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显微观察类实验

显微观察类实验

显微观察类实验-、实验∶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叶绿体的观察1.实验原理:叶绿体存在于叶肉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形态较大,颜色和形状与细胞其他部分明显不同,可在高倍镜下观察。

2.方法步骤:取材→制片→观察。

3.注意事项:(1)装片内的叶片应时刻浸润在水滴中,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2)必须使用高倍显微镜才能看清,注意高倍物镜的使用。

(3)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要强调的原则就是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

例1下列关于叶绿体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强光下,叶绿体以侧面对番光源,以接受较多的光B.在弱光下,叶绿体以较犬的面对考光源,了以接受受多的光C.在弱光下,叶绿体会较多的聚集在背光的一侧D.对于一般的叶片,背光面的细胞中含有较多的叶绿体[解析]在细胞中,叶绿体的分布与是否有光照、光照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

在强光下,叶绿体以侧面对者光源,以减小强光对叶绿体的伤害。

在弱光下,叶绿体不仅较多聚集在向光面,而且以最大的表面朝向光源。

一般的叶子,上面较下面颜色深,走因为近上装面的叶肉细胞排列整齐、紧密,而且其中含有叶绿体较多的缘故。

说明叶绿体在细胞中是运动着的,这种运动体现了活细胞时变化的环境条件的一种应激反应,这与细胞及叶绿体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答案]B[变式1]用高倍显狱镜观察裳片的程序是①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移走,换上高倍物镜②在低倍镜下找到目标③将目标移到视野中央④调细淮焦螺旋和反光镜,直到视野适宜、物像清晰为止A.②③④①B.②③①④C.②④①③D.③④②①【例2】生物学实验中常用普通显微镜,试回答:(1)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标本的A.体积B.表面积C.保的面积D.长度或宽度(2)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细胞A.2个B.4个C.16个D.32个(3)在光照明亮的实验里,用白色洋葱表皮细胞做质壁分离实验。

在显微镜视野中能清晰看到细胞壁,但看不清楚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

为便于判断,此时应A.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B.改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C.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D.改用平面反光铣、缩小光圈(4)某学生在实验时,先用一块洁净纱布揩试镜头,再在一干净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放入一小块生物组织切片,小心展平后,放在显微镜载物台正中央,并用弹簧夹片压住,然后在双眼侧视下,将物镜降至距玻片标本约1 cm~2 cm处停止。

用左眼朝目镜里观察,同时转动粗准点螺旋,缓缓上升镜筒。

请指出该生操作中不正确的地方:①。

②。

③。

[解析]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的放大原理、构造和调节、观察使用方法及显微镜的护理等知识。

正确的解答,必须建立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如长度或宽度放大n倍,面积则放大n2倍。

而视野范围直径缩小n倍,视野范围面积缩小n2倍。

当由“目镜为10×,物镜为10×”换成“目镜为10×,物镜为40×”时,放大倍数增大4倍,视野直径应缩小4倍。

故只能看到这行细胞的数目为8×1/4=2个。

假若原来视野范围内共有64个细胞。

由于视野面积缩小42=16倍,故只能看到该范围的64×1/16=4个细胞。

(1)放大倍数是指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或体积。

(2)显微镜放大倍数越高,视野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也减少。

(3)看不清楚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是由于光线太强。

应将视野调暗,增大反差。

方法是缩小光圈和改用平面镜。

(4)错误有三处:①用一块洁净纱布揩拭镜头(镜头应用擦镜纸揩拭,不能用纱布揩拭);②未加盖玻片;③物镜降至距玻片标本约l cm~2 cm处停止(应将物镜降至距坡片标本0.5cm~l cm处)。

[答案](1)D (2)A (3)D (4)见解析[变式2]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四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来观察血细胞涂片。

当成像清晰时,每一物镜与载坡片的距离如图所示。

如果载玻片位置不变,哪一物镜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最多A.a B.b C.c D.d二、典验:细胞质流动的观察1.实验原理:活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细胞代谢越旺盛,细胞质流动越快,叶绿体形态较大,清晰可见,叶绿体在细胞质中的运动是细胞质流动的重要标志。

2.方法步骤:培养→制片→观察3.注意事项:(l)本实验选材十分重要,不同的植物细胞质流动速度不一样,若流动太慢则在显微镜下难以察觉,故最好选用黑藻幼叶。

(2)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关键是选好参照物,如细胞中某个叶绿体,通过观察其位置变化来判断细胞质的流动及方向。

每个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基本上是一致的。

(3)装片中材料应始终保持有水状态,故水分过少时要及时添加。

(4)观察中如发现细胞质不流动或流动很慢,可采用增强细胞呼吸作用的方法来加速细胞质的流动。

如:将载玻片置于白炽灯下烘热,切伤部分叶片,观察时用25℃的水浸润叶片。

(5)最好寻找靠近叶脉部位的细胞进行观察,此处细胞水分供应充足容易观察到细胞质的流动。

【例3】把叶绿体作为细胞质流动的标志物是因为A.叶绿体在不同强度的光下会以不同的面朝向光源B.如果没有标志物,细胞质的流动就难以察觉C.只有叶绿体寺颗粒可以移动,细鸦质基质不流动D.细胞质基质是流动的,细胞器是不运动的[解析]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

细胞质基质是不断流动的,悬浮在基质中的细胞器也会随之运动,所以叶绿体等颗粒位置的改变证明了细胞质是流动的。

因为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慢,所以没有标志物难以察觉。

为了观察方便,要选择体积较大的细胞器,如叶绿体等作为标志物。

而叶绿体随光照强度不同,以不同的面朝向光源是对光照的适应性反应,虽然与细胞质流动有关,但不能以此作为细胞质流动的标志。

[答案]B[变式3]下列关于细胞质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走A.细胞质流动的标志是叶绿体等颗粒位置的移动B.细胞质流动的方式是多样的,有的沿细胞壁环形流动,也有的成管状或线条状流动C.有的植物的细胞质能流动,有的不能流动,所以实验时要选好材料D.细胞质的流动速度,在不同的温度等环境条件下有所不同【例4】下列操作中,不属于加速黑藻细胞的细胞质流动的方法是A.放在光下培养B.放在20℃~25℃的水中C.煮沸D.切伤部分叶片[解析]细胞质的流动受如胞的代谢状况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适宜的光照、温度、pH、生长素等增进细胞代谢作用的因素,都可以促进细胞质的流动。

反之,不利的环境变化和某些化学药品,如麻醉剂等,则可抑制细胞质的流动。

“煮沸”即高温,会使细胞死亡。

[答案]C[变式4]供观察用的黑藻,事先放在光照、室温条件下培养,其目的是A.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B.促进细胞质的流动C.防止黑藻的死亡D.促进黑藻细胞的生长【例5】下图为黑藻细胞质环流示意图,视野中的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

则实际上,黑藻细胞中叶绿体的位置和细胞质环流的方向分别为A.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顺时针B.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左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C.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D.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左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顺时针[答案]B[变式5]请依据“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制作临时装片时,应首先把材料放在光下或20℃~25℃水中培养,目的是(2)为什么常以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作为观察的依据?(3)请在右边方框内画出一个黑藻细胞质流动示意图。

并简要说明细胞质流动对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三、实验:观察粒物细胞的有丝分裂1.实验原理:植物体中,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茎尖等分生区细胞;细胞核内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着色;可以在高倍镜下观察到植物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

2.方法步骤:洋葱根尖的培养→装片的制作: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绘图。

3.注意事项:(1)漂洗的目的是洗去根中多余的解离液,以免影响染色并中止解离,因为解离液中含HCl 溶液,而用来染色的染料呈碱性,另一方面可能会腐蚀显微镜的镜头.解离的程度要适当,时间太短,细胞没有分离开;时间太长,细胞被破坏。

(2)本实验观察的重点是染色质、染色体,而染色质和染色体都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

通过染色,染色质和染色体与细胞的其他部分区别明显,便于观察。

染色的时间和浓度要控制适当。

(3)用拇指轻轻压载玻片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分散开以便于观察。

压片结束后,要将盖玻片上面的载玻片拿走,然后进行观察。

压片要均匀用力。

(4)在一个视野里不容易找全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而在一块装片上一般是可以找全的。

因为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有一定的周期性,分裂间期的持续时间比分裂期长得多,在一个视野里绝大多数的细胞处于分裂期;又由于分生组织中细胞的分裂是非同步化的,在一群细胞中,只要仔细找,就可以找到各个时期的细胞。

(5)在实验中之所以用洋葱(还可用蚕豆、大蒜等)是因为这些材料容易得到,并且其染色体数目较少,容易观察。

【例6】以下是几位同学在进符细胞分裂实验操作的情况,请分析:实验中甲同学从解离液中取出材料,立即染色,结果实验效果很差。

乙同学将染色好的材料立即放在载玻片上观察,也看不清细胞。

丙同学将制好的装片直接放在高倍镜下,花了很长时间找不到细胞。

丁同学在正确地进行了一系列操作后,镜检时在呈长方形的细胞中无法找到分裂的细胞。

(1)甲操作上的错误是,实验效果差的原因是。

(2)乙操作上的错误是,看不清细胞的原因是。

(3)丙操作上的错误是(4)丁找不到分裂的细胞的原因是[解析]制作装片的顺序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如果解离后不漂洗,解离液会继续解离,解离过度,细胞会腐烂,还会使染色剂失效(酸碱中和),将导致实验效果差。

(2)如果染色后不经过压片就直接观察,则由于细胞重叠而看不清细胞。

(3)高倍镜视野小,更难寻找目标。

正确方法是,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细胞,然后把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再用高倍镜观察。

(4)分生区生长点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正在分裂。

伸长区的细胞呈长方形,不会分裂。

要寻找正在分裂的细胞,只能在分生区生长点细胞里找。

[答案](1)没有经过漂洗;盐酸继续解离,染色效果差(2)没有经过压片;细胞重叠(3)应先在低倍镜下操作(4)观察的不是生长点细胞(或观察的是伸长区细胞)[变式6]一同学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发现被观察的材料边缘为浅蓝色,中间为白色,下列有关对这-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染色时间过长B.染色时间过短C.解离不充分D.漂洗不彻底【例7】下列各项中为观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理想的材料是A.活的肝细胞B.成熟的红细胞C.睾丸组织细胞D.马蛔虫受精卵[解析]这是一道知识迁移能力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