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建史复习资料1、试述我国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包括产生的时期、基础及产生的条件)?或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1-4 四选一)版本一。
(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2)私有制的出现,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出现(3)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组成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也起了重要的作用(4)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5)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版本二。
(1).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不断的提高,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也就产生了私有制(直接原因),需要建设具有防卫性质的城廓沟池,这就使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逐渐解体,慢慢过渡到了奴隶社会。
(2).“市”或“市井”的产生。
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就需要交换,随着交易数量及范围的增大,就产生了固定的场所,即“市”。
也就是最初的城市型的居民点。
(3).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
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4).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5).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
(6).频繁的战争也是促成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7).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2、我国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居住形式及特点(1-4 四选一)穴居:凿穴而居;上古穴居而野处发展: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巢居: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发展:巢居-干阑式建筑特点:位置:较高的向阳山坡上,靠近河流规模:成群密集的房屋,居住形式多以穴居为主分区:住区、墓区、生产区3、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4 四选一)选址原则:(1)择高而居,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2)临近自然水源,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3)村落周围必须有一定范围的适宜农业生产的平原或小盆布局特征:(1)规模普遍较大。
原始的居民点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一般规模较大。
(2)村落平面形状复杂多样。
以方形、长方形居多,也有一些圆形的。
(3)功能分区。
分区较为简单,首先有住宅区与墓葬区之分,还有手工业区(一般为制陶器,相应有窑地)。
城内没有“市”,商业贸易尚未形成。
(4)建筑布局。
为适应当时部落的生活方式,聚落的中心是氏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即公共建筑),周围环绕着小的住所,其门往往都朝着大房子。
(5)防御设施。
如壕沟、夯土墙、石墙。
4、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1-4 四选一)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产生以后,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成,我国城市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
(1)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2)需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至少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经济)(4)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5、请简述《周礼考工记》中的营国制度并加以解释(必考)“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竖直街九条横街,路宽为车轨的9倍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是行政办公,后面是市场,市与朝各方百步。
6、周代王城制度对我国城市规划发展过程的影响(必考)(1)旁三门,宫城居中。
左祖右社”等都按这个制度,而且越往后,都城的建设越严格按照此制度,如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清北京,这也与儒家思想受推崇有关(2)农业之国的周朝,规划与井田制有关,城市形制完整。
(3)前堂后寝,与后来北京外朝内廷一致7、春秋战国时期城市总体特征(7/8二选一)①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②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城与廓的关系有不同,如齐临淄城与廓重合,燕下都城与廓并列;城为王宫贵族居住,廓一般为普通市民居住;③城市经济活动区域增加,有集中的市场,常在城廓地带;④城防功能有所提高,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⑤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一些城市引河修建护城河,并将水道引入城内,一方面可以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为城市的运粮、供水和排水提供便利条件。
8、春秋战国时期《管子》的主要内容及对古代规划特点(7/8二选一)内容:《管子》一书论及的城市规划问题,大体包括城址选择、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城市规模的确定、城市用地功能划分、道路网布局、城市水源、城市排水、城市地图运用、地形勘察等方面内容意义: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极为重要的著作,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了。
《管子》的影响(1)最早阐述生产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出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商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管子》的《牧民》、《乘马》:“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lin)。
”“地辟举,则民留处。
地不辟,则城不固。
…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可以正政也。
地不平均和调,则政不可正也。
政不正则事不可理也。
”“地不正则官不理,官不理则事不洽,事不洽则货不多。
”(2)提倡“因天材、就地利”的因地制宜思想。
《管子度地篇》:“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
内为落渠之泻,因大川而注焉。
”《管子乘马篇》:“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3)创立较全面的古代城市功能分区理论。
《管子大匡》“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管子小匡》中说:“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乱。
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
”9、名词解释:闾里市肆陵邑(三选一)闾里: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居住区称为“闾里”。
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市肆:市指集市,肆为店铺茶铺酒馆等,市肆指集中的店铺,泛指市场陵邑:汉代新建制,原为守奉山园陵寝而设,陵邑制汉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贵族富豪,在汉长安城附近皇帝陵墓处设陵城10、汉长安规划要点及建设过程(10-12三选一)修建过程:(1)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规划要点:(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11、秦咸阳规划成就(10-12三选一)秦咸阳在城建史上成就开创了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城市体制,这套规划思想被称为秦制 , 影响了汉朝的规划。
(1)、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
·与郡县制推行和郡、县设置相适应,必然形成有相应的郡治和县治中心,也就有了一定规模和以行政职能为主的城镇。
·由于郡县制的推行,还使我国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郡城~县城。
(2)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大修弛道,大大促进了全国的交通联系;(3)采取强干弱枝的政策,加强郊县建设,充当外廓的功能(4)秦咸阳的建设采用天象的观念(5)功能分区明确,宫城为政治中心,市与闾里结合组成经济中心,当时的闾里布置也是规整划一的(6)秦继承营国制度,以宫为中心并形成中轴线12、东汉洛阳规划成就(10-12三选一)(1)均不设外廓城的政治职能突出,经济活动主要在城市的近郊(2)南北宫制3均为集中设市居民多在城外(3)不拘泥于《周礼·考工记》规制(4)城市的形制比较规整,城基呈长方形(5)城市有略偏西的中轴线结构,较严谨,宫城用地比例降低(6)择中立宫,左祖右社,继承营国制度(7)市不在宫城之北而在城西和城外东南。
13、曹魏邺城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划时代的意义是什么?/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中的重要影响。
曹魏邺城的布局特点及规划影响:布局特点,①统治中心建设的一座新城。
②平面呈矩形,分为南北两部分。
③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前朝后寝格局,设有王室专用园林。
④南部划分若干正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集中的市以及手工业作坊。
(①城市中间有一条通向东西主要城门的干道,将城市分为两部分。
北半部全为统治阶级专用区域,正中为宫城,其中不止一组举行封建典礼的宫殿建筑和广场。
东西轴线南部为房衙和一般居住区,划分为正方的房里。
南北向有三条干道,东西干道与中轴线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并建有三座正车门,形成一个关闭型广场。
)规划影响:①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区更为明确,宫城和坊里不穿插;阶阶级对立等级森严,三台防御。
②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首次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③宫殿部分建筑严整,前为政务机关,后为起居用房,宫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前朝后寝)。
(②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的规划中有重要影响,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某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不像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立级当时的等级森严。
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
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的影响,如唐长安城。
)14、隋唐长安城规划有哪些特点、成就和问题,对其他都城规划有何影响/中国隋唐时期的城市建设特征,绘图说明唐长安的规划布局特点)由于城市是完全新建的,所以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的更加明显,城市布局上,不使“宫殿与居民相参”的意图十分明显,采用严格的坊里制度,道路突出宫殿,一切从皇帝意图出发。
城市规模:道路宽,坊里大得惊人,远远超过了实际需要,处处以大来反映当时大一统的强大威力。
城市对称布局突出中轴线,又通过中轴线突出宫殿,这种将城市作为一个构图整体,使道路,坊里,建筑布局成为一个统一的规划手法,是中国城市建设的优良传统,隋唐长安在布局上的整体性,超过了以往任何城市.长安城的规划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有很大的影响。
后建的东都洛阳,汴梁,金中都,元大都也都受其影响,也是当时外国城市规划学习的榜样,如日本平安京。
隋唐长安城市的规划思想:隋唐长安城的规划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且有所发展。
直接影响长安规划的是曹魏邺城,以及魏孝文帝关于洛阳的改建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