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实用版)
目录
一、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概述
二、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五个时期
1.萌芽时期
2.郡县制时期
3.州制时期
4.道(路)制时期
5.行省制时期
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划分及其特点
1.郡县制
2.州制
3.道(路)制
4.行省制
四、总结
正文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为我们呈现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1 世纪的夏朝,历经了五个主要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萌芽时期,从夏朝到秦朝。
在这个时期,国家刚刚形成,行政区划还未形成明确的体系。
夏朝时期,国家领土主要分为九州,州是当时的最高行政单位。
商朝时期,行政区划逐渐演变为以都城为中心的畿、
甸、侯、伯等地方行政单位。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诸侯国成为主要的地方行政单位。
第二个时期是郡县制时期,从秦朝到汉朝。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 36 个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础。
第三个时期是州制时期,从魏晋南北朝到隋朝。
在这个时期,州成为主要的行政单位,州下设郡,郡下设县。
第四个时期是道(路)制时期,从唐朝到宋朝。
唐朝时期,全国划分为 10 个道,道下设州,州下设县。
宋朝时期,道成为最高行政单位,路成为次级行政单位。
第五个时期是行省制时期,从元朝到清朝。
元朝实行行省制,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
明朝时期,行省制得到完善,分为两京十三省。
清朝时期,行省制继续沿用,成为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最后一个阶段。
总结来看,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划分及其特点经历了从最初的萌芽时期到郡县制、州制、道(路)制,最后到行省制的演变过程。
不同的时期,行政区划的划分和体制都有所变化,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