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洪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卷(全卷四个大题,共27个小题,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卷为试题卷。
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
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文知识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热忱.(chén)骊.歌(lí)肆.虐(sì)针砭.时弊(biān)B. 渲.染(xuān)藐.视(miǎo)旖.旎(yǐ)参差.不齐(cī)C. 重荷.(hè)翘.首(qiào)莅.临(lì)咄.咄逼人(duō)D. 矜.持(jīn)偌.大(ruò)峥.嵘(zhēnɡ)束.手无策(sù)【答案】A【解析】【详解】B“渲”应读作“xuàn”;C“翘”应读作“qiáo”;D“束”应读作“sh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拘泥哀悼哗众取宠首曲一指B. 禁锢箫索信手拈来拖泥带水C. 璀璨倜傥漠不关心大相径庭D. 典藉珊瑚忍俊不禁锲而不舍【答案】C【解析】【详解】A“曲”应写作“屈”;B“箫”应写作“萧”;D“藉”应写作“籍”。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双方代表经过几轮艰难谈判,一拍即合....,签署了合作协议。
B. 全市学生运动会即将举行,同学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蠢蠢欲动....,决心为学校争光。
C. 课堂上,老师又教了我们一种解题方法,全班同学做起题来得心应手,事倍功半....。
D. 一个善于思考,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在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答案】D【解析】【详解】A一拍即合:一打拍子就合上了曲子的节奏,比喻双方很容易一致;与A句语意不符,使用有误。
B蠢蠢欲动: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贬义词。
与B句语境不符。
C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气力大,收到的成效小。
与C句句意不符,使用错误。
故选D。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真谛。
B. 文化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
C.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D. 我们班大约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学佩戴了近视眼镜,保护视力,刻不容缓。
【答案】B【解析】【详解】A成分残缺,可删去“在……中”或“使”;C语序不当,应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D“大约”“左右”语义重复。
故选B。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培养的,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②“唱”指演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③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④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⑤“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A. ②④⑤③①B. ②④①⑤③C. ③②⑤④①D. ③②⑤①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所给句子主要是谈“唱、念、做、打”的,③点明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由此说起;②先谈“唱”“念”;⑤再谈“做”“打”;①接着谈“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培养的”;④“但是”,话锋一转,点明“唱、念、做、打”的重要作用。
由此判断,这段文字的正确排序应为:③②⑤①④。
故选D。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河中石兽》的作者是蒲松龄,字晓岚,明代文学家。
他所创作的《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B.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C.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
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D. 《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该书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答案】A【解析】【详解】A《河中石兽》的作者是纪昀,清代文学家。
7.根据提示填空。
(1)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2)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3)__________,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4)兔从狗窦入,__________。
(《十五从军征》)(5)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都幸福快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情。
请你写出连续两句含有“月”字的古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1)造化钟神秀(2). (2)化作春泥更护花(3). (3)可怜身上衣正单(4). (4)雉从梁上飞(5). (5)黄发垂髫(6). 并怡然自乐(7). (6)示例:我寄愁心与明月(8). 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
在背诵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
此题中注意“雉”“垂髫”“怡”的书写。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8.综合性学习。
网络对儿童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更早让儿童接触现代人必备的网络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对儿童的学习和成长造成影响和干扰。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最近发布的一份广东省少年儿童网络使用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儿童“触网”出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超过23%的学龄前儿童(3-6岁)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5岁时使用网络时间超过30分钟的儿童达到31.9%。
8.5%的7岁儿童进行过网购,14.4%的7岁儿童在网上发布图片、视频或文字,一些儿童3岁就开始使用QQ和微信,10岁时QQ接触率达到52.9%。
材料二: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家长的引导一定不能缺位错位。
在监护、引导儿童的网络行为,帮助儿童提高网络素养,防止儿童染上网瘾方面,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家长要加强对孩子健康用网的引导,让网络成为孩子们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工具,而非绑架生活的玩具。
材料三:儿童“触网”已成不可避免的趋势,社会要做的就是打造好安全防护的墙。
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让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起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责任。
学校应尽快加入网络安全教育,同时要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加强网络秩序治理整顿,健全长效监管机制,给孩子打造一个让家长不再谈之色变的网络环境。
(1)请用简洁语言概括上述三则材料表达的主要内容。
(2)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如何应对儿童“触网”低龄化问题?【答案】(1)儿童“触网”低龄化,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承担起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责任。
(2)①加强对儿童的引导,让网络成为他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工具,而不是浪费时间的玩具。
②学校应尽早开展网络安全教育,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加强网络秩序整顿,健全长效监管机制。
③政府应及早建立“网络分级”制度,为儿童打造上网的安全防护墙。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
(1)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最主要的信息。
【材料一】主要讲的是儿童“触网”出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材料二】中从“家长要加强对孩子健康用网的引导,让网络成为孩子们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工具,而非绑架生活的玩具”这句话可以看出意在家庭在网络素养教育方面的责任;【材料三】强调的是学校和社会应该引起重视。
综合三则材料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利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作答时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从加强引导、营造绿色网络环境、加大监管力度等角度阐述即可,注意分条进行概括。
9.名著阅读.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
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
选段出自哪本名著?选段中加点的“你”是谁?选段指出面对痛苦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答案】《傅雷家书》傅聪面对痛苦应坦然接受(勇于面对或正视现实)、客观分析(用理智分析)、引以为戒(彻底感悟)。
(答到两点即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本文段选自傅雷的《傅雷家书》,《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
选段中加点的“你”是傅聪。
“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所以傅雷教育儿子应该坦然接受现实,理智客观地分析,彻底感悟告诫自己,引以为戒。
10.请将下面词语用楷书正确..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规范集思广益融会贯通【答案】集思广益融会贯通【解析】【详解】要求用正楷字或行楷字正确、公整、美观地书写。
首先要保证汉字书写绝对正确;其次要掌握好所给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各部分比例;注意辨析字形,认清字的结构,不写连笔字,要一笔一划,横平竖直地写,谨慎用笔,不要漏写、多写、错写。
注意“贯”的间架结构。
三、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1. 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12. 请简要分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的作用。
【答案】11. 示例:“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言之有理即可)12. 这两句想象两人相聚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意思: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最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12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