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作文教案

初中作文教案

初中作文教案第一篇:初中作教案作训练(四)《木兰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个女英雄形象。

千百年来,木兰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被艺术家改编成戏曲、动画片,搬上了舞台和银幕。

训练要求1、《木兰诗》改写成一篇故事,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写作时注意下列几点:2、故事和人物形象基本符合原作。

3、有些情节,如木兰的军旅生活,可以依据原作想象发挥,写得更详细具体一些。

4、语言尽可能明快、生动。

写作指导:根据题目的要求,“故事和人物形象基本符合原作”。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理解原作的内容,把握原诗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主要情节。

在行上,要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故事,紧紧围绕木兰的形象特点逐层展开。

在情节安排上,要做到详略得当。

木兰代父出征、旅途思亲、获胜辞赏、归家团聚要详写,出征前的准备、十年征战可略写,以免冲淡原作的主题。

这样处理详略,不仅是为了求得行蔬密有致的变化,更是为了刻画人物的需要。

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要在原作提供的基础上,在刻画人物上多下些工夫。

原作着墨较多的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在表现这些内容的时候,可在原作的基础上,借助想象合理发挥,适当补充细节充实内容,让所写的内容充满生活气息。

由于改写是一种艺术的再加工,所以允许增加若干细节,如木兰的军旅生活,木兰还乡的生活场景,可依据原作大胆发挥想象,也可参考有关戏曲、动画片等改编作品,写得更详细具体些。

这些细节没有脱离原作,却是对原作的必要补充,这样,木兰的形象就会更丰满,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崇高精神境界也会更加鲜明。

一篇拘谨的改写固然不失为一篇章,而增加细节闪出光华的章当然更是一篇章。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改写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切忌对照原直译,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和描写,语言尽可能明快、生动。

:木兰从军记冬日的阳光在它退去最后一抹余晖的时候,整个村庄便渐渐笼罩在沉沉暮色里。

不久,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就过早地进入了梦乡。

只有一户人家,屋里还亮着灯,有个十七岁的女孩正对着门织布,这个女孩名叫花木兰。

突然,唧唧的织布声戛然而止,木兰无心织布,连声叹息。

原来因为天子突然征兵,因打仗负伤一只腿至今还行动不便的父亲也在被征之列,家中又无长男,几天来木兰一直忧心忡忡。

第二天一大早,父母正在为今生将无缘再见而愁眉不展时,忽然开门声响起,一位身穿战袍的英姿少年走进老人的视线。

在老人还未及嗔怪女儿时,木兰已开了口:“我要替爹充军去打仗!”于是木兰就匆忙地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第二天木兰就辞别父母踏上征途。

夕阳西下,暮色沉沉,木兰独自露宿在黄河之畔,耳听黄河流水哗哗作响,心中却时时回响着父母的声声呼唤,渐行渐远,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早已听不见了,但这声音却时时回荡在女儿的耳畔心头,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赴战场。

越向北走,水越难弄到,时常连脸都洗不上,灰尘满面令人难以忍受,不过,就让灰尘掩盖女性柔嫩的皮肤倒是件事。

战斗打响了,对木兰来说,犹如做了场恶梦。

到处是血腥味,交战的白刃铿锵作响,厮杀声、马蹄声、风声交织在一起。

在战斗中,木兰奋勇拼杀,多次立功。

凯旋归来,天子在厅堂上接见了木兰。

因为战功赫赫,天子要重赏木兰,可是,木兰既不要做官,也不要巨额赏赐。

最后她只借了一匹千里马,义无返顾地回到了她朝思暮想的故乡。

木兰衣锦还乡了,村民们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喜庆,木兰的家人更是喜上眉梢。

木兰的姐姐妆扮一新地迎出来,望着眼前这位威风凛凛的木兰妹妹,真是又惊又喜。

小弟弟为了给姐姐洗尘庆功,正在忙猪杀猪宰羊。

木兰激动地打开她少女时代的闺房,屋里还保持着原来的摆设,角落里那台熟悉的织布机仿佛在述说着往日的故事。

木兰脱下战袍,换上美丽的红装,满怀柔情地端坐在镜前,细心地妆扮起来。

梳妆完毕,木兰娇羞地走到堂前。

大伙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来与他们朝夕相处十余年的木兰竟是一个妙龄女郎。

简评这篇改写非常成功,有三点值得借鉴:一、故事和人物形象在基本符合原作的原则下,又有所创新。

比如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木兰的军旅生活,木兰还乡的喜庆气氛等,都是在原作的基础上大胆发挥想象,进行合理补充,充实了章内容。

二、多处生活场景和木兰的儿女情态,在原作的基础上适当补充细节,使木兰的形象更加丰满,特别是木兰还乡中“女儿妆”一节,木兰的女儿情态简直呼之欲出。

三、语言明快、生动,彩飞扬。

第二篇:初中作教案写景初中作教案:写景作教学目标1学会准确用词,写出景物特点2学会按一定的观察顺序,条理清晰地写景3了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在写景状物的章中的运用教学重点学会准确用词、条理清晰的写景状物的方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导入方法:我们已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其中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非常精彩,我们现在来回顾一下。

一起来背诵,吗?(二)归纳方法:过渡:同学们背的非常!1、归纳第一个方法: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指名回答)a、整体部分写了哪些景物?b、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修饰这些景物?c、这些词按词性课分为几类?d、这些词语的运用有何作用?由此归纳出第一个方法并板书:用词准确2、归纳第二个方法: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指名回答)a、整体部分的景物可分为两类:植物,动物。

作者是怎样安排的?b、这样安排的处是?由此得出第二个方法并板书:条理清晰c、过渡:写景时要是章条理清晰可采用许多描写顺序。

请找出第二自然段中所用到的描写顺序。

d、能不能想到一些其他的描写顺序?小结:要想写出景物的特点,就需要用词准确,而要让章的条理清晰,就需要按一定的描写顺序写景,写景顺序有。

(教师一边总结一边指示黑板上归纳的方法)(三)运用方法:过渡:今天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写景状物,让自然之美,尽展笔下。

板书:自然之美,尽展笔下1、教师创设情景:此时正是阳春三月,春历来是人学者赞颂最多的季节,因为她五彩斑斓、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到了春天,我们周围充满了美:小草蓬蓬勃发,这里那里铺满了;鲜花竞相绽放,红的白的争奇斗艳;小河欢快流畅,叮叮咚咚奔流不息;小鸟欢快歌唱,东蹦西跳卖弄嗓子,而天空,湛蓝清亮,温和地俯视着大地上的一切……2、学生口头练习:相信同学们眼中一定也有美丽的春景,能不能用到归纳的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3、学生动笔练写:同学们说得很不错,能不能再用到归纳的方法将心(请你支持ww.r.)中的美景写下来呢?4、学生合作学习:4人一组交流习作,以所归纳方法为标准评选出本组最的习作,准备向全班展示5、学生展示习作,全班共评(四)拓展方法:过渡:同学们的习作不仅很地运用了所归纳的方法,还用了修辞手法等,写景状物往往不是单一地运用某一种方法,而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尽可能准确、形象、生动地将景物的美展现出来1、出示教具(两幅桃花,一幅为整体,一幅为局部),要求学生以桃花为题材练写,要求: 1不仅要用到本堂课归纳的方法,还要用到其他方法,如修辞手法。

2、学生展示习作,全班共评(五)课堂总结:我们这堂课学习了准确用词、条理清晰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掌握,并在以后的习作中体现,让自然之美,尽展笔下第三篇:初中作教案单元写作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联想对于作的重要性。

2、运用联想,广泛选用材料,丰富章内容。

3、学会选取某种事物,描绘它们的形态特征,并寄寓自己的感情从中发现一定的象征意义,借此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明确写咏物抒怀章既要具体描绘事物的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运用联想,由物及人,说出物的象征意义或寄寓的情感教学方法诱思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咏物抒怀的章,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咏物抒怀”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本单元的作训练就是要求大家,运用联想写一篇咏物抒怀的章。

联想对写咏物抒怀的章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

那么什么叫联想呢?我们先来学习一下联想的有关知识。

(二)、关于联想: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

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

注意,有两个要素:1,“有一定联系”;2,“别的事物”。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产生联想,例如人们一提到蓝天,就往往想到白云。

一提到秋天,就往往想到累累的果实。

人们为什么会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呢?因为它们在时空上往往相伴出现,于是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了,这就是相关联想。

再比如说,我们往往把小朋友比喻成祖国的花朵,为什么会想到祖国的花朵,而不会想到棉花、荷叶、南瓜呢?因为花朵那么鲜艳、那么娇嫩,那么充满生机,惹人喜爱,和小朋友一样,这就是相似联想。

另外还有对比联想、相近联想等。

(三)、小训练:绿,是我们熟悉的一种颜色,请你展开“绿的联想”,说说你从“绿”,想到与“绿”有联系的别的什么事物?提示:会想到水、植物、春天,也许会想到军人、生命、和平。

也许还会想到希望、朝气、青春、活力。

也许你从“绿”又想到了“金黄”,想到了收获。

也可能你想到的不是这些,而是许许多多的唐诗,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等等。

我们的联想,往往是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也就是说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所以,我们要有目的地把联想与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为社会现实服务。

如:“绿的联想”,我们可以想到“祖国永远是春天”“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气”“创造良的生活环境”“开辟生命的绿洲”等等。

(四)、明确题目及要求:1.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选取材料,写出新意。

不要面面俱到,要突出中心,建议选取其中某一点加以生发。

2.叙事要完整,描写要具体。

3.学习运用议论、抒情,表达自己的感受、感情。

(五)、训练指导:题目要求选择“熟悉的事物”写,提供参考的事物有“树根”“小草”“海潮”“桥”。

不要受提供的事物的拘泥,要写自己熟悉的,写便于自己展开联想的。

题目要求写“咏物抒情”的作,对所咏的“物”,要具体描绘它的形象,对于所抒的“怀”,要表达自己真挚的感情。

“展开联想”,要求学生由眼前的“物”的具体形象,联想到自己真挚的“怀”的抽象感情。

“树根”:可以由树根深埋于地下,为树干的挺直,树叶的繁茂,所作出的默默的奉献,联想到为祖国建设作基石的工人、农民、战士、知识分子。

“小草”:可以从“没有花香,没有树高”联想到小草的优势不多,可以从“草不知名随意生”和“无人知道”,联想到小草的平凡与朴实;可以从“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联想到小草的不汲汲于个人得失;可以从“小草不谢荣于春风”,不择地形、土质,不择气温、雨水,想到小草的旺盛生命力;可以从“草不随风偃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想到小草意志力的顽强。

可以由小草想到树木或人类。

相关主题