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

XXXXX学校毕业论文题目: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学院:XXXXX学校学生姓名:XXX专业:XX班级:XXX指导教师:目录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 (2)摘要 (2)一、我国当前生态环境的形势 (2)(一)水资源的问题 (2)(二)土地资源的问题 (2)(三)生物资源的问题 (3)(四)气候资源的问题 (3)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困难和压力 (3)(一)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困难 (3)(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 (3)三、科学发展观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义 (4)(一)科学发展观 (4)(二)科学发展观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4)四、科学发展观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指导(具体措施) (5)(一)法制手段 (5)(二)经济手段 (5)(三)社会责任 (6)(四)国际合作 (6)结束语 (6)致谢 (6)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摘要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面临的问题越来越恶劣,生态环境形势越来越严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势在必行。

结合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现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分析了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探讨了科学发展观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义,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保护措施。

本文主要从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入手,深入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根据对这些原因的归纳总结。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关于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它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实践,借鉴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并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的新认识。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目前我国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而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当前,如何把科学发展观正确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我国当前生态环境的形势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1]。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存在很多问题。

下面从几个方面环境来具体说明。

(一)水资源的问题我国的“水”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是水资源短缺,二是水污染严重。

有资料显示,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据监测,全国废污水排放量由1980年的315亿吨增加到2002年的631亿吨。

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健康[2]。

(二)土地资源的问题第一;我国土地总面积居于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为0.777公顷,是世界人均土地资源量的1/3。

第二;我国耕地的土壤质量呈下降趋势。

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已降到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2.5%-4%的水平。

由于有机肥投入不足,化肥使用不平衡,造成耕地退化,保水保肥的能力下降。

第三;我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植被破坏。

第四;我国的耕地面临污染,据有关部门对农田保护区土壤有害重金属抽样监测发现土壤重金属超标,超标率达12.1%[3]。

(三)生物资源的问题中国虽具有高度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但由于长期以来中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及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生物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致使一些物种数量减少乃至消失,因此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丧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其一,部分生态系统功能不断退化,我国人工林树种单一,抗病虫害能力差[4]。

陆淡水生态系统受到威胁,部分重要湿地退化。

海洋及海岸带物种及其栖息地不断丧失,海洋渔业资源减少。

其二,物濒危程度加剧。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物种丧失的速度比人类干预前的自然灭绝速度要快1000~10000倍[5]。

野生动物濒危程度不断加剧,有233种脊椎动物面临灭绝,约44%的野生动物呈数量下降趋势,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下降趋势明显[6]。

遗传资源不断丧失和流失。

一些农作物野生近缘种的生存环境遭受破坏,栖息地丧失。

部分珍贵和特有的农作物、林木、花卉、畜、禽、鱼等种质资源流失严重。

一些地方传统和稀有品种资源丧失[7]。

(四)气候资源的问题我国有1/2的城市人口生活在空气污染的环境中;有1/5的人口生活在空气严重污染的环境中;我国的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左右,而且还呈恶化的趋势;同时还在城市阴霾天气和光化学污染等方面的问题,也都在呈现加重的趋势。

同时我国由于气候变暖,我们的青藏高原的很多冰山、雪线在这个更上升后退这样的话就使我们的江河的水源受到了很大的危害。

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我国当前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又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重视,面对环境保护工作我们将面临着一些困难和压力。

(一)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困难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困难归纳分为五个方面:第一,来自思想认识方面的,具体表现为我国当前在许多地方还存在着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存在着先污染后治理的认识,这是不可取的;第二,是法律制度方面的,一些地方,由于重经济轻环境保护,对当地的落后经济发展方式采取了保护主义措施,阻扰环境保护的正常执法,还有我国部分地区的环保部门不能够严格执法,以及一些企业的守法不自觉,直接表现为我国《环境法》中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过轻;第三,是经济政策方面的,在国外现在比较流行的就是绿色税收、绿色的财政、绿色的金融、绿色的保险,就是很多的经济政策都是在为环境保护服务,而我国在这些方面差距比较大,由于没有有力的经济政策,环境保护只能靠环保部门单打独斗去执法,阻力就很大;第四,是体制方面的,现在的环境执法往往来自分工不清和地方保护两个方面的压力;第五,是技术支持方面的,具体为我国在环境监测和治理污染的技术方面任然是落后的。

(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中国的人口还在不断增加,据预测我国要到2030年或是到2040年的时候,人口才能达到这个最高峰,从那以后人口才下降。

所以人口的增加对环境的压力是很大的。

第二就是我国的经济增长的速度很快,仍以8%到10%的速度在发展。

第三是工业化的进程加快,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时期的一个中期阶段,工业化的工程必然带来大量的工业污染。

第四就是城市化的进程在加快,很多土地、天然植被都被侵占。

第五就是农业现代化在不断推进,特别是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的大量使用,还有禽畜养殖等方面的发展使禽畜粪便大量污染了河流和土地。

第六就是资源和能源的消费量在持续增长。

第七就是很多新的技术、新的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对环境的潜在风险在不断的加大,因为很多的化学物质对环境影响,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很难摸得清。

最后一点,我国的理士欠账很大,特别是在城市,一些环境和保护的基础设施,像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的欠账很大,要还清历史欠账不是短时间就可以解决的。

三、科学发展观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义(一)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科学发展是真理。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均衡。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环境保护不断充实和丰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已经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某种程度上说,做好环保工作就是最直接、最具体地落实科学发展观。

只有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环保党建工作的“魂”,使环保部门的党务和业务完全融为一体,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引领和推动环保事业的思路、力量和智慧,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环保之路。

(二)科学发展观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可以有效处理好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

换句话说,科学发展观为解决我国经济的快速而健康发展与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矛盾提供了最佳方式。

人类社会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属。

上世纪中叶以来,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日益尖锐和全球化,人类在饱尝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之后开始醒悟,重新认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和统一的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到了最佳方式,可以说,有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变得更加和谐。

实际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因而人与自然环境必须和谐相处,相得益彰。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存在和发展所必须面对的最基本的关系,人类对自己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发展的。

“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各种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关系,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础。

”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科学发展观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认识的深化。

可以说,发展观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因而客观上就存在着以人为中心和以自然为中心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传统的或旧的科学发展观包括单一的经济增长和极端的环境保护两种倾向,这两种发展观都会导致一种极端的误区。

然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通过经济的发展来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从深层的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能够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同环境保护协调共进,是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进一步讲,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因此,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路,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与此同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务必建设在环境不被破坏的基础上,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进。

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展是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解决经济社会中的各种文艺就必须有大的发展。

与此同时,经济快速发展是在坚持以环境保护为前提的可持续的经济健康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