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建史复习资料

城建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部分1.城与郭,城与市的区别,春秋时期的城郭关系城与郭:1.城在郭内,或郭比城大。

(内谓之城,外谓之郭)2.城郭均是防御性的3.此时已有阶级分化,贵族阶级住在城内,普通百姓居住在城外郭内城与市:1.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是城2.城市经济不同于农村居民点的经济,私有制产生后,需要防御城垣保护私有财产3.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分开,需要有专门的固定场所交易春秋时期的城郭:春秋时期的都城一般都有城郭之分。

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大都;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

城是贵族王室,郭是普通住宅,城中一般有王宫,修筑在人工高台上以示权威2.秦咸阳(1)营建背景:时代背景:①无序到有序的转型时期②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城市背景:①战国秦都为基础②独特的地理环境:三面环山,八水环抱(2)营建特点:①打破传统的集中封闭形制约束,扬弃旧有的城廓配置观念(秦咸阳并非一个城池,而是一个城市综合区)②发展郊县的办法取代传统的外廓功能③天体观念贯穿城市建设之中(3)历史意义:开创封建社会京城京畿有机结合的规划体制(京城的区域规划体制)3. 汉长安——杨城延(1)修建过程:①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②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③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2)规划要点:①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②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③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④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3)汉长安区域规划思想:①沿袭了秦的京城区域规划体制,及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规划体制(京畿称为“内史”,统领关中之地,汉武帝时将其分为京兆伊,左凤翔,右扶风三部,称为“三辅”)②京畿同京城互为依托,京城的繁荣稳定,是京畿地区郊县经济发展的前提,京城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各方面起着组织整个区域的主导作用,而广阔的三辅地区则是长安城是赖以生存的坚强后盾,而这些郊县又作为一道屏障保证了京城的安全。

③三辅地区的构成:三辅地区由京城、陵邑、郊县、上林苑组成。

(4)汉长安城区域规划的特点:①由概念性的城市群组合演进为实体城市组合②革新区域宏观规划,协调区域内各级城市经济和政治的分工配合,进一步强化京城和京畿相结合的规划体制③扩大渭南离宫范围,发展渭北陵邑及重点郊县的工商业基地,从区域层级进行功能分区4.曹魏邺城(1)布局特点:①布局规整,严整的方形,中轴对称布局②分区明确③园林较多,宫廷禁苑比例大(2)历史意义:划时代的意义①严格的功能分区结束了宫室与闾里杂处局面,实现无序到有序的转变。

主次分明,结构清晰。

②空间对称的艺术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对后来城市建设影响很大③改正了东汉洛阳东西宫分置的不便,宫殿布局规整,前朝后寝5.北魏洛阳——李冲(1)评价:历史上第一个完整在礼制规划制度指导下建设的城市,封建时期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里程碑(2)特点:①多重城墙,分宫城,内城,廓城②中轴对称③左祖右社,前朝后寝④集中设市⑤封闭的里坊制6.南朝建康建设特点:①不规则城市平面,没寻求南北向轴线,追求自然和周围环境的协调②宫城皇城并置③开创了人工湖的先河④市场多,分散布置,方便百姓,对北宋东京街巷制启示⑤地理条件影响,没有修建里坊,街巷式布局比较自由7. 唐长安——宇文恺(1)背景①全国统一,政治军事力量强大②大运河的修建,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③军事防御的需要,强调对内的集中控制和等级身份的划分。

④异域民族的融入增加城市建设的特色。

(2)建设特点:①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方形,旁三门,左祖右社,但市在宫南。

②中轴对称布局,突出宫殿的位置③棋盘式方格路网,宽度超过实际需求3.实行严格坊里制度和市肆制度,严格管理市民,各阶层严格分开(3)影响:国内:东都洛阳,宋汴梁直接影响,金中都仿汴梁,元大都仿金中都,间接影响国外: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日本古都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完全模仿长安8.唐东都洛阳——宇文恺建设特点:①讲求均衡,宫城居西北角,轴线偏西②三个市,规划适于居住,考虑百姓,较唐长安好9.北宋东京(1)布局特点:①平面不方正规则,宫城几何中心偏北。

三套城墙与三条护城河,形成宫、内、外城(皇、内、罗城)②道路井格分布。

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

道路宽度比唐小,但密度大。

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灌都③集中的市转变为商业街,破除里坊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商住混杂。

④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2)成就:①水运道路系统完备②御街千步廊,景观好③街巷制代替坊里制④城市管理完善(福利院卫生设施,防御等)10.元大都特点:①三重城墙,分别是外城皇城内城②宫城居中,处于中轴线上③皇城由三座宫城围绕太液池鼎立而成④左祖右社位于大城的东西内侧,而非皇城的东西内侧⑤规则的宫城与不规则苑囿相结合⑥道路系统由街道、胡同组成,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

呈方格网布局。

⑦完善的上下水系统⑧体现《周礼•考工记》⑨城市建设与规划有统一的领导,规划意图得以实现(刘秉忠)元大都成为当时最宏伟的城市之一12.宋朝城市中出现的新现象①随着农业农副业的发展,一些交通要道出现市,发展成市镇,丰富了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集市,市镇)②商业发展突破城垣,形成城内商业区,或者城外关厢。

坊里制度崩溃,街巷制出现:重大转变③攻守技术有发展(火药),一些城市修瓮城,马面箭楼,开挖壕沟④宗教建筑十分发达⑤城市规模扩大,比欧洲中世纪大⑥水系的建设,大运河发挥重要作用⑦城市中商业发展使城市布局多不规则13.北宋平江府城市布局特点,从平江府看南方城市特点1)平面呈长方形,东西短,南北长2)以子城为中心,子城以南为官署3)以水系为脉络道路为骨架的水陆双棋盘格局4)5座城门,皆水路城门并列5)河道82公里,桥梁314座6)全城65坊,无严格坊里制南方城市特点:1)河道为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2)水网地区,城市布局不规则3)没有严格的坊里制,多是不规则街巷14.隋唐以来中国社会格局的重大变化1)经济中心南移,长江中下游经济中心地位确立2)东北等政治势力的崛起,导致政治中心北移3)明清时期军事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的状况继续,大运河成了联系两个中心的命脉15.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特点总结1)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2)道路系统由礼制转向满足实际需求3)防御设施不断强化4)城市建设总体上反映社会经济状况16.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城墙:1)最早是木建造的木栅栏,有的城用势头垒成,有的用夯土筑成。

2)宋以前的城墙很少包砖及用砖砌,宋以后的一些重要的城,或城墙上的某些防御的重点地段包砖。

3)明代以后城墙加砖砌的更为普遍。

城门:汉长安三门并列,中间为御道通过,唐长安明德门五门并列,宋代以后有些城门有二重城或设瓮城,前后门均不正对,与道路的关系也有意做成“曲屈相对”,这些都是为了加强防御目的。

城门上一般都建有城楼,以便组织防守火力;城门外的护城河上有的建有吊桥,城的防御重点设施均在城门。

17. 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1)出于政治军事原因汉长安便于防守,便于东出潼关控制中原,边防城堡。

2)唐以来,由于都城人口众多,生活供应问题很大,因而较重视经济交通等因素,唐改善漕运,才驻长安。

汴梁漕运方便,供应充足,建宋临安。

3)有些与统治集团势力范围及根据地有关,如东汉移都洛阳,明永乐迁都北京。

4)有少数是原来便利的商业都会——宋开封、南宋临安。

5)因城市位置优越,经济有生命力,且城市骨架,河道利用值大,长期在原址发展如苏州(平江)。

18. 中国古代居住的演变1)唐之前,闾里制2)唐代,坊里制,宵禁,严格管理,有坊门坊墙3)宋代,开封80余坊,无坊门坊墙,是居住地段及管理单位4)清代,以胡同划分长条形居住地段5)城市多为方型,街巷与住区划分整齐;自发形成的则较乱,如关厢地区,山区6)水网地区居住区与河网系统有直接关系19.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特征a.两类城市规划新建—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洛阳,元大都等。

处于军事政治上的考虑,经济基础不大好扩建改建--处于交通要道,经济基础好,改建扩建而成的如宋东京,平江府b.周礼考工记对于古代城市有一定影响,但不是贯穿规划的主线北魏洛阳—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但宫城偏北元大都—按周礼城制建设,全面体现随着儒教越来越收推崇,城制在汉代以后新建都城中体现出来。

20.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唐长安汉长安总体布局规整长方形,三重城墙中轴线对称不规则方形,配合地形及现状道路系统全市性干道+内部道路方格网三条并列道路城门(南北向)道路直交居住坊里制,与宫城分开闾里制、与宫城相参商肆东西二市九市(六市道东三市道西)21.唐长安与北宋东京比较唐长安宋东京总体布局规整长方形,三重城墙中轴线对称布局不甚规整,对称道路系统全市性干道+内部道路方格网道路宽度小,密度高,与商业结合居住坊里坊里制,严格管制,与宫城分开街巷制,厢商肆东西二市商业街城市功能帝王意志市民市俗生活建设过程规划兴建逐步扩建23. 《管子》1) 因天才,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2) 凡立国都,非立于大川之下,必立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3) 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管子还认为必须将土地开垦为城市建设统一,农业的生产发展时城市发展的前提。

在城市内部空间布局上它认为应采用功能分区制度,发展手工业和商业。

《管子》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

它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

(典型,南宋平江城——管子营建思想)24. 风水理想模式的构成要素a. 平原:众山环抱的漫山坡状的平原。

1)平整的土地是营建的需要,特别是都城一类的大规模城市。

2)平原也是农业生产的需要,中国自古以农为本;3)漫坡提供了理想的排水条件。

b. 山系:理想的基址应由群山环抱。

1)周围群山可阻挡寒风,形成良好的小气候,2)良好的植被可保持水土,提供果实、木材燃料,3)群山自身是防御体系中的一个层次、4)群山提供周围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

c. 水系:城址选择的根本:一:提供城市用水同时也是城市排水的途径;二:运输的考虑——古代物资运输很大程度上依靠漕运;三:渔业基础及水生植物生长的良好的环境;四:提供工业、农业用水;25. 风水理想模式的景观特征:封闭围合的景观;中轴对称的景观;富于层次感的景观;曲线美的动态的景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