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方案(2015级研究生开始使用)一、专业学位类别、学制、学习方式一级学科名称:工程硕士(代码:0852 )二级学科名称:机械工程(代码:085201 )学制:3年学习方式:全日制二、本学科情况介绍:机械工程学科是XX大学重点发展学科,本学科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1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2人。
近五年,本学科教师主持与参加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50多项、横向项目60多项,科研经费1500多万元。
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三大索引收录100多篇,申请专利35件(发明专利17件),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多次,与意大利、澳大利亚、澳门等海外大学与机构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先后有30多人次出国讲学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大会报告。
经过多年的发展,本学科领域形成了多个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①机电设备状态监测与智能维护:重点以核电、数控等大型关键机电设备为对象,研究复杂运行环境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理论方法和关键共性技术,包括数据库和系统开发。
针对核电站阀门、汽轮机叶片等关键零部件进行表面强化与修复;在设备管理与信息化以及主动智能预知维护等方面开展科技研究和社会服务。
②绿色设计与制造:强调广义制造系统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节能减排。
提出了强化研磨、预应力硬态干式精密绿色切削等先进的抗疲劳制造新技术,建立了基于长寿命加工、太阳能节水灌溉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和方法;自主研发了强化研磨机和太阳能全自动节水灌溉控制器以及资源利用技术与装备。
③机械振动控制理论与技术:以大型机械结构振动及控制为突破点,用先进的数值计算方法,对机械系统的振动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机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机械系统减振技术。
进行半主动与主动振动控制技术以及智能控制算法研究。
并以工程中机械振动引起的噪声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振动噪声产生的机理并提出控制理论和方法。
④服务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研发和应用:针对服务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的特定对象,围绕着服务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重点对“系统结构及动力学、控制技术、传感技术、行动规划”四大关键技术以及模块分类与集成高效组建的共性技术和应用工程开展研究,面向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支撑服务,研制一系列可产业化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为服务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提供方法、理论和技术支撑。
⑤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突出机械科学和信息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的交叉与结合,在机械系统建模理论、软件开发和工程应用等多方面开展了多层次研究,在反求工程、模具数字化制造技术、汽车/特种滚动轴承设计与加工理论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应用性研究。
⑥计算机辅助工程与仿真:紧密结合广东经济发展对复杂结构与工程应用分析的强大需求,在多尺度复杂结构数值计算方法、工程应用分析、虚拟仿真技术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
通过对工程和产品的功能、性能与安全可靠性的分析计算,改进和优化了设计方案,对工程和产品的可用性与可靠性提出了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
三、培养目标以制造业为对象、制造业信息化为背景,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既懂工程技术、又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 德智体全面发展,富有责任心、主动性和创造力,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2. 掌握机械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前沿和发展趋势,能将现代制造工程技术、系统工程理论、管理科学和信息化技术相结合,运用于本领域的工程技术开发和工程管理工作。
3.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领域外文资料及初步利用外语进行国际交往。
四、培养方式学习年限一般3年,实行学分制。
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定出培养计划。
本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类。
课程学习结束后,安排实践学习、课题研究、学术活动等环节。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学位论文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多种形式。
本领域工程硕士采取全日制课程学习、实践教学等环节与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具体有以下要求:(1)课程学习实行全日制在校学习,执行学分制课程学习,修满学分方可毕业和获得学位。
(2)实践教学是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鼓励产学研相结合,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3)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内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
在第二学期进行预开题,第三学期进行正式开题,第四学期进行中期考核,第六学期初进行预答辩。
(4)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要发挥导师作用,采用导师与指导小组相结合的方式,按专题研究方向成立由学术水平较高的教授或副教授负责的指导小组。
根据培养方案每学期安排3-5次讲座,每次讲座1-2学时。
安排课程设计、期中测试、期末考试等形式来考察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
(5)工程硕士研究生每学年至少参加一次学术活动,并提交学习报告,由导师审查、签字。
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提交文献综述报告。
结合研究方向进行工程实践活动,提交工程实践报告。
对于研究生阅读最新进展,,采用小型答辩类型进行考察。
中期考核要有专利申请或论文投稿。
五、专业内容介绍本领域涉及机械设计、制造、实验、使用、维修等基础理论、技术和方法。
并与材料工程、动力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工业设计工程等工程领域以及力学学科密切相关。
六、课程设置与要求研究生须修读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19学分,实践学习6学分,学位论文开题与中期报告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
未获学士学位(学历)考取的研究生及跨学科考取的研究生,或在招生考试时被认为在基础理论或专业知识方面有缺陷、需要在入学后进行适当补课的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本专业大学本科的主干课程(不少于二门),并通过相应的考核,方能申请参加论文答辩。
补修课程填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登记成绩,不计学分。
具体参见XX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
七、课程教学大纲XX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八、实践学习规划实践教学是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习的重要环节。
通过工程实践环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的关系,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
学生在工程硕士学习期间,应认真做好实践学习规划,在理论课学习阶段,根据专业方向的要求,安排至少2次与专业方向相关的专业实践活动,认真做好实践活动的规划,包括实践项目、实践地点、实践内容、实践活动安排等,之后撰写实践调研报告,成绩计入相关课程考核。
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因此,学生在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应面向企业的工程实际和应用需求,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和工程应用研究,撰写相关实践调研报告,并完成学位论文。
实践学习分为调研阶段和开题阶段、中期考核三个阶段,其中前3个月为调研阶段,应结合导师的课题,面向企业的工程实际应用开展调研,重点了解企业的工程应用研究的需求,熟悉企业的运作方式、业务范围、生产模式,了解企业科技发展规划和研发团队工作重心;第3至第6个月为开题阶段,面向企业的需求确定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第7至12个月中期考核阶段,为课题理论研究和工程实验以及撰写论文阶段,由研究生向检查小组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并获得指导与帮助,确定通过与不通过,对不通过者作出处理意见。
九、学位论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或研究论文。
论文应由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工作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实际工作量一般应不少于一年(从开题到申请答辩)。
论文篇幅一般1-3万字左右。
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文字图表清晰整齐,标点符号正确。
论文中引用他人材料的,要引证原著;利用合著的思想和研究成果时,要加附注。
凡需保密的论文应写明密级。
科研工作和论文内容应充分体现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
1.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实际应用价值,应有较高科技含量,能反映本学科理论与技术最新发展动向,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能够做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是完整的工程系统规划设计、工程系统的技术改造和关键技术攻关,可以是新工艺流程设计和生产管理,也可以是企业诊断、评价、重组及战略管理。
2.论文开题硕士研究生应通过广泛阅读相关资料,对选题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后撰写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应至少包含三大部分内容:选题背景和意义;前人已做过的工作和已取得的成果,本人学位论文拟开展的研究工作及预期研究成果;研究进度安排。
开题报告考核包括预开题和正式开题两部分,由3位本学科高级技术职称人员组成专家组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估,给出考核意见,提出优化建议。
3. 论文形式:(1)产品和工程设计;(2)技术开发报告;(2)研究论文。
4. 开题与考核要求:(1)开题报告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论文工作开始的标志,是整个学位论文顺利进行的必要基础。
一般在入学后第二学期到校作开题报告并提交论文工作计划,最晚于完成课程学习后的一年内完成。
由导师所在单位组织专家小组进行审查和把关。
要求在中期考核时应有专利受理或者论文发表。
(2)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应着重强调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学位论文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注重考察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考察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考察其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创造这些效益的可能性。
(3)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十、答辩与学位授予硕士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应至少发表一篇以XX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的学术论文。
硕士生在学位论文完成后,需要经过论文检测、论文评审环节,达到答辩要求的研究生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研究生答辩工作由学院学位分委员会组织,邀请5-7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其中至少1-2名外校专家,导师不得作为答辩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