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期中复习一、单选题1•有人勤奋有人懒惰,这是性格的() A.意志特征 B.情绪特征2•以感情来维系成员之间关系的群体是 ()A.参照群体 B •实属群众3•—般来说,一个群体的规模越大,凝聚力往往( A.适中B 越大4.下述公式中表述正确的是 () A.领导有效性=f (领导者、被领导者) C •领导有效性=f (领导作风、成熟度、环境) 5•成就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亚当斯 B.赫茨伯格6•管理者作为一种榜样而被部下认同、模仿和学习 A.专业性权力 B.强制权力 7•领导者提供工作上需要的各种材料 A ・独裁式领导B ・放任式领导C ・民主式领导D ・分布型领导8.管理心理学在 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
A ・英国B 美国C ・德国D ・日本9•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直接原因是()C.理智特征 D ・态度特征C.非正式群体D ・正式群体)C 越小D.两者没有关系B.领导有效性=f (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 D.领导有效性=f (领导效率、被领导者成熟度)C.弗鲁姆D.麦克里兰管理者的这种权力属于以下哪种权力()C.参照权力D.奖赏权力,即给予回答,但不做具体指示。
这种领导风格属于,当职工前来质询时A.兴趣B动机C需要D.信念10•梅奥是下列哪一管理学派的代表学者()A. 科学管理学派B. 管理行为学派C. 古典管理学派D. 综合管理学派11. 以需要为研究基础,着重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12. 用双因素理论分析,下列选项中哪种属于保健因素13. 以下几种激励方式属于内在的激励方式的是15.使人们在感知、记忆、想像、思维等方面表现出个体差异的性格特征是16.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任务分工的团体叫 (17.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中的双因素是指 ()19.当一个人有被信任、被赏识和适合性方面的需要时,以马斯洛需要层次来分析,这属于()A.安全需要B. 社交需要20. 一个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在一定时间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A.过程型理论B.行为改造理论C.综合激励模式理论D.内容型激励理论A.目标 B 理想 C 期望 D.激励,这种理论是()A.工作成就感B.工作认可C.人际关系 D •提拔晋升A.表扬B 晋升C.成就感D.福利14.一般人大都宁愿受人监督 ,性喜规避责任, 志向不大,只求生活的安全 。
做这种人性假设的是哪种理论 ()A.X 理论B.Y 理论C.超Y 理论D."经济人"假设理论A. 认知特征B. 情绪特征C. 意志特征D. 态度特征A.非正式群体B.正式团体C.指挥团体D.利益团体A.物理因素、社会因素B.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C.环境因素、主体因素D.内在因素、 外在因素18.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指出,有效的领导行为除了应该考虑工作行为 、关系行为以外,还应该考虑被领导者的()A.素质B.业务水平C.培训提高D.成熟度C.尊重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称之为()21.布莱克和莫顿 (R.R.BIake 和J.S.Mouton )的研究认为,管理绩效最好的领导风格是()22. 产生于18世纪下半期,其主要代表为亚当 ?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管理理论是(A.早期管理理论B. 传统管理理论C. 科学管理理论D. 人际关系理论23.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称为()A.期望B.挫折C.公平D.强化24.在人性假设理论中,认为良好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是决定性因素的理论是()A.社会人”假设理论 C. 经济人”假设理论25.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是A.个体心理B.群体心理B. 自我实现人”假设理论 D. 复杂人”假设理论 ()C.病理心理D.组织心理26.老年人往往会认为年轻人举止轻浮、办事不牢靠,并在见到某个年轻人时把他归类到自己认定的形象之中,这是社会知觉偏见中的()A.第一印象效应B.刻板效应27. 下列理论中,不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的是 A.期望理论B.目标理论28. 勒温创立的群体动力理论被称为 () A.人一机”理论B.人群关系”理论C.近因效应D.晕轮效应()C.成就动机理论D.公平理论C.场”理论D.需要”理论29. 一般说来,传递重要的、需要长期保存的信息时,宜选用的沟通方式是() A.书面沟通B. 口头沟通C.语言沟通D.非语言沟30. 果断勇敢、独立顽强”等是描述人的下列哪种性格特征()A.9.1类型B.1.9类型C.9.9类型D.1.1.类型A.态度特征B.意志特征C.情绪情感特征D.理智特征31.在组织文化的三层次说中,居于第二层次的是()32.心理学家勒温(Lewin)创建的群体动力理论又被称为()理论A.火B场 C.电 D.水33.目标管理是1954 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在其者作管理的实践》中首先提出的。
A.西蒙B.德鲁克C泰勒 D.麦克里兰34.在科学管理理论中,提出五大管理职能和14条管理原则的是()A.法约尔B.韦伯C泰勒 D.勒温、多选题35.用双因素理论分析,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激励因素()38.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学家柯尔伯格将个体道德的发展分为A.前习俗水平阶段B.世俗水平阶段39.自我概念中属于社会自我的是()A.适应发展B.受人尊重40.群体规范的作用主要有()A.维持群体B.统一认识41.心理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方面()A.认识过程B.观念过程C.社会契约阶段D.后世俗水平阶段C.品德咼尚D.搞好人际关系C.指导行为 D.保护群体成员C.情绪过程 D.意志过程A.精神层B.物质层C.文化层D.制度层A.工作成就感B.工作认可C.人际关系D.提拔晋升36.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可分为()。
A.特殊心理B.个体心理C.群体心理D.组织心理37.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有()。
A.阶级和阶层因素B.家庭因素C.先天遗传因素D.文化教育因素42.多血质类型的人,其神经系统的特性表现为 ()A.强度较强B •灵活43. 属于西方管理心理学人性假设的是 ()A.经济人假设B •社会人假设44. 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 ()A.需要层次论B.期望理论45.凯尔曼提出的态度变化三阶段理论的三阶段是指()A.服从阶段B.内隐阶段46.态度的结构由( )构成的。
A.感情B 认识47. 按照沟通的流动的方向,可将沟通分为( A.上行沟通B.下行沟通C.同化阶段D.内化阶段C.意志D.行动)C.平行沟通D.书面沟通48.下面几个选项中属于科学管理理论阶段的代表人物的是()51. 目标管理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 ()C.不灵活D.比较活泼C.自动人假设D.复杂人假设C.公平理论D.挫折理论A.大卫.李嘉图B.泰勒C.法约尔D.韦伯49 •归因理论在解释行为时 ,如果把行为看作是由外部力量驱使的叫做 A.内在归因B.外在归因C.个人归因50.人的心理过程包括 ( )A.信念B 认知C 情感D.情境归因D.意志A. 目标的制定B.目标的改进C.目标的实施D. 目标成果评价、判断题52.心理防卫机制是人自发的心理调节机制。
答案:正确53.马斯洛认为各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是逐层递升的,但在同一时期不同层次的需要可以并存。
答案:正确54•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
答案:正确55.1879年,独立的心理学诞生,为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工业企业开辟了道路。
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他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也被称为应用心理学之父”。
答案:正确56.激励是管理的核心,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潜能,但不一定能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
答案:错误57.企业或组织中的人-物关系主要是劳动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的对象,而人-人关系才是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对象答案:错误58.领导者的影响力是由权力性影响力决定的。
答案:错误59.气质是人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答案:正确60.人际关系理论也称管理的行为学派理论。
答案:正确61.影响职工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绝对报酬。
答案:正确62.激励是管理的核心,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潜能,但不一定能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
答案:错误63.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复杂人”。
答案:错误64.韦伯是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答案:正确65.管理的实质是影响他人为组织目标而工作。
答案:正确66.在对待重大的问题上,团体成员的基本观点、基本信念必须一致,才能保证组织任务的顺利完成。
答案:错误67.民主型领导作风的领导,工作效率最低。
答案:错误68.团体的异质性是因为团体任务的完成需要各种知识、技能。
答案:错误69.态度形成的因素越复杂,越不容易改变。
答案:正确70.领导班子最好具有异质结构。
答案:正确7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
答案:错误72.对例行性的工作或内容,员工希望领导作出明确的规定和安排。
答案:正确四、名词解释73.放任型领导:管理政策完全由团体成员自行决定,领导完全不干预的领导方式74.员工导向:领导行为特别重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面,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员工的个性与需要,注意员工的利益,员工有较多的参与机会,员工觉得自己与企业的命运休戚与共。
75.投射作用:个人不自觉地(下意识地)把自己的过失或不为社会认可的欲念加诸他人,藉以减轻内心的焦虑。
76.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指的是个体克服困难、努力追求进步以期待达成所渴望目标的内在动力。
77.群体规范: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普遍的规范和群体特定的规范。
78.组织文化: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与组织机构的总和。
79.领导:对组织内团体或个人施行影响的活动过程或行动,这些行动促使整个团体建立共同的目标,并取得团体的成就。
80.价值(观):价值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可取或不可取的评价;或者指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
81.动机:指引个体行为,维持已引发的行为,并使该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历程。
82.群体士气:对某个群体或组织感到满足,乐意成为该群体的一员,并协助达成群体目标的态度。
83.归因: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特征和意图进行分析推断的过程。
84.性格: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85.期望:是个体根据以往经验在某一段时间里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
86.群体思维:决策群体一致有凝聚力时,可能会出现一种导致无效、错误的决策的具有认识偏见的思维现象。
87.心理特征:指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它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