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构主义在当代的发展

解构主义在当代的发展

2011年春季学期《工业设计史论》结课作业题目:解构主义在当代的发展
指导老师:王*
姓名:***
学号:********
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
2011年7月
解构主义在当代的发展
---浅论设计风格与市场及人文的关系
作者:乔军义
单位: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班级:工业设计二班学号:10020220 【摘要】:自从工业革命发生以后,现代主义设计以多元化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现代主义之后又发展出现了更多的设计风格,基本上都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调整、补充、改良和批判,如后现代主义设计,其中一种最好的诠释后现代主义的方法就是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设计方法,而是把完整的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建筑整体破碎处理,再重新组合,形成破碎的空间和形态。

它以破竹之势冲击着正统的现代主义设计原则和形式,并将占据未来的设计空间。

【关键字】:分解·颠倒·变构·重建·市场应用
【引言】: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五光十色的产品层出不穷,人们对产品的性价比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如何让我们永葆对一个产品的热情,那就要求这个产品既实用又美观,现在的每家公司都可以做出很实用产品,而美观就是作为一名工业设计师所做的,这就是我们对公司乃至消费者的贡献。

【正文】:
解构主义要适应市场需求
许多不同的风格在当代百花齐放,而究竟哪种风格才能成为当代设计的主流是可以预估的,在消费者心中普遍存在一个这样的心理:新意、有美感、实用。

他们会对一种风格在很长时间之后产生厌烦,急切要求另一种风格取代当时的风格,这样会激起人们对生活的激情,到底怎样才能知道将来在我们生活中流行那种风格,就要求我们对市场的整体评估。

这也是我们应该做的,所以,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不仅要设计出好的产品,更要有超高的市场把握能力。

解构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并要求“重估一切价值”。

他的叛逆思想从此对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一股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思潮,尼采哲学成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

另外两股启迪和滋养了解构主义的重要思想运动,分别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以及欧洲左派批判理论。

在欧陆哲学与文学批评中,解构主义是一个由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希达所创立的批评学派。

德希达提出了一种他称之为解构阅读西方哲学的方法。

在众多风格中,解构主义的提出在另一个侧面体现出了一种新颖的美学理论。

解构主义是在现代主义面临危机,而后现代主义一方面被某些设计家所厌恶,另一方面被商业主义滥用,因而没有办法对控制设计三,四十年之久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起到取而代之的作用时,作为一个后现代时期的设计探索形式之一而产生的。

解构主义脱胎于结构主义,单从字面上理解,“解”字意为“解开、分解、拆卸”:“构”字意为“结构、构成”。

解构则引申为“分解之后再构成”这种设计风格起初是由建筑界的设计师们率先应用,强调打破旧的单元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通过将对象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进行重新组合,对传统进行颠覆,其反对后现代主义中的矫饰现象,通过强调多元化、高度模糊化的方法来达到建立新的功能性的目的。

它认为结构主义仍未摆脱传统的形而上学,因而有必要对结构主义进行扬弃。

对待解构主义的最好态度不是把它当作教条,而是把它当作一种反观传统和人类文明的意识。

解构主义反对权威,反对对理性的崇拜,反对二元对抗的狭隘思维,认为既然差异无处不在,就应该以多元的开放心态去容纳。

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解构主义也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是一种砸烂一切的学说。

恰恰相反,解构主义相信传统是无法砸烂的,后人应该不断地用新的眼光去解读。

从20世纪70年代起,解构主义又称后结构主义的兴起对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提出了批判。

解构主义认为,语义是流变的,语义的上下限始终是模糊的,整个发展过程都是开放的,处于一种新陈代谢的有机或动态的过程。

这种流变性和模糊性是由人脑的有限性决定的。

客观世界是无限的,而人脑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人们不得不使用有限的语言来概括无限的信息。

这一无限和有限的矛盾决定了语言的模糊性和流变性。

“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不再固定不变。

每个所指都能变成能指,词语的指称活动就这样一环套一环,永无止境。

解构主义设计师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单调形式和后现代主义历史风格的过分装饰化、商业化的形式皆不满意;他们对现代主义设计强调表现统一整体性和构成主义设计强调表现有序的结构感均持否定态度,认为设计应充分表现作品的局部特征,作品的真正完整性应寓于各部件的独立显现之中。

其建筑在整体外观、立面墙壁、室内设计等方面,都追求各局部部件和立体空间的明显分离的效果及其独立特征。

建筑与室内的整体形式,多表现出不规则几何形状的拼合,或者造成视觉上的复杂、丰富感,或者仅仅造成凌乱感。

解构主义风格应用于建筑
解构主义建筑在当代尤体现出了它独特的艺术美感,即对建筑整体结构进
行分解、颠倒、变构、重建,得到注重有机形体拼合的破碎结构方式。

解构主义重视内在结构因素。

解构主义建筑是在80年代晚期开始的后现代建筑学的发展。

它的特别之处为破碎的想法,非线性设计的过程, 实际上,经解构主义设计精心处理的相互分离的局部与局部之间,往往存在着本质上的内在联系和严密的整体关系,往往并非是无序的杂乱拼合。

最著名的解构主义设计的代表人物有美国建筑设计师盖里、埃森曼、特斯楚米、本尼什、晗迪特、里伯斯坎、辛门布劳和日本的井广美藤。

其中以生于加拿大的
美国设计师盖里的作品最负盛名。

20世纪80-90年代,盖里的设计引起世界户泛关注,其重要作品也
遍布世界各地:巴黎的“美国中心”、瑞士巴塞尔的维斯塔公司总部、
洛杉矶的迪斯尼音乐中心、巴塞罗纳的奥林匹克村、明尼苏达大学艺术
博物馆、俄亥俄州托列多大学艺术系大楼、德国维特拉家具展览中心等。

此外,还有埃森曼设计的俄亥俄州立大学威克斯奈视觉艺术中心、哥伦
布市市政会议中心;本尼什设计的斯图加特大学太阳能学院大楼等。


解构主义,也有对其它二十世纪的设计风格作为参考: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互
相作用,表现主义, 立体派, 简约主义及当代艺术。

解构主义的全面尝试,无疑
给传统建筑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 也为建筑创作带来了新的气象,,就是让建筑
学远离那些实习者所看见的现代主义的束紧规范,譬如“形式跟随功能”,“形式
的纯度”,“材料的真我”和“结构的表达”。

信息的发达造成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可以在短时间里了解到市场最前沿的东西。

所以,没有一种设计风格独占市场,只会形成一种主流的设计风格。

解构主义只被少数人运用于建筑和产品上,而这就已经造成了极具轰动的效应,在当下,解构主义风格还有很大的市场,即使市场饱和,在一定的时间之后,也有巨大的反弹空间。

解构主义风格应用于服装设计
如今,解构主义应用到服装设计领域,解构主义的服装设计,其本身就是一种充满个性的时装风格,设计充溢着禅宗与人文的哲学思想,其造型因跳跃、断裂、分割、组合以及拼贴造成的非服装结构上的矛盾和冲突,使服装显得越发的沉厚、隐秘而富有内涵。

衣衫破烂,行装拖沓,闪光豹纹面料,人造材质甚至塑料所构成的服装上尽是花哨的甚至像避孕套、马桶链、纳粹标志等等无法忍受的装饰;”这些被上层人所鄙视的激进青年的衣装流行,被英国设计师维维安·韦斯特伍德巧妙的抓住,一系列含有朋克意味的服装被设计展出,反叛文化渐渐登上主流舞台。

然而这种更加强调对服装的破坏,或者夸大服装的原有概念来达到宣泄对社会不满的情绪、昭显自我目的服装设计,那之中所含的解构意味与我们现在所谈到的服装解构还是有着微妙的不同。

维维安·韦斯特伍德早年设计的服装,更贴近街头青年猎奇的愿望,近期的维维安·韦斯特伍德的设计,则更加理性化更加趋向于现代的服装解构意味
有些人认为,解构服装是日本带来的,只有日本式的解构才是解构。

但我认为,欧洲七十年代的反时装运动造就了不同于日本的西方早期解构风格。

随后,他们彼此影响,形成了今天大家所说的解构风格。

现今的解构并不仅仅是破坏,更重要的是重组与构成,服装语言的纯熟,解构技法的多样,使得服装结构更加具有可捉摸性。

一件结构被打破已经失衡的衣服,不能算是解构服装,而通过设计师的巧妙手法做出新的结构,新的整体性才算是解构服装。

因为亚洲和欧洲文化有着巨大差异,同样是解构主义服装,风格上也稍有不同,拿女装来说,欧洲的解构主义服装设计,偏向强调人的性感,总体服装风格强烈张扬。

欧洲的服装设计师,常常在胸部和臀部大做文章,要不用纷繁错落的解构手法让观者将视线集中于此,要不反其道而行,重点部位若隐若现或者接近暴露,用其它部位错落的外观,更显女性身体的优美;日本式的解构服装,身体暴露程度相对要少些,常常通过大片布料巧妙拼叠翻转造出古怪的风格。

比起强调衣者的性感,日本的设计师更强调个性的表达,比如,背部和腹部隆起的服装会让人觉得将女性的美抹煞,但是在日本设计师的巧妙设计下,反倒觉得穿着的人相当独特,另一种优美。

如今,解构主义设计风格被应用到众多设计领域,尤其是在激烈的多元化市场竞争中,解构主义的设计风格更能体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结论】:一种文化底蕴酝酿一种设计风格,而这种设计风格使这种文化更加凸显,更加彰显文化内涵。

在将来的设计中没有主导,只有主流。

【参考文献】
1:何人可《工业设计史》
2:川铃久保《解构主义与服装设计》
3:各种有关解构主义风格的网上杂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