调,制定出既兼顾自身发展要求,又完成混业监管任务的具体制度措施。

此外,当商业银行出现危机时,还要建立紧急磋商机制,将危机处理程序化。

明确各部门在危机状态下对有关风险的责任和义务,保证危机下信息迅速、完整的传递,多方面配合来分析危机危害性,及时化解,防止因个别突发事件引起系统性金融风险甚至金融危机。

(二)建立全过程、多方位监管体系金融监管当局要通过完善各种监管手段和方式,最终实现对各金融机构的全面管理。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突出监管重点。

风险逐步增加及风险扩散面越来越广,是当前国际金融业发展的重要特征。

因此,商业银行监管当局应在原有的以合规性监管为主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并重。

在合规性监管方面,我们应加大非现场稽核的力度,以获得更好的监管效果。

在风险性监管方面,我们必须看到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不断完善我们的风险监管措施,进行全面监管。

另外,还要建立风险的转移机制,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因为商业银行监管的目的之一是尽可能的控制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没有风险。

加快信息网络经济的相关立法。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网络银行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

在网络银行监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从监管范围、监管内容、到监管程序、监管手段都要取得法律依据,即所有的监管都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

因此,一方面国家要对所有的网络经济行为立法,规范其经济行为;另一方面,要提升网络银行的立法层次,将《网络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上升到法律的层面,使网络银行的市场准入、退出,网络银行风险的防范和监管,网上交易各方的权力和义务,以及网上交易纠纷的调节与仲裁等行为都依法进行。

此外,对网上跨国交易行为也要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相应的法律文件。

(三)建立规范的市场退出机制首先,要明确我国商业银行退出的主持机构及其职责,界定政府在商业银行市场退出中的权限和行为边界。

依据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不难看出,银行监管负责机构在市场退出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银监会承担着监管工作,在监管制度完善上应起到领导者的作用,监管当局以各种形式对其进行干预,并且在整个市场退出过程中处于支配性地位,并发挥主导性作用,而政府干预应该改停留在市场和法律基础上。

当然,银监会的干预还应该遵循客观的市场规律,因为一般市场处理方法有着较高的效率,而且政府承担的损失小,实际市场行为与行政干预相结合才会发挥市场退出机制的最大效益。

其次,在收购方法上主要以并购方式为主。

并购商业银行是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中最重要的市场退出方式之一。

近年来,我国也经常运用并购的方式解决处理银行危机。

当银行综合经营到来后,银行对其他形式的金融机构进行并购,还可以降低综合经营的成本,提高收益。

采取并购方式,并不是采取破产清算方式,这样,存款人和其他大部分债权人都可以免除由于个别商业银行倒闭而造成的损失,同时,也可以尽可能地降低金融市场变动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