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_25509
特征: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
鼓:他觉证状
胀:自觉证状(示意图)属中医四大难治症之一。
病名沿革
本病文献中名称繁多,如水蛊、蛊胀、膨脖、蜘蛛蛊、单腹胀等。
鼓胀病名,首见于《内经》“鼓胀何如?歧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名水蛊也。”
1、黄疸、胁痛、积聚迁延不愈
黄疸总由湿热或寒湿阻滞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湿浊不化,土壅木郁,肝气亦不能条达,致肝脾俱损。迁延日久,伤及于肾,肾失开合,水湿内停,气、血、水互结,终成鼓胀。
胁痛病总在肝,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日久肝气犯脾,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若久治不愈,累及于肾。终至肝、脾、肾俱伤,气、血、水互结而成鼓胀。
病因:酒食不节,情志所伤,血吸虫感染,黄疸/胁痛/积聚等病迁延不愈
病位:在肝、脾、肾三脏,以肝脾为本,肾为标。
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本病特征,
本虚:肝脾肾受损,标实:气滞、血瘀、水停
病程:起病缓慢,病程长,可能隐伏几年至数十年之久,因肝脏有巨大的代偿能力。
预后:本病预后一般较差,治疗颇为棘手。
【诊查要点】
偏于脾阳虚,兼次症常有面色苍黄、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淡体胖,脉沉细无力等;
偏于脾肾阳虚,兼次症除有脾阳虚症外,还可见腰膝冷痛,男子阴囊湿冷,阳痿早泄,女子月经短期,量少色淡等;
偏于肝肾阴虚,兼次症常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心烦少寐,颧赤烘热,齿鼻衄血,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等。
治疗原则
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早期以祛邪为主,中期和晚期,均宜攻补兼施,中期以利水消胀为目的,晚期应重视严重并发症的防治。
1、中医药抗肝纤维化治疗(纤维化的中医病机与治则、老中医经验:的整理、有效中药复方、单味中药及其单体成分)
2、中药复方抗肝纤维化的优势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1、田德禄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21世纪课程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 供中医等专业用)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年10月
2、鼓胀中期
主症:腹大坚满,撑急,动之有振水声。
兼次症:面色苍黄无华,神疲肢怠,脘腹痞胀,不敢进食,口渴不欲饮,颈部、面颊或胸背部散在红痣血缕,腹皮脉络怒张,手掌赤痕,大便或秘或溏,小便短少。
1、鼓胀早期
主症:腹大胀满,叩之如鼓,持久不减。
兼次症:胁下胀满或疼痛,纳食少馨,食后脘腹胀满益甚,以喛气或矢气为快,肢体沉困乏力,小便短少。
舌象:舌质暗,或有瘀点,苔白腻。
脉象:弦滑。
治法:理气和血,行湿散满。
方药:以木香顺气散为主方。
方解:方中枳壳、木香、青皮、陈皮、川朴、乌药上中下三焦气机一起疏理,再配合香附、川芎、桂心,气血并调,以期气血调畅而消腹胀;苍术、砂仁理脾行湿以散满;甘草和中。
病因病机小结
鼓胀的形成,肝、脾、肾功能失调是关键。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是形成鼓胀的基本条件;
其次是脾脏功能受损,运化失职,遂致水湿停聚;肾脏的气化功能障碍,不能蒸化水液而加重水湿停滞,也是形成鼓胀的重要因素。
所涉及的脏腑主要是肝、脾、肾。
初期:肝脾先伤,气滞血瘀湿阻,以实为主。
后期:肝脾肾俱虚,虚中夹实,以虚为主。
偏于血瘀,兼次症常有四肢消瘦。腹壁脉络显露,胁下或腹部痞块,面色黧黑,面颊、胸臂血痣或血缕,肌肤甲错不润,手掌赤痕,唇及爪甲色黯,舌边尖瘀点、瘀班等;
偏于水停,兼次症常有腹胀之形如囊裹水,或腹中有振水音,周身困乏无力,溲少便溏.或有下肢浮肿等。
腹部膨隆,脐突皮光,喛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为“气鼓”;
系、教研室
审查意见
课后体会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概述】
(一)定义:
(二)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三)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定义
鼓胀是以腹部膨胀如鼓而命名。系因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临床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腹壁脉络暴露为特征,或有胁下或腹部痞块,四肢枯瘦等表现的病证。
本病反复迁延,久治难愈,晚期可见吐血、便血、昏迷等症。
痞满
脾胃功能障碍,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
痞满是以腹中自觉有胀满之感,而按之柔软无物,虽有胀满而无胀急之象为主证。
鼓胀可兼有腹满,且
有胀急之状,病程长,
腹内有积块等有形之物。
三:相关检查
鼓胀为腹内积水,可用超声波探测腹水,了解腹水量。腹腔穿刺液检查有助于区分漏出液和渗出液。腹水的恶性肿瘤细胞学检查、细菌培养、结核杆菌豚鼠接种及酶、化学物质测定,均为辅助诊断手段。
加减:
若胁下胀满或疼痛明显时,可加柴胡、郁金、延胡索、苏木等疏肝理气止痛之品。
若胁下痞块,痛如针刺,可加赤芍、丹参、三棱、莪术、生牡蛎等活血行痹,软坚散结之品。
若纳食少馨,食后脘腹胀满,可加保和丸,以消食导滞。
若肢体沉困,小便短少,可加车前子、泽泻、猪苓、茯苓等化湿利水药物。
腹胀明显时,也可加黑白丑、大腹皮、莱菔子、薤白等以下气除满消痞。余毒未清者,可加入板蓝根、土茯苓、虎杖等清热解毒药。
一、诊断依据
1.初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继而腹部胀大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示意图)
2.常伴乏力、纳差、尿少及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现象,可见面色萎黄、黄疸、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及蟹爪纹。(示意图)
3.本病常有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或黄疸、胁痛、癥积等病史。
(示意图)
腹部胀大,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为“水鼓”;
胀病日久,腹部胀满,青筋暴露,内有癥积,按之胀满疼痛,而颈胸部可见赤丝血缕,为“血鼓”。
2辨本虚
偏于脾气虚,兼次症常有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少不馨,舌淡,脉缓等;
偏于气阴两虚,兼次症除脾气虚症外,还可见口干不欲饮,知饥而不能纳,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舌红体瘦而少津等;
标实为主者,当根据气、血、水的偏盛,分别采用行气、活血、祛湿利水或暂用攻逐之法,同时配以疏肝健脾。
本虚为主者,当根据阴阳的不同,分别采取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法,同时配合行气活血利水。
分证论治
鼓胀的证治,根据病程和正邪关系,分为初期、中期、晚期。一般发病初期。多肝脾失调,气滞、血瘀、湿阻互结于腹;由于初期迁延不愈,正气渐伤,转入中期,正虚而邪盛;至晚期,正气渐衰,邪气留恋,并有昏迷、吐血、便血等各种并发症相继出现。
积聚病在肝脾,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或兼痰湿凝滞,迁延日久,病及于肾,开合不利,水湿内停,最终气、血、水互结而成鼓胀。
2、情志不遂
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若忧思恼怒,肝失调达,气机不利,则血液运行不畅,气阻络痹而致胁痛;
肝伤气滞日久,则致血脉瘀阻,日积月累,气血凝滞,肝脾俱损,而成积聚。→→胁痛、积聚迁延日久而成鼓胀。
鼓胀与西医肝硬化失代偿期关系最为密切,常由病毒性肝炎所致,血清乙、丙、丁型肝炎病毒相关指标可显示感染依据.
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粪检可见虫卵或孵化有毛蚴,皮内试验、环卵沉淀反应、血清学检查等可作为血吸虫感染依据。
肝功能、B超、CT、MRI、腹腔镜、肝脏穿刺等检查有助于腹水原因的鉴别。
消化道钡餐造影可显示门静脉高压所致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的情况。
3.鼓胀重症的救治
主要教学
媒体
1、多媒体Powerpoint2、典型病人的照片3、板书
主要外
语词汇
Tympanites Cirrhosis of liverAscitesLiver palmSpider angioma (vascular spider)
有关本内容的新进展
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有较好的疗效,尤其是近10多年来,中医药抗肝纤维化治疗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包括:
3、酒食不节
饮酒太过,或嗜食肥甘厚味,使脾胃受损,运化失职,湿浊内生,湿邪阻滞中焦,土壅木郁,影响肝胆疏泄,病由脾及肝,或胆汁被阻不循常道,浸淫肌肤而发黄疸。
湿浊内生,凝结成痰,痰阻气机,气血失和,气、血、痰互相搏结,阻于腹中,结成积聚。→→黄疽、积聚迁延日久可成鼓胀。
4、血吸虫感染
在血吸虫流行区接触疫水,遭受血吸虫感染,未能及时治疗,虫阻络道,内伤肝脾,肝脾气血失和,脉络瘀阻,脾伤运化失健而致痰浊内生,日久气滞、血瘀、痰凝互相影响,胶结不化,搏结腹部而成积聚,积聚日久又可发为鼓胀。
明·李中粹《医宗必读》“在病名有鼓胀与蛊胀之殊。鼓胀者,中空无物,腹皮绷急,多属于气也。蛊胀者,中实有物,腹形充大,非虫即血也”。
明·戴思恭《证治要诀》“盖蛊与鼓同,以言其急实如鼓,非蛊毒之蛊也,俗称之膨亨,又谓之蜘蛛病。”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单腹胀者,名为鼓胀,以外虽坚满,而中空无物,其象如鼓,故名鼓胀。又或以血气结聚,不可解散,其毒如蛊,亦名蛊胀。且胶体无恙,胀惟在腹,故又名为单腹胀。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是浊气在上。
《诸病源候论》认为本病与感染“水毒”有关。
李东垣主脾胃虚弱生寒,他提出:“胃中寒则胀满,或藏寒生满病,以治寒胀,中满分消汤主之。”
朱丹溪认为是由于湿热相生,清浊相混,隧道壅塞之故。
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情志抑郁,饮食不节,或饮酒过度,都是鼓胀的原因,明确指出“少年饮酒无节,多成水臌”。
3.详细讲解鼓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及分型证治。100分钟
4.简介鼓胀的预防调摄及临证备要。20分钟
重点
难点
重点:1.鼓胀的基本概念及特征。鼓胀的主要成因、病理特点和辨证要点。
2.鼓胀的治疗原则及分型证治。
难点:1鼓胀各证相互间的联系、转化关系及后期寒热虚实错杂的辨治原则。
2.逐水剂临床应用。
南方医科大学
教 案
2006.9.4—2007.1.26第三学年5学期
所在单位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