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部分 专题三大气环流与气候

第二部分 专题三大气环流与气候

专题三大气环流与气候[考纲原文呈现]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考点一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全国卷近5年4考)[核心知识必备]1.图解大气受热原理(1)解释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

(2)“高处不胜寒”: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离地面越远,得到的地面辐射越少。

(3)全球变暖:温室气体增多,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气温升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强。

(4)烟雾防冻:增强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5)果园铺沙石:昼夜温差增大,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

3.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1)气温的分布规律(3)影响气温变化(日变化、年变化)的因素[高分能力培养]新题尝试1.(2018·湖北省第四次联考)地表净辐射是地表通过短波、长波辐射过程得到的净能量,大致是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与地面辐射之间的差额。

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地表净辐射年内变化图。

据此完成(1)~(3)题。

(1)与地表净辐射季节变化关系最密切的地理要素是()A.日照时数B.气温年较差C.气温日较差D.降水量的季节变化(2)冬季,对西藏和黑龙江地表净辐射差异影响较小的因素是()A.太阳高度B.昼长C.海拔D.地表植被(3)湖南省5、6月份地表净辐射较小的主要原因是()A.太阳辐射弱B.阴雨天气多C.地面辐射强D.白昼较短解析第(1)题,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地表净辐射受到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状况的共同影响,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地表净辐射=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多少决定了地面温度的高低,地面温度的高低决定了地面辐射的强弱,地面辐射的强弱决定了气温的高低,因此地表净辐射的季节变化与气温的季节变化相似,从示意图看出地表净辐射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西藏的地表净辐射季节变化较小,黑龙江和内蒙古的地表净辐射季节变化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黑龙江和内蒙古的气温年较差大,西藏的气温年较差小,因此与地表净辐射季节变化关系最密切的地理要素是气温年较差,B对;题干中强调的是“季节变化”,与气温日较差关系不大,C错;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与季风关系密切,和地表净辐射季节变化关系不大,D错。

选B。

第(2)题,西藏和黑龙江的纬度差异较大,冬季两地的太阳高度和昼长相差较大,造成地表净辐射差别大;西藏海拔比黑龙江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冬季获得的地表净辐射大于黑龙江;冬季,西藏和黑龙江气温均较低,地表植被均枯萎,对地表净辐射的影响较小。

选D。

第(3)题,依据地表净辐射的含义判断其较小的原因是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弱或是地面辐射强,再结合时间“5、6月份”判断湖南省在5、6月份受准静止锋的影响,处于梅雨季节,降水较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弱,地表净辐射较小。

选B。

答案(1)B(2)D(3)B2.(2018·长沙二模)读我国某区域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图,完成(1)~(2)题。

(1)对该区域1月等温线走向影响最大的是()A.地形B.纬度C.海陆D.洋流(2)A地7月气温可能是()A.29 ℃B.27 ℃C.25 ℃D.23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区域1月等温线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影响其走向的最大因素为纬度。

第(2)题,根据河流流向可知,A地地势较高,所以夏季气温较低。

由图中等温线数值信息可判断,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相差2 ℃,所以A地气温应该在26 ℃~28 ℃之间。

答案(1)B(2)B思维提升1.大气受热过程分析技巧(1)确定大气的热源。

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②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明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是吸收和反射作用。

(3)把握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概括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即太阳→地面→大气。

①太阳暖大地: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②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增温;③大气还大地: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来说是隔热层,它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4)分析热量传递和转换过程中的影响条件。

①影响太阳辐射多少的直接因素是太阳高度角、天气状况和地势高低;②影响地面升温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地面热力性质,同样的热量收支海洋要比陆地升温、降温幅度小;③大气逆辐射的强弱与大气水汽含量(云量)呈正相关。

2.等温线的弯曲与闭合分析(1)等温线弯曲的成因分析①陆地上一般考虑山脉或谷地。

等温线穿过山地时,一般向气温高的方向凸出;穿过谷地时,一般向气温低的方向凸出。

②海洋上一般考虑洋流。

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③等温线的弯曲还可能与海陆分布有关。

1月份同纬度地区,陆地等温线向南凸,海洋上向北凸;7月份同纬度地区,陆地等温线向北凸,海洋上向南凸。

(2)闭合等温线的成因分析(高、低温中心)①低温中心:地势较高的山地一般成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盆地在冬季时往往成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山脉冬季风的迎风坡往往成为低温中心。

②高温中心:地势较低的盆地一般成为高温中心;城市一般也是高温中心(热岛效应)。

[高考经典再练]素养区域认知:地形与气温1.(2018·全国卷Ⅰ,11)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题。

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

导致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纬度位置C.海陆位置D.大气环流解析重庆位于四川盆地,海拔较低,气温较高,且受山地阻挡,不易散热,外界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较强,毕节位于云贵高原,海拔较高,气温较低,A正确。

答案 A素养地理实践力:农膜技术与气温2.(2017·全国卷Ⅰ,9~11)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3)该地可能位于()A.吉林省B.河北省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解析第(1)题,材料中提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效果显著,说明①②为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排除③④。

又根据枯雪年降水少,昼夜温差较大,丰雪年降水多,昼夜温差小,可进一步判断:①为丰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②为枯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因此答案选B。

第(2)题,由图可知,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日变化,不能确定当地最低气温,因此A错;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即平均气温变化状况和昼夜温差)大致相同,因此B错;膜内温度日变化丰雪年小于枯雪年,主要是由于丰、枯雪年积雪厚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C正确,D错误。

第(3)题,本题考查时间的估算。

一般来讲,某地日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当地地方时14时,而此时北京时间是16时左右,说明该地比北京时间晚2小时左右,相对于120°E偏西30°左右,当地经度大约为90°E,结合选项只能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因此答案选D。

答案(1)B(2)C(3)D素养区域认知:气温差异分析3.[2015·全国卷Ⅰ,37(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

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 ℃~1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 ℃~-2 ℃。

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

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

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

(8分)解析本题考查冻土的成因。

结合材料中多年冻土的介绍,可从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气温年较差小的特点回答。

答案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 ℃~1 ℃,可以形成多年冻土。

)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 ℃~1 ℃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

考点二大气运动与降水(全国卷近5年2考)[核心知识必备]1.热力环流原理形成及常见形式(1)理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四个关键点(2)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影响①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②山谷风:在山谷和盆地,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③城市热岛环流:一般将绿化带布局在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业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2.风的形成与风力大小(1)图解风的形成(2)风力大小的影响因素①气温差异→气压差异→风力强弱。

②植被覆盖度(防风固沙,削减风力)。

③地形(山脉阻挡风→风力减弱;垭口或峡谷地带且风向与峡谷延伸方向一致→狭管效应→风力增强)。

④地势高差大小→下沉气流强弱。

⑤经过湖面或海面,摩擦力较小。

3.把握大气环流的内在联系4.三圈环流与气候类型分布(以北半球为例)5.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1)大气环流:一般低气压带影响区域降水较多,高气压带影响区域降水较少;西风带影响区域降水较多。

(2)海陆位置:近海受暖湿气流影响的地方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洋流:暖流影响区域降水多,寒流影响区域降水少。

(5)下垫面状况:植被覆盖率高,地表水体面积广的区域降水较多,反之则少。

(具体见下表)新题尝试1.(2018·长沙市模拟)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毫米)。

在该区域南部地区生活的富拉尼人,以发展游牧业为主。

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该区域年降水量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高低B.地形起伏C.距海远近D.大气环流(2)富拉尼人迁徙的时间最有可能是()A.10月南迁,4月北迁B.10月北迁,4月南迁C.10月东迁,4月西迁D.10月西迁,4月东迁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可以判断,图中区域位于非洲西北部。

图中区域南北两侧年等降水量线密集,降水量变化很大,且降水较多,中心区域降水则较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